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各级组织部门要牢牢把握“人才”这一核心要素,倾心引才、悉心用才、真心爱才,切实让人才这一“关键变量”持续转化为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实现人才发展与民族复兴同频共振。
抓好“结构变量”,强基固本源头蓄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古往今来,人才都是富国之本、兴邦大计。“要把我们的事业发展好,就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要探索建立科学的人才供给机制,遵循“缺什么引什么、弱什么补什么”原则,立足本地产业基础和发展规划,聚焦主导产业和重点产业链发展瓶颈、弱项,绘制人才需求“热力图”,按图索骥、靶向引才。既要大力引进能够创造新质生产力的科技领军人才,也要着力吸纳能够熟练应用新质生产力的中间技能型人才,尤其注重培育中青年骨干,推动人才结构由“金字塔型”向更具活力的“橄榄型”转变,实现人才供需的高水平动态平衡,蓄足高质量发展的“源头活水”。
抓好“价值变量”,赋能增效激发动力。“得人之要,必广其途以储之”。党和人民事业要不断发展,就要把各方面人才更好使用起来。推动高质量发展,既要引进人才“输血”,更要培育人才“造血”,充分释放人才红利。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要坚持“以用为本”,支持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等高水平研发平台,以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一线为战场,以科研攻关项目为载体,推动人才在攻克“卡脖子”难关中磨砺,在推动产业升级中成长。摒弃“大锅炖”“大杂烩”的培育模式,瞄准科技前沿、关键领域、掣肘环节,用好本地高校、职技校、培训基地等教育资源,实施“滴灌式”精准培育。推行重大项目“揭榜挂帅”“论功行赏”制度,打破“论资排辈”的思想局限,促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让更多“千里马”竞相奔腾,激发干事创业的不竭动力。
抓好“生态变量”,聚势成潮汇聚合力。环境优,则人才聚、事业兴。实现长久稳定的发展,不仅要“用好”人才,也要“留下”人才,更要打造“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源源不断汇聚人才。一方面,要聚焦“乐业”。创新“一站式”“一网通”平台,为人才创业辅导、政策咨询、手续办理亮好“绿灯”,助力人才驶上干事创业“快车道”。建立健全人才激励和良性竞争机制,完善薪酬制度、设立奖励基金、打通晋升壁垒,赋予人才更大创新自主权和经费支配权,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发展环境,让人才放下包袱,更好地发挥价值。另一方面,要做实“安居”。完善配套机制,率先落实生活补贴、提供住房保障,优先解决子女入学、配偶就业、医疗保障等“关键小事”,真正让人才“有用武之地、无后顾之忧”,不断提升人才“幸福指数”,凝聚“人才合力”,汇聚“发展动能”。(卓耔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