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社会纵横 > 正文

【社会纵横】以系统性思维破解应用型大学发展瓶颈

社会纵横

高校作为教育、科技、人才的重要交汇点,承担着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强大支撑的重要使命。地方高校作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如何在国家战略与地方需求的交汇点上找准定位,通过系统性改革实现内涵式发展,是当前面临的重大课题。结合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推进“建设能源领域特色鲜明的一流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实践探索,本文从改革的时代逻辑、实践路径与保障机制三个维度,谈谈地方高校深化改革的思考。

改革的时代逻辑:在历史方位中锚定高等教育的使命担当

高等教育改革是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与教育规律深度契合的系统工程。深刻把握改革的时代必然性,需要从政治坐标、发展规律与自身定位三个维度形成共识。

从政治维度看,深化改革是落实教育强国战略的必然要求。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为省属高校,改革不仅是自身发展的内在选择,更是服务国家能源安全战略、支撑辽宁全面振兴的政治责任。辽宁万亿级石化和精细化工产业基地建设的宏伟蓝图,迫切需要高校提供人才保障与智力支撑,这种时代需求决定了改革必须跳出“象牙塔”思维,以服务战略需求为导向重构办学体系。

从教育规律看,深化改革是破解发展矛盾的必由之路。当前地方高校普遍面临的“办学特色弱化、学科同质化、治理效能不足”等问题,表面是发展短板,实质是体制机制与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要求的深刻矛盾,折射出传统办学模式与新时代应用型大学建设要求脱节。校院治理层级过多导致决策效率低下,激励机制僵化造成创新动能不足,学科布局与产业需求脱节制约服务能力提升——这些矛盾的破解,唯有通过系统性改革打破路径依赖,才能释放高校发展的内生动力。

从自身定位看,深化改革是实现特色发展的根本保障。在高等教育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地方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人无我有、人有我强”的办学特色。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确立“能源领域特色鲜明的一流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目标,不是简单的口号调整,而是基于自身历史积淀与辽宁石化产业优势的战略重构。这一目标要求学科建设必须聚焦石化全产业链,人才培养必须对接产业升级需求,科研服务必须紧扣国家能源安全——所有这些都需要通过改革破除思维定势与利益藩篱,让特色发展的导向贯穿办学全过程。

改革的实践路径:以体制机制创新构建高质量发展体系

地方高校的改革不能停留于碎片化调整,而应立足办学规律,围绕治理体系、学科生态、动力机制三大核心领域,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

校院治理重构是改革的“牛鼻子”工程,其核心在于实现“责权利”的有机统一。传统“校强院弱”的管理模式,导致学院办学积极性受挫、决策执行效率低下。深化校院治理改革,关键是推动办学重心下移,让学院真正成为决策执行、资源使用、责任承担的主体。辽宁石油化工大学通过“清单式”放权明确学院在师资招聘、经费使用、人才培养等方面的自主权,将研究生院、创新创业学院的部分管理职能划归学院,实现“教”与“学”的直接对接。同时推动职能部门从“管理者”向“服务者”转型,通过“契约化”管理强化目标考核,形成“学校统筹、学院主责、全员参与”的治理格局。这种治理结构的调整,本质上是对高等教育办学规律的回归——只有让最了解教学科研一线的学院成为办学主体,才能激发基层单位的创新活力。

学科生态优化是特色发展的“压舱石”,必须实现与产业需求的“无缝对接”。地方高校的学科建设若脱离区域经济社会需求,终将导致高校在竞争中失去存在价值。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紧扣辽宁石化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需求,构建“特色主干学科+交叉新兴学科”的生态体系。一方面强化化学工程与技术、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等传统优势学科,通过资源倾斜支持其冲击博士点,筑牢特色发展的根基;另一方面高起点设立新能源与新材料学院,培育面向未来产业的交叉学科增长点。同时建立学科动态调整机制,坚决淘汰与特色发展不符的学科专业,实现学科专业布局与产业需求的动态平衡。这种学科专业建设思路印证了一个规律:地方高校的生命力在于“扎根地方、服务地方”,只有将学科链嵌入区域产业链,才能形成不可替代的办学优势。

动力机制改革是激发活力的“发动机”,需要树立“以实绩论英雄”的鲜明导向。改革的深层突破往往始于利益分配机制的重构。辽宁石油化工大学通过绩效分配制度改革打破“大锅饭”思维,将薪酬分配与岗位职责、工作质量、创新成果刚性挂钩,对国家级科研项目、教学成果等核心竞争力相关的成果实施专项重奖,对学院考核优秀者给予资源倾斜,对服务保障有力的机关处室加大奖励力度。同时推行“按需设岗、按岗聘任、以岗定薪”的人事制度,建立“考核-聘任-绩效”联动机制,实现“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良性循环。这种机制设计的核心是让“实干者得实惠”,通过制度创新将教职工的个人发展与学校事业紧密捆绑,形成人人愿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良好生态。

改革的保障机制:以系统思维确保改革行稳致远

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是一场触及深层利益的攻坚战,需要以系统思维构建全方位保障体系,确保改革不偏向、不走样、能持久。

思想共识的凝聚是改革的前提基础。任何改革都离不开广大师生的理解与支持,尤其需要通过民主决策汇聚智慧。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在制定绩效分配、教科研奖励等改革方案过程中,历时三个多月调研省内外先进经验,先后通过专题研讨会、校长办公会、党委常委会等多层级论证,并提交教代会充分讨论,形成“自上而下设计”与“自下而上参与”的良性互动。这种民主决策过程不仅提升了方案的科学性,更重要的是让改革理念深入人心,为后续实施减少阻力。实践证明,高校改革必须坚持“以师生为中心”,只有让广大教职工成为改革的参与者、受益者,才能形成推动改革的强大合力。

制度体系的协同是改革的关键支撑。单项改革的成效往往受制于配套制度的完善程度。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将四大改革举措作为有机整体统筹推进,机构职能调整为治理改革铺路,人事制度改革为动力机制奠基,学科调整为特色发展定向,“院办校”改革则为各项举措提供组织保障。这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设计,避免了改革碎片化、单兵突进的弊端。在新能源与新材料学院的建设中,同步配套人事自主权、经费使用权等改革措施,确保新学院从诞生起就具备创新活力。这揭示了一个道理,高校改革必须注重制度的协同性,形成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制度集群。

战略定力的保持是改革的长远保障。高等教育改革具有周期长、见效慢的特点,需要克服急功近利的心态,保持一抓到底的韧劲。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在推进改革过程中,既立足当下解决巡视反馈的突出问题,又着眼长远构建特色发展的长效机制,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短期行为。围绕博士点建设、一流学科培育等重大目标,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制定了分阶段实施方案,通过持续投入、动态调整确保改革方向不偏移。这种战略定力源于对教育规律的深刻把握——高等教育的质量提升不可能一蹴而就,唯有保持发展定力,才能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

地方高校的改革之路没有现成模式可循,唯有立足自身实际,在服务国家战略与区域需求中找准定位,以系统性思维破解发展瓶颈。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将锚定特色发展目标不动摇,走出一条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的新路径,为教育强国、教育强省建设贡献应有之力。(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发展规划处 李焱斌)

[责任编辑: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