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地方聚焦 > 基层治理 > 正文

济济一堂凝共识 共商大计启新程

基层治理(2)(1)

“众人拾柴火焰高,众人划桨开大船。”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谋篇布局,到地方两会的民生聚焦,再到基层议事会的民情汇聚,“济济一堂,共商大计”已成为新时代中国民主实践的生动注脚,不仅彰显了“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的民主真谛,更以集思广益的智慧、凝心聚力的力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注入了强劲动能,让每一份期待都能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实际行动。

以“开门议事”破题,让“共商”有广度。“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在乡村全面振兴的田间地头,驻村工作队、村“两委”干部、村民代表、农业专家围坐一圈,从“灌溉水渠怎么修”到“特色产业怎么兴”,每一个建议都被认真记录;在城市更新的社区会议室,居民、物业、设计师、街道干部共同讨论“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停车位规划”,曾经的“众口难调”变成了“同向发力”;这种“开门议事”的广度,正来自对“人民主体地位”的把握。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基层立法联系点”让百姓意见直达国家立法层面,到“网络问政平台”让网民建议纳入决策参考,再到“民主恳谈会”让群众成为基层治理的“主人翁”,“济济一堂”已从“线下会场”延伸到“线上平台”,从“重点群体”覆盖到“全体民众”。唯有让“共商”的大门越开越大,才能让“大计”的方向越走越准。

以“求真务实”立骨,让“共商”有深度。“济济一堂”的价值,在于通过深入交流破解矛盾、通过理性讨论凝聚共识,让每一个决策都经得起实践和人民的检验。近年来,无论是中央部委的“开门听诉”,还是地方政府的“现场办公会”,“济济一堂”始终紧扣“发展中的难题、群众中的忧盼”展开——面对公共服务的“供需落差”,教育、人社部门邀请学校、企业、群众代表商议职业技能培训优化方向,让培训内容更贴合就业实际,切实提升群众就业适配度;面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成长烦恼”,地方政府牵头职能部门、行业协会、企业代表围坐议事,针对现存的“审批流程繁、融资渠道窄”等问题,共同梳理出简化审批环节、对接平台等多项举措,助力经营主体活力持续释放。面对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两难命题”,沿江城市联合环保部门、渔民代表、文旅企业共商路径,落地生态护渔岗位、开发绿色旅游线路等转型方案,实现“生态保护”与“民生增收”双向共赢。这种“靶向施策”的共商,让“大计”不再是挂在墙上的蓝图,而是能落地的项目、可感知的变化、真受益的成果,这正是“共商”有深度的体现。

以“凝心聚力”收尾,让“共商”有力度。乡村全面振兴的新征程上,正是因为地方政府、农业合作社、电商平台、村民代表“济济一堂”,共商“高标准农田建设”“乡村电商赋能”的实践路径,才让不少乡村实现“农产品出村进城、乡村风貌焕新、村民收入翻倍”的良性循环;在城市更新的深化实践中,正是因为规划设计师、街道干部、商户群体、居民代表共同商议“历史街区活化”“15分钟便民服务圈打造”等事项,从“老字号传承”到“社区养老驿站建设”,将城市发展的“大蓝图”转化为群众可触可感的“小幸福”。在科技创新的攻坚进程中,正是因为科研院所、龙头企业、行业协会的骨干力量“围坐议事”,聚焦“工业软件研发”“新能源装备制造”等关键领域,破解“技术瓶颈”“成果转化”难题,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力,让“科技自立自强”的成果更好支撑高质量发展。汇聚的共识、凝聚的力量,让每一个“大计”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让每一个发展目标都有了落地的“硬核支撑”。

新时代的“济济一堂,共商大计”,既是对“民为邦本”传统智慧的传承,更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创新实践。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唯有持续弘扬“济济一堂”的民主作风,坚持“共商大计”的科学方法,才能在新征程上不断破解难题、开创新局,书写更加精彩的“中国答卷”。

(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新新街道 徐雯晗)

[责任编辑:王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