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州市晋安区从理清新成立社区与涉迁城中村权责边界入手,探索“村居融合、跨村联建”实践路径,提升城乡接合部社区治理效能;成都市郫都区依托“书记工作室”,有效链接社会资源、激发自治活力,构建“社区共同体”把民生实事落到实处;山东省淄博市实施“上门问事、下沉议事、一线办事”工作机制,破解村居“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近年来,各地推动人财物和权责利对称下沉到基层,积累了城乡接合部社区治理的宝贵经验,实现组织有活力、治理有章法、服务有温度,为构建宜居宜业的新型城市社区提供了有力支撑。
坚持党建引领,理顺治理构架,夯实新型社区治理基础。从涉迁村转型为社区,居民构成复杂、矛盾纠纷多发、城乡环境交织等问题仍然凸显,把居民有效组织起来,是助力城乡接合部新型社区健康发展的关键。比如,采取联建、独建等方式建立网格党支部、两新党支部、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培育原村“两委”干部成社区网格员,倡导小区党组织与业委会、物业公司成员双向交叉任职,实现“乡镇(街道)党(工)委—社区党支部—辖区单位党组织—社区网格党支部—小区党支部”组织网格全覆盖,从而建立高效运转的协调推进机制。在此基础上,强化党建引领下的共治格局,通过设立居民议事厅、开展民主协商会等形式,广泛收集居民意见和建议,让居民真正成为社区治理的主体。
促进资源融通,改善治理环境,拓展新型社区治理深度。一方面,以资金整合方式为突破口,多方争取各级财政资金实施民生工程,提升改造污水管网、垃圾房、活动室等硬件设施;加大社会组织发展扶持力度,为其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场地保障和政策引导,激发其在基层治理中的创新活力。另一方面,通过定期开展专业培训、实践锻炼和经验交流,提升社区专职工作者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持续完善职业资格认证和继续教育体系,加强社工人才队伍建设,引留更多优秀社工人才投身基层治理。同时,依托信息采集系统,提升对重点场所和区域的管控;规范居规民约,激励迁移居民参与社区治理;制定科学议事规则,常态化民主议事,确保议事功能在重大决策中的关键作用,从而推动涉迁村民实现从“流入”到“融入”的转变。
强化服务保障,以深耕服务为主线,提升新型社区治理温度。丰富“暖心关爱”的内涵与外延,创新服务供给载体,是夯实服务城乡居民“最前沿”和“最末端”的有效路径。从优化党群中心服务功能入手,实施亲民化改造,建立便民工作机制,推动政务服务、集成公共服务下沉;以“购买+捐赠”方式引入社会资本,拓展医疗保健、文化体育、青少年成长、为老服务等个性项目;通过完善服务供给,推进组织联建、党建联抓、党员联管、服务联动,协同管理社区公共事务,维护社区公共利益。建立“需求、问题、服务”三张清单,根据社区类型和居民特点,充分发挥党员志愿队伍的先锋模范作用,组织党员深入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带动更多居民参与社区建设,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以深耕服务和精准治理为主线,强化服务保障,提升新型社区治理温度。
(云南省蒙自市委组织部 王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