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18日,贵州省守正创新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交流暨抗战精神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集体备课活动在铜仁学院举办。贵州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李军,铜仁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石维,铜仁学院副校长龚静,省教育厅思政处副处长姜敏,铜仁市教育局局长冉俊华,贵阳信息科技学院校长唐建荣,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原院长田芝健,贵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蒋红霞,贵州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和思鹏,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彭法,贵州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金凤,浙江省社会科学院《观察与思考》杂志研究员、总编辑黄宇等来自省内外高校的70余名专家学者,以及铜仁市各高校、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代表80余人出席会议。铜仁学院副校长龚静主持开幕式。
会场合影。
会议旨在贯彻落实省委主要领导调研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工作的相关要求,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守正创新推动贵州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取得新成效。

贵州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李军讲话。
开幕式上,李军指出,在教育战线全体同志的共同努力下,全省思政课建设取得良好成效。他强调,要继续强化政治引领,坚持守正创新,加强系统谋划,着力破解各学段思政课衔接难题,推动贵州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取得新进展。

铜仁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石维致辞。
石维在致辞中介绍了铜仁学院思政课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情况,并指出学校将结合校本实际,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支撑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发挥好省级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示范作用。
冉俊华在致辞中指出,要充分挖掘和利用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将思政课与红色基因深度融合,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发挥好发挥铜仁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中心的统筹协调作用,让思政课成为学生喜爱、终生受益的“金课”。
在主旨报告阶段,6位专家作了发言。田芝健系统分析了当前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面临的八大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五全”路径。蒋红霞立足新时代新征程,探讨了思政课一体化发展的时代要求。和思鹏聚焦政治认同,提出了“一个中心、两轮驱动、三学融合、四型互构、五维实践”的一体化建设思路。彭法直面教学实践困境,提出了破解各学段衔接不畅问题的对策建议。张荣军着眼文化育人功能,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一体化育人体系的路径。龙金菊深入挖掘伟大抗战精神内涵,分析了其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历史作用与时代价值。
在教学展示阶段,唐建荣带领“百年党史·一路红歌”音乐党史课展演团队,以《大刀进行曲》《团结就是力量》《保卫黄河》等经典曲目为主线,生动呈现了贵州省思政金课的风采。铜仁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参与了课程展示,演唱了抗战经典歌曲。现场气氛热烈,全体参会人员情不自禁齐声合唱。
在集体备课阶段,大学、高中-中职、初中、小学四个学段的思政课教师代表各一名,紧扣“伟大抗战精神”开展集体备课。铜仁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刘坤新以“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引领抗日战争走向胜利”为题设计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铜仁职业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黄小燕以“从抗战烽火看共产党人的初心密码”为题设计了中职学校思政课。铜仁学院附属中学教师陈蕊以“凝聚价值追求——从精神弘扬到价值践行”为题设计了初中思政课。铜仁市实验小学教师李武燕以“勿忘国耻,众志成城”为题设计了小学思政课。田芝健、蒋红霞、和思鹏及贵州师范大学教授陈曦分别作了点评。
在分组研讨阶段,七个分论坛聚焦人工智能赋能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内容衔接、实践教学孤岛化现象破解、红色育人资源有效融入、新时代伟大变革成功案例融入、伟大抗战精神融入思政教育研究等前沿议题,组织70名参会专家学者进行了交流发言。
本次活动由中共贵州省委教育工委、贵州省教育厅主办,铜仁学院、铜仁市教育局承办,铜仁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铜仁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中心具体执行,铜仁市内各高校参与协助。省外部分高校、省内各高校、铜仁市基础教育学校的专家学者和思政课教师代表,以及苏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遵义医科大学、铜仁学院的研究生,共255人参加会议。(铜仁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潘俊慧 常永莲;图/张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