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畅通社会流动渠道,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广大党员干部须以民心为镜、民意为尺,将“民生小事”当作“心头大事”,深深植根于人民的沃土,在开门问计、实干笃行中彰显担当作为。
脚步量民情。“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广大党员干部须主动下沉一线,变“被动接访”为“主动问需”,聚焦“一老一小”、就业增收、人居环境等群众关切领域,走进田间地头、居民楼院,以“民情日记”原汁原味记录诉求。通过“走村头、进地头、坐炕头”的面对面交流,感知民生冷暖,精准捕捉政策与需求的结合点,进而将鲜活的民情民意系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确保“问题清单”转化为“成效清单”。
开门纳民智。党员干部当放下“官架子”,甘当“小学生”,善用线上线下渠道,搭建多种建言平台,问计于民、寻策于民。要敏于发现“土专家”“田秀才”的鲜活经验,善于从“牢骚话”中捕捉真诉求,于“吐槽声”里提炼关键点,真正将基层的“真经”取回来。更重要的是,需以科学精神梳理论证,将成熟的“金点子”细化为硬举措,使之成为破解发展难题的“金钥匙”。
实招解民忧。广大党员干部要以钉钉子精神推动民生实事落地。紧盯群众急难愁盼,对老旧小区改造、城区内涝治理等重点任务,明确时限、挂图作战,确保干一件成一件。同时,创新运用“圆桌议事会”“拉话话 帮帮团”等接地气的工作方法,在与群众良性互动中协同发力,凝聚合力共解难题。须以“人民满意”为根本标尺,用实实在在的成效将“任务清单”变为群众的“幸福账单”,让发展温度可感可及。
唯有读懂民心、汇聚民智、实干为民,才能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新征程上写下温暖而厚重的注脚。(张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