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地方聚焦 > 基层治理 > 正文

【基层治理】于细微处见真情 在共建中暖民心

社区作为资源下沉的“最终承接点”,其精细化服务能力直接决定民生幸福度,是激活城市活力的重要支点。广大社区干部当悟新时代新要求,不断提升服务本领,练就精细化治理的硬功夫,做到响应更高效、服务更精准、关怀更有温度,为现代化城市建设补足底色。

锤炼本领察民情,做到民有所需、我有所为。社区是多元群体共同生活的地方,不同人群诉求各异:既有本地居民对提升居住品质、完善服务的期待,也有外来务工人员在就业、子女入学、临时住宿等方面的现实困难。社区干部需锤炼“精微洞察、分类响应”的专业能力,成为民情需求的“精准识别者”和资源分配的“有效整合者”。要深化网格管理,精细对接养老、医疗、环境改造等需求,通过组建专业服务队、引入社会资源,持续优化居民宜居体验。针对外来务工人员,主动搭建一站式服务中心,提供政策咨询、技能培训、廉租信息等关键支持,并创建“新市民融入”项目,帮助他们缓解生活压力、增强归属感。唯有打牢“准度”根基,才能避免“一刀切”,让服务更贴合居民实际需求。

数字化工具的应用,是推动服务精细化的加速器。广大社区干部要当好数字工具的“活用者”,“深挖”现有平台功能,主动将政务微信、居民微信群等作为“移动办公桌”,及时发布信息、收集诉求,并利用简单的在线表格、问卷工具高效统计居民需求,变“人找事”为“事找人”。“巧建”线上处置闭环,对居民反映的问题,通过群内“接龙”登记、共享表格跟踪办理进度,并定期线上公示结果、接受评议,让小事不过夜、难事有回音。社区干部要敢用、会用、善用数字工具,把“数据流”变成“服务流”,让服务既有速度,更具精度。

推动社区精细化治理,加强韧性城市建设,不应止于单向管理,更应推动多方协同共建。社区干部要积极搭建平台,整合多方力量,让居民在共商共议中形成共识,在共建共享中增进情感。成都金牛区的“邻里议事厅”,让垃圾桶摆放、公共空间利用等日常小事通过居民协商解决,群众更愿参与,干部工作更顺畅;上海市全面推行“参与式社区规划”,组织基层党组织、社区居民、社区规划师等共同谋划家门口的微更新项目,让社区更新更符合居民意愿,更具专业性与可持续性。社区干部不仅要做服务的提供者,更要做氛围的营造者、关系的连接者。通过“温度”塑造归属感,社区才能从“有人住”走向“有生活”,从“有管理”走向“有共同体”。

社区虽小,却是城市治理的“神经末梢”。社区干部当以“速度”化解民生难题,以“准度”回应群众需求,以“温度”凝聚共同体力量,在细微处见精神,于日常中见真情,把一个个社区建设成为人民群众满意的幸福家园。

(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花园街道花苑社区 陈霏娥)

[责任编辑:李金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