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为阳数,两九相重”。九九重阳节如期而至,这个承载着“登高祈福、感恩敬老”双重意蕴的传统节日,自1989年被定为“中国老人节”以来,早已将“孝亲敬老”的基因深植于时代肌理。在菊花酒的醇厚与茱萸的清香中,我们循着节日的足迹,看见中华美德在新时代的生动传承。
“百善孝为先”。孝亲敬老历来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根脉,是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文化基因。古人以习俗为载体,将对长者的敬重代代相传。如今,这份美德依然在岁月流转中熠熠生辉。在浙江湖州,“90后”女孩十年如一日地照顾瘫痪母亲,用勤劳、善良和乐观撑起家庭的天空;在湖南岳阳,天问街道“长者食堂”的志愿者们为失独、空巢老人送上热乎饭菜,让温暖直达心间。这些平凡却动人的瞬间,正是孝亲敬老美德在当代的生动注脚,它们跨越地域与年龄,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理念,化作看得见、摸得着的关怀。
“孝亲不止于养,更在于敬”。新时代的孝亲敬老,早已超越物质层面的供养,升华为对老年人精神需求的精准回应与尊严的悉心守护。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人文关怀有机融入日常养老服务,引导全社会把关爱老人融入生活点滴,加强孝亲敬老文化宣传教育,组织家风分享、美德宣讲等活动,引导全社会传承弘扬孝亲敬老传统美德,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励更多人主动关心老人、用心服务老人。当老年人既能安享物质生活的便利,又能获得精神世界的充盈,孝亲敬老美德便有了更深厚的内涵,真正实现了“老有所养、老有所尊、老有所乐”。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孝亲敬老美德的弘扬,还需要家庭与社会同向发力。家庭是美德传递的第一课堂,子女的一句问候、一次陪伴,都是孝亲敬老最质朴的表达;而社会则是美德生长的广阔土壤,政策的支持、制度的保障,为美德的弘扬搭建起坚实平台。今年敬老月期间,全国多地开展丰富多样的“最美孝亲敬老家庭”“最受欢迎老年食堂”等评选活动,让榜样的力量带动更多人践行美德。从家庭的“小孝”到社会的“大孝”,从个人的“善举”到国家的“善治”,孝亲敬老美德在层层传递中不断升华,汇聚成共建老年友好社会的强大力量。
重阳节的意义,不止于一天的庆祝,是美德传承的接力。孝亲敬老美德的弘扬,从来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们要将这份心意融入日常、化作常态,不必做惊天动地的壮举,给父母打个电话、帮邻居老人提袋菜、为社区适老化改造提条建议等,都是在为美德“添砖加瓦”。当孝亲敬老成为每个人的行为自觉,当老年友好成为社会的共同追求,一幅“老有所安、少有所教、壮有所为”的和谐画卷必将绘就。(李梦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