
“阿婆,今天的鲳鱼刚从市场挑的,趁热吃!”中午时分,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金清镇联星村老年协会会长吴小生的送餐三轮车准时穿梭在村巷。百岁老人陈小彩接过温热的餐盒,笑得眼角泛起皱纹。这幕日常场景,正是浙江台州金清镇联星村基层治理温暖实践的缩影。从一餐热饭的民生温度,到共富工坊的发展力度,从跨代互动的情感厚度,再到生态绿道的宜居广度,联星村以多维度治理,勾勒出乡村全面振兴的鲜活图景。
六方合力,让养老餐香飘全村
联星村由三村合并而成,2800名村民中60岁以上老人达816位,独居、行动不便者不在少数。2019年7月,村“两委”牵头创办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创新推出“政府补一点、企业捐一点、志愿者助一点、党员帮一点、菜园种一点、老人付一点”的六方支撑模式,系统性破解养老吃饭难题。
每天凌晨四点半,吴小生就去市场采购新鲜食材。“不干则已,干就要干好”是他常挂嘴边的承诺。每天,他准时带队送餐,风雨无阻。食堂墙上的“爱心账本”记录着全村人的善意:党员官文毅无偿捐出两亩地建“爱心菜园”,党员志愿者义务耕种,每日供应蔬菜,每年为食堂节省开支近10万元;网格员冯林君将奖项奖金全额捐出;爱心企业常年捐赠米面油。
如今食堂日均送出300份餐,覆盖本村及周边。本村老人月交300元即可享用两餐,餐标始终保持一荤两素以上。“村里的老人就像自家父母,这不是生意是责任。”村党总支书记沈国荣的话道出初心。村里还配套“同心医站”,每月定期为老人体检。志愿团队定期为老人提供理发、家政等服务,95岁的沈玉领老人常感慨:“送饭来给我吃,蛮享福的”。
双坊并行,铺就共富路
“以前家门都不愿开,现在靠自己双手挣钱,腰杆都直了。”在联星村“怡家”共富工坊,残疾人牟彬彬一边组装零配件,一边笑着说。2024年1月,驻村指导员陈媚聚焦残疾人就业,推动建成该工坊,将辅助性就业与托养结合,已带动15名残疾人实现月增收数百元。
针对宝妈等闲散劳动力,村里同步建起鞋饰共富工坊。指尖翻飞间,普通鞋花变成“致富花”,每人日均可增收。“既能照顾孩子又能挣钱,这日子有奔头。”村民王大姐的话道出众人心声。两处工坊形成互补,让特殊群体和留守妇女在兼顾家庭的同时实现自我价值。
社义联动,织密民生服务网
“爷爷,这是我们种的青菜,您尝尝!”去年秋天,8岁的外来务工子女小魏跟着青益社工,把刚从农耕基地收获的蔬菜送到老年食堂。这是联星村“萤火虫行动”的温暖一幕。2024年,路桥区青益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入驻,联合村“两委”盘活闲置农田,打造“农耕+公益”基地,通过“土地共耕-成果共享-情感共育”模式,既解决双职工家庭看护难题,又搭建起“一老一小”跨代际纽带。
在“双龄益起来”等活动中,老少组合定期相聚:老人教孩子手艺、讲村史,孩子为老人表演、做手工。社工团队还联合村妇联组织文艺汇演、亲子阅读等活动,并针对外来务工子女举办晚会,促进社区融合。2024年7月,“金清镇义工之家”揭牌成立,为公益服务提供了固定阵地。
空间聚心,绘就和谐图
村口的议事角是民意的汇聚地。“能不能建个篮球场?”一次村民提议,很快被采纳,灯光篮球场建成并举办了联赛。这里已成为协商解决村务的重要平台,让村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
村里的国学讲堂涵养乡风;节日评选“好媳妇”“文明家庭”,让美德落地生根。陈媚创作的《联星之歌》中“心联欣,助残先;心联馨,老有依”的歌词,正是村庄治理的生动写照。
从一餐热饭到两处工坊,从议事角到文化堂,联星村用党建引领聚合力,以精准服务织密民生网,在乡村全面振兴路上写下温暖答卷。
(崔鹏 陈港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