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乡镇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神经末梢”,既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也是民情民意的“最初一公里”。当前,面对乡村全面振兴的历史重任和基层治理的千头万绪,能否把稳政治“方向盘”、营造社会“好气候”,直接关系到发展全局与人心向背。唯有以正确政治方向锚定前行之路,以清朗社会氛围凝聚奋斗之力,方能在广袤乡土间绘就“政通人和、百业俱兴”的生动图景。
一是举旗定向,深刻把握政治建设的“三个维度”。政治方向是乡镇发展的生命线,关乎根本、决定长远。在政策落地中彰显政治判断力。乡镇干部作为政策执行的“末端抓手”,需深刻领悟“国之大者”,准确把握政策背后的政治意图与实践要求。从脱贫攻坚到乡村全面振兴,从疫情防控到生态保护,唯有吃透政策精神、站稳人民立场,才能避免执行中的“温差”“偏差”,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在基层落地生根。在组织建设中强化政治领导力。基层党组织是乡镇治理的“主心骨”。要持续深化“党建引领+”模式,通过党员责任区、先锋岗等载体,把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福建三明“跨村联建”党建模式、浙江“网格党建”等创新实践表明:党组织坚强有力,乡村全面振兴就有了最可靠的“领航员”。在群众动员中提升政治凝聚力。政治认同本质上源于群众认同。要通过“屋场会”“板凳课堂”等接地气的方式,把党的政策转化为群众语言,让群众听得懂、愿意跟。湖南“宁乡之声”理论宣讲团用乡音传党音,正是凝聚人心的生动注脚。
二是化风成俗,精心培育基层社会的“四气新风”。社会氛围是政治方向的折射,需以文化人、成风化俗。以理论学习培塑“正气”。建立“乡镇党校+农民夜校+云端课堂”三位一体学习体系,组织干部群众读原著、学党史、悟思想,从党的百年奋斗中汲取精神滋养。山东兰陵代村每月“党员学习日”雷打不动,铸就了“听党话、跟党走”的村魂。以民主法治筑牢“底气”。推广“村民说事”“民主恳谈”等协商机制,完善村规民约,让群众在公共事务中“唱主角”。浙江象山“村民说事”入选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印证了“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的治理智慧。以服务为民汇聚“暖气”。推行“一线工作法”,要求干部走进田间地头、坐上群众炕头,变“被动响应”为“主动发现”。江苏邳州“户户到、人人访”活动,三年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1.2万件,用干部“辛苦指数”换取群众“幸福指数”。以文化浸润滋养“和气”。深挖乡土文化资源,开展“村晚”“农民丰收节”等群众性活动,用文明乡风涤荡陈规陋习。四川战旗村通过“家风馆”“道德评议会”培育新风,成为全国文明村镇的标杆。
三是固本开新,构建“政治引领—社会赋能”的长效机制。方向与氛围的良性互动,需以制度保障固化升华。建立“政治体检”机制。围绕“两个维护”“国之大者”设置考评指标,定期对乡镇班子开展“政治功能评估”,对苗头性问题早预警早纠偏。创新“社会感应”系统。建立民情民意“直通车”,通过“扫码评议”“乡风积分”等载体,实时监测社会心态变化,精准调适治理策略。强化“队伍淬炼”工程。把乡镇作为干部成长“练兵场”,选派年轻干部到村挂职,在服务群众最前沿砥砺政治品格。云南实施“万名干部规划家乡”行动,让干部用乡情乡愁浇灌振兴沃土。
乡镇是政治方向与社会氛围的交汇点,更是国家治理的“微观样本”。当每一个乡镇都能以真理之光指引前行道路,以清廉之风涤荡歪风邪气,以务实之举回应群众期盼,必将汇聚成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这既是“治国安邦重在基层”的深刻体现,更是新时代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生动实践。
(浙江省瑞安市曹村镇人民政府 黄嘉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