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省委党校门诊,每日清晨,候诊区便坐满了慕名而来的患者。他们中有的是从邵阳、株洲甚至外省专程赶来的“老朋友”,手里攥着复诊的病历本;也有些是亲友推荐过来的新面孔,眼神里满是期待。让他们跨越千山万水、为之奔赴的是黛水医派第八代传承人、全省先进工作者、市级名中医张群——“找他看病,心里踏实”成为所有患者的共识。
家学浸润,医术精湛铸口碑
作为黛水医派第八代传人,张群从小跟随外公上山采药、下乡问诊,为救治一个病人,徒步往返几十里山路是家常便饭。遇到家境贫寒的患者,外公不仅分文不收,有时还会悄悄塞给对方一些买药的钱。年少的张群曾不解地问外公“这是图什么”,老人总会笑着回答,“看病不能分贵贱、图名利,当医生,就要一心一意给人治病,为百姓解除病痛”。这份信念,当年就像种子一般在张群心里扎了根。大学毕业后近20年的从医生涯中,张群始终将黛水医派信奉的“治病先调心,养身首健脾胃”的学术精髓,与外公的言传身教一同融入临床实践。成为全国第六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后,他在坚守传统的同时,更加注重为古老医脉注入新活力,逐步形成了“辨证准、用药精、价格惠”的独特诊疗风格。面对顽固性失眠、慢性肺病、脾胃病、肝胆病、月经病、不孕不育等内妇儿科疑难杂症及各类恶性肿瘤,他善于从舌苔、脉象中辨别病症,以简驭繁,精准施治。
新岗履职,仁心仁术得人心
调任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省委党校门诊不到两个月,张群凭借精湛的医术和亲和的态度,迅速赢得了广大患者的信任。据统计,其日均接诊量已超过20人次,就诊者中既有党校教职工、学员,也有从外地慕名而来的患者。
“张教授的中药效果特别好,这么专业的好医生太难得了,再远的路跑一趟也值!”来自邵阳的李阿姨已是第三次专程过来。在张群的诊室,这样的感叹不绝于耳。
“之前在株洲就找张教授看过高血压,调理得特别好。听说他调长沙来了,我赶紧打听地址,专门过来复诊。”来自株洲的王先生说,自己的母亲有多年的老胃病,也是在张群的中药调理下逐渐好转,“我们全家都信赖他的医术,找他看病心里踏实。”
党校学员及教职工更是将他视为“健康守护人”。学员程先生在校突发痛风,右足红肿疼痛难忍,经张群中药内服外敷后,次日症状就明显缓解。“以前一发作我就服止痛药,没想到中药也能这么快见效,还能治本。”程先生感慨道。
“能用药廉,绝不求贵;能精简方,绝不堆砌。”这是张群始终秉持的行医原则。正是这份为患者着想的初心,令张群教授名扬四方,也让我们更加坚信“能治好病的中医在哪里,病人的信任就会在哪里”。
仁心不改,细微之处见真情
在张群看来,医者仁心从不是挂在嘴边的口号,而是藏在“不放心”的执念里,落在“破难题”的行动中。
今年九月,一位邵阳的中风老年患者突发重症肺炎,大量浓痰难以咳出,稍活动便胸闷气急,连平躺都困难。老人本就行动不便,根本耐受不了长途奔波来长沙,在当地治疗多日后症状仍无缓解。家属急得团团转,只能带着病历本和检查报告赶来求诊。张群接过资料,逐页仔细翻看化验单、影像报告,并让家属拨通视频电话——镜头里,他耐心引导老人缓慢张嘴看舌象、面色、呼吸状态。经综合分析,他初步确诊为“痰热蕴肺”,细心开出三剂中药。为消除家属焦虑,他把药方中几味药材“清热化痰、宣肺平喘”的功效逐一向家属介绍,末了反复强调:“服药期间有特殊情况及时反馈”。三天后,家属欣喜地打来电话:“老人服药后咳出了不少浓痰,咳嗽轻多了,胸口也不闷了!”恰逢此次国庆回邵阳探亲,他又特意绕路20公里上门摸脉调方。临走时,家属往车里塞上红包,他坚决退了回去,“信中医,用中医,比送什么都强。”近日,家属又打电话来说,老人总在跟邻里念叨:“我这身子骨折腾不动,张群医生又是视频问诊,又是上门把脉,若不是他的好药方、好心思,我这一关恐怕难过去啰!”
从药柜前帮外公递药材的孩童,到诊室里被患者信赖的名中医。二十年来,张群始终握着两把“钥匙”:一把是以黛水医派传承为核心、集百家之长的精湛医术,凭“辨证准”解患者病痛;另一把是刻在骨子里的仁心,用“共情暖”安患者心神。在潇湘大地上,他像一颗“中医火种”,用一张张良方守护百姓健康,让中医药的温度,顺着一脉脉医承,传递给更多患者。
据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订阅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