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2日,第十四届天津相声节启幕,天津首台双层“相声巴士”同步首发。“移动相声剧场”由专业相声演员随车驻场,结合车辆途经的景点即兴表演。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口耳间的中国】
熟语是语言中定型的词组或句子,包括成语、俗语、谚语、歇后语(也称“俏皮话”)。其中,成语属于典雅的书面语形式,而俗语、谚语、俏皮话则属于口传文化。津派俗谚和俏皮话蕴藏着天津人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风俗习惯、言语风格等,可谓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体现了天津方言简洁明快兼诙谐幽默的特点,是津派口传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
天津地处南北运河的交汇处,自金代以后便是京师门户、畿辅重镇,是南北往来的关键节点。河海通津的地理优势,催生了漕运文化和码头文化,使天津成为五方杂处、南北交融的移民城市。依河、傍海、近京的地理优势和历史传统孕育了独特的津派文化——古今兼容、南北交汇、东西合璧、雅俗共生。天津人既保持了燕赵文化的慷慨之气,又展现了军卫文化的尚武精神,还吸收了南方地区的文化元素,使津派文化呈现交融特点。其中,雅俗相生的天津口传文化,卓尔不群,个性鲜明,彰显出强劲的文化韧性与张力。
市井百姓的口头创作
津派文化以市井生活和民俗文化为主要特质。浓郁的市井烟火气是津派口传文化之“魂”。它活灵活现地体现在“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往家转”“腊月十五上全街”的妈妈例儿里;蕴含于“干饭茄子泥,嘛话也别提”“天津三绝顶呱呱,包子、炸糕、大麻花”的民间美食里;彰显于“二姨父——甩货”“大德祥改祥记——缺了大德了”的俏皮话里。这些口传文化源于历代百姓鲜活的创作、不断的改编和不胫而走的传播。
尽人皆知的谚语“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到了天津人嘴里就变成了“你走你的大经路(今中山路),我钻我的耳朵眼儿(一条狭小的胡同)”,既体现了地方个性,更彰显津派口传文化擅长“现挂”的机智。与时俱进的津派俏皮话,擅长及时反映新事物出现后津门百姓的感受。如,“绕城转——白牌儿”,说的是1906年6月,国内第一条公交线路天津环城有轨电车(白牌)正式运行。“大光明摆渡——快!”,赞扬了旧时海河大光明摆渡最先使用机器渡船,渡河速度显著提高。“老乡逛洋灯——哪来的这股邪火”,描摹了19世纪后期的场景: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放,初来天津市区的农民,看到这灯头朝下也能如此明亮的东西,十分稀罕,就三五成群到马路上看路灯,市民戏称“逛洋灯的”。这些俏皮话都是对旧时天津城市生活的生动展现。
幽默个性的熏陶催化
天津方言的形成与发展,堪称语言文化交融互鉴的生动样本。它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际遇,孕育出兼具市井烟火与文脉底蕴的方言体系。燕赵慷慨遗韵、江淮婉转风致、河海旷达胸襟、市井幽默情怀,融汇成雅俗相生的语言生态。商埠都市社会语言的接触和交汇是生发文化活力的推进器。天津方言善于吸纳京、冀、鲁、豫等邻近省市,甚至外来文化的语言精华。例如,天津方言词语“膀大力”,系英语boundary的音义转借。百姓不了解“膀大力”的外来身份和原始词源,只能依字面义理解,将其释为膀大腰圆“扛河坝”的搬运工,即凭肩膀吃饭的“苦大力”。这种解释用语言学术语来说,属于流俗词源。从“膀大力”这个外来音译词逐步演变为俚俗方言词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中西文化在天津的碰撞与融合。
