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年来,上海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在军休系统与基层社区推动“社区政委”平台建设,受到万余名军休干部的认可,并产生广泛积极的社会反响。该平台作为加强基层政治建设的新尝试与新补充,由全市百余名军休干部主导参与,体现并推动了基层公共事务的政治实践。
广大军休干部在实践中逐步认识到,“社区政委”是具有丰富军队政治工作经验及专业特长,并融入社会基层公共事务的军休干部群体。“社区政委”平台既是“社区政委”履职的手段,也与其形成相互依存、共同促进的关系。这一创新实践拓展了基层公共服务的新思路,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和现实意义。
上海市积极探索军休系统与基层社区共建共进的新模式。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要求,结合本市实际,依托广大军休干部的积极参与,逐步完善制度机制,打造“社区政委”这一公共事务新平台,为军休干部融入社会、发挥优势提供了重要政治舞台。
“社区政委”平台紧扣基层政治建设需要,将军休干部的政治经验与社区治理需求精准对接,逐步破解基层政务中的堵点难点,打通军休干部队伍建设与社区建设的关节。该平台在“老杨树宣讲汇”“红色锦绣说大思政课”等政治实践中取得明显成效,增强了军休干部的政治素养与社会融入能力。
建立“社区政委”平台,正是回应军休干部参与基层政治建设的现实需求,是基层政治制度建设的新举措,也是推动“社区政委”实践活动深化发展的具体行动。上海市拟出台《在军休干部中加强社区政委队伍建设的意见》,进一步从政策层面支撑该平台建设。
据上海市军队离休退休干部活动中心主任崔宗胜介绍,“社区政委”本质上是军休干部与社区治理“双向赋能”的创新实践。黄浦区军休二所负责人黄蓉也表示,该平台受到军休干部的广泛欢迎,是一条贴近社会、服务社会的正确之路。军休干部在基层社区的生动实践,彰显了实践作为推动事业发展根本动力的重要作用。
上海在社会发展中及时建立并完善“社区政委”平台,扎实推进相关实践,探索出一条依托军休干部政治和专业优势加强基层政治建设的新路径,有效破解基层治理中的薄弱环节,实现军休力量与社区建设的共同发展。
针对不同社区在发展资源、教育水平、法治基础等方面存在的客观差距,上海市依托“社区政委”平台,由市军休机构统筹,按行政区划开展教育、法治、医疗等多领域帮扶。目前,全市已有51个街镇、66个村居委及部分企事业单位实现区级军休服务全覆盖。“社区政委”中党员比例达98%,平均党龄超过40年,22人被聘为“社区少先队政治辅导员”,10人与“兵支书”结对,6家机构成立“社区政委工作室”。他们中既有师团职领导干部,也有医疗、教育、法律等专业人才,在社区应急预案建设等工作中展现出较强的指导与传帮带能力。
军休干部退出现役的年龄在50岁至60岁之间,这些军休干部经历和阅历丰富,进入军休机构以后依然怀揣着对党的忠诚和热爱,他们中的很多人都希望在为他们量身定制的“社区政委”平台,继续发挥政治余热、体现政治优势、传授政治价值。上海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军休干部陈勇说,“社区政委”平台的重心在于发挥军休干部的“四个优势”,其中政治优势是关键。社区政委的社会影响力持续提升,增强了他们参与治理的信心。军休干部吴友根退休前曾在军队某干休所任职,他依托“社区政委”工作室调解邻里矛盾,处理居民纠纷。今年8月,杨浦区交通委员会将优化新江湾城附近公交线路,拟停开行五三八路公交车,周边群众意见颇多。吴友根了解和掌握情况后,主动担当起调解员的责任,在区政府和杨浦区军休中心的主持和协调下,召开“五三八路公交车行驶途经地区协调会”,得到了多方面的赞誉和好评。吴友根也获评“杨浦区最美退役军人”。
军休干部通过持续奉献智慧与经验,在服务社区的过程中实现了更高层次的价值追求。“社区政委”平台构建起军休干部与社区居民之间的新型“鱼水关系”,使他们在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中进一步筑牢宗旨意识,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真正落到实处。上海在推动“社区政委”实践中不断完善,形成军休系统与基层社区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良性机制,实现了从“静态存在”到“动态实践”的哲学跨越;认识上完成了从“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辩证循环;组织上构建了“双向奔赴”的赋能关系,超越了单向奉献,并激发了个体的崇高感,实现了‘社区政委’整体发展的实践场域,推动整体工作不断跃升。
我们坚信,在退役军人事务系统与广大军休干部的持续投入下,在全社会的共同关心与支持下,“社区政委”定将汇聚起基层治理的蓬勃力量,为上海这座城市描绘出更加温暖与坚实的发展底色。
(上海黄浦区军休二所军休干部 黄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