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地方聚焦 > 地方要闻 > 正文

【乡村全面振兴】以“存量优化”之笔绘乡村共富新图

乡村振兴

时代潮流,奔涌向前;发展叙事,常写常新。当城市天际线从“向上生长”转向“精明生长”,广袤乡村也迎来了发展变革。一种以“存量优化”为笔,以“品质提升”为墨的乡村发展新实践,正在之江大地上悄然书写。这不仅是规划技术的升级,更是发展理念的革新,关乎土地高效利用、城乡关系重塑,最终指向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图景。

10月10日,自然资源部《城市存量空间盘活优化规划指南》出台,与浙江省自然资源厅《关于强化自然资源要素保障助力缩小“三大差距”若干政策的通知》形成呼应,标志着发展共识的转变:未来增长动力将更多来自对现有空间的精耕细作、对存量资源的深度激活。这要求我们以绣花功夫对待既有乡村肌理,让老宅院焕发新功能,让闲置地变成活力场,在最大限度保留乡土风貌、延续乡村文脉的同时,巧妙植入现代生活元素与发展动能。

存量优化不是乡村的独角戏,而是城乡协奏曲。杭州市西湖区“县城-中心镇-重点村”发展轴规划,跳出了就村论村的窠臼,构建起“两轴引领、一城一镇三组团”的有机整体,目标是打造“科文旅融合示范区·西湖山水共富图”。这一实践展现出一条清晰路径:通过规划引导,让城市的科技、文化、资本等资源沿发展轴流入乡村;让乡村的生态、文化、土地等资源对接城市市场。城乡在存量空间优化重组中实现发展能量聚合,转向功能互补、利益共享的共生体。

共同富裕,难点在乡村,关键在协同。认识到“单村独斗”模式面临的资源瓶颈与发展天花板,浙江推出了“乡村片区组团发展”模式。该模式以重点村为支点,推动相邻多村在组织、规划、产业、运营、设施、环境、服务等七大关键领域协同发力。这标志着乡村发展策略从“培育盆景”到“营造风景”的重大转变。片区化发展打破了行政村的界限壁垒,通过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特色产业错位发展、区域品牌统一打造,实现了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和规模效应,有效放大了发展动能,最终形成“星火燎原”、“抱团共富”的生动局面。

保障之实:打通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美好蓝图需要有力支撑。存量空间的盘活优化涉及利益调整和制度衔接。在要素保障方面,坚持“先保障、后流转”原则,即在优先确保农民安置、乡村基础设施和产业用地后,允许山区海岛县将富余的建设用地指标在全省流转,为乡村发展引入资本活水。在审批效能方面,构建“八个一”联合审批机制,大幅压缩项目落地时间。这些举措,为存量优化之路清除了“路障”、铺设了“快车道”,确保顶层设计转化为百姓可感的发展成果。

从“千万工程”的深厚积淀,到“存量优化”的崭新探索,浙江乡村正沿着更具内涵、更重品质、更求共享的道路坚定前行。这是一条以空间治理现代化推动城乡融合、促进共同富裕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每一寸被善待的土地、每一个被激活的空间,都在诉说发展的新故事,汇聚成奔向共同富裕的时代洪流。

(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琅琊镇人民政府 虞悦)

[责任编辑:王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