天津人诚恳热情、诙谐幽默,让外地客人倍感亲切。天津人在谈吐间常流露出调侃生活的戏谑,昭示知足常乐的豁达。天津人称这种属性为“哏儿”,具有宾至如归的亲和力。天津话的特点是质朴、简洁、生动、幽默,其中最活跃的就是源于城市文化与市民性格的幽默。天津人的“哏儿”就表现在能说会侃、开朗幽默上。究其成因,一方面是商埠社会业务交往的客观需要;另一方面,作为一座移民城市,多元文化为社会交际提供了广博而鲜活的题材。
戏曲曲艺的艺术滋养
在社会生活方面,天津亦呈现出南北融通、中西交汇的特征。诸多新兴艺术形式在天津兴起并生根发芽,因此,天津也被誉为“话剧摇篮”“曲艺之乡”“戏曲码头”。这些文化元素在天津城市生活中融汇交织,形成独特的文化氛围。作为闻名遐迩的北方曲艺之乡,丰富多彩的曲艺形式深刻塑造了天津方言的气质与韵味,也推动了口传文化的艺术升华。天津时调、天津快板、京韵大鼓、京东大鼓、铁片大鼓、快板书等在天津形成;相声、评书、单弦、梅花大鼓、西河大鼓等在天津兴盛繁衍。相声中的“文哏”将诗词典故转化为市井笑语,“子母哏”则以诙谐辩对展现民间智慧,实现文人雅趣与市井生活的巧妙对接;京韵大鼓融合子弟书词的雅致格律与天津话的俚俗生动,在节奏与用词上深刻影响了口传文化的表达风格。正是在这种艺术与口传文化的融合中,天津话逐渐锤炼出灵动幽默、俏皮犀利的口头熟语系统。
口传文化的地域个性
年俗是天津民俗生活的一大亮点,与之相关的谚语、歇后语比比皆是,仅与腊月二十三祭灶相关的就不胜枚举。谚语有“腊月小年,糖瓜祭灶”“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糖瓜祭灶,新年来到”等;俏皮话有“灶王爷横批——一家之主”“灶王爷上天——多说好话”“腊月二十三的灶神——要上天了”等。
关于渔业的谚语有“鲇鱼傻,鲈板横,梭鱼进网钻窟窿”“有虾船上跳,鱼群随后到”“正月十五船出海,桃花春汛抢过来”等;俏皮话有“老囡子织抢网——新(心)眼儿多”“机器船下海——不用帆(翻)了”等。剃头为传统行业,天津谚语有“剃头挑子一头热”“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等;而歇后语有“剃头的不打唤头——没响(想)了”“剃头师傅拍手——推(忒)好咧”等。
天津的口传文化呈现出自然成趣的幽默,而且是“煎饼馃子——一套一套”的。天津系列谚语有“三宗宝”系列,如“天津卫,三宗宝,鼓楼炮台铃铛阁”“天津卫,三宗宝,范公幼梅孙菊老”“天津卫,三宗宝,银鱼紫蟹大红袄”“天津卫,三宗宝,永利南开大公报”等。天津俏皮话也自成系列,如人物类的“二小儿”系列、“傻小子”系列、“老太太”系列等最具特色。如:“二小儿吃烩饼——不叫(觉)焖(闷)”“二小儿穿大褂儿——规规矩矩”“二小儿放鸽子——又回来了”“二小儿扛房梁——顶这了”“二小儿买画儿——一样一张”等。动物类俏皮话多为贬义,如:“猴儿吃麻花——满拧”“猴儿吃核桃——满砸”“猴儿吃芥末——翻白眼儿啦”“狗长犄角——洋(羊)式的”“狗带嚼子——胡勒”“屎壳郎变知了——一步登天”“屎壳郎打嚏喷——满嘴喷粪”“王八搬家——鳖(憋)不住了”“王八的屁股——龟腚(规定)”等等。
作为口传文化的天津熟语,承载着城市记忆与幽默情怀,是津派文化生生不息、鲜活流淌的语言瑰宝,其鲜活旺盛的生命力必将代代相传,历久弥新。
(作者:谭汝为、赵华,分别系天津师范大学教授,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语文教育专委会副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