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现在看到的是我们村的幸福食堂,老人们不仅能在这里就餐,还可以健身、下棋、洗浴等。我们还发动村里党员种植蔬菜,实现季节性蔬菜的自给自足……”在门源县举办的村级后备干部“岗位大练兵·擂台大比武”活动现场,来自全县12个乡镇、经乡级初赛选拔脱颖而出的18名到村任职大学生,聚焦基层党建、基层治理、民族团结和乡村全面振兴等重点任务,结合自身驻村收获与体会,以生动的事例和真挚的情感,分享了他们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青春实践。
这是门源县加强到村任职大学生管理、培育和储备村级后备力量的一个缩影。2024年以来,门源县围绕2026年村(社区)“两委”换届准备工作,结合到村任职大学生工作实际,通过建立健全“发现储备、教育培养、动态管理”的全链条机制,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活水。
摸清“家底”,做到心中有数
底数清、情况明,才能方向准、措施实。在村级换届前期准备中,门源县依托县级领导“1+10+10”联系基层服务群众机制,采取“四必谈”“三必看”方式开展全覆盖走访,对现任班子运行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同步印发评估工作通知和月度提醒清单,形成“一村(社区)一画像”精准诊断报告,建立“继续留任、建议调整、备用人才”三张动态管理名单,全面掌握村(社区)“两委”班子现状与运行情况,确保底数清、情况明、预判准。
拓宽视野,精准筛选人才
门源县坚持把政治标准作为首要条件,充分发挥到村任职大学生的资源优势,围绕“品德好、能力强、作风正、有文化、敢担当”要求,拓宽渠道、分层分类储备后备人才。一方面,聚焦“五类群体”靶向选才,从致富能手、返乡创业青年、退役军人、高校毕业生、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等重点群体中挖掘“潜力股”,通过个人自荐、群众推荐、组织推荐相结合的“三位一体”机制,建立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的后备干部库;另一方面,紧扣村(社区)“两委”换届时间节点,提前开展“拉网式”摸底调研,全面掌握各村(社区)人才现状,建立包含能力特长、群众评价、发展潜力等信息的“一人一档”数据库,实施动态更新与管理。目前,全县共储备村级后备干部613名,从源头上解决了“人从哪里来”的问题。
靶向培育,护航成长周期
针对后备力量业务不熟、经验不足等问题,门源县实施“理论铸魂、技能提升、实战赋能”三大培育工程,构建“课堂学理论、田间学技术、一线学治理”的立体化培养体系。推行“4+1”导师帮带机制,由乡镇党委书记、联点领导、帮扶单位负责人、村党支部书记组成“四维导师团”,通过“跟班上岗”、参与乡村全面振兴项目推进、人居环境整治等重点任务,让后备干部在实践中锻炼成长。同时,完善“一人一档”管理,动态跟踪其思想动态、学习成效、履职表现与生活作风,确保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在数量、质量和结构上保持优化状态。目前,全县127名到村任职大学生中,已有35人成长为村党支部书记。(中共门源县委组织部党员电化教育中心主任 贺永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