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发挥作用、体现价值的前提。基层党组织要“实”字当头,让党建工作全链条“实”起来,不断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强大动能。
精准布局是前提,要在科学谋划上下功夫,变“有形覆盖”为“有效覆盖”。下好规划“先手棋”,关乎日常工作重心、资源经费投入,决定着事业的格局与成败。要聚焦民意定方向,通过常态化、多元化的民意收集机制,全面、真实、动态、深入地掌握群众的急难愁盼。对发展中存在的难点、工作中的堵点、治理中的痛点和群众反映最集中、诉求最迫切的典型问题,要及时纳入党建重点课题。比如:针对产业发展滞后,要探索“党建+特色产业”助农模式;针对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要建立“党建+网格管理”治理模式;针对“一老一小”关爱不足,要打造“党建+养老托育”服务项目。要把柴米油盐、万家灯火融入党建工作中,始终确保党建布局与民生需求同频共振。
狠抓落实是要求,要在见行见效上花力气,变“纸上规划”为“脚下实践”。不抓落实,再好的规划都会沦为“空中楼阁”。须拿出务实举措,推动工作脱“虚”向“实”。要将党日活动升华为实干平台,借助“红马甲”“银发队”“党员先锋队”等队伍,开展富民产业研究、邻里纠纷调解、人居环境整治等活动,切实让基层党建工作“活”在群众身边、“走”进社区角落,有效回应群众关切。狠抓落实还得迈开步子、扑下身子,把工作干在田间地头、村头巷尾。党组织作用要发挥在一线,通过沉入基层、直奔现场,做到当场研判、立马解题,把成效体现在具体事例中,用一桩桩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让旗帜飘扬在基层、服务拓展在基层、民心凝聚在基层。
树牢导向是关键,要在建章立制上用心思,变“材料至上”为“实效第一”。考核评价是党建工作的“指挥棒”,什么样的评价导向就会催生什么样的工作成效。要打破“唯材料、唯台账”的浅显评价模式,构建起以群众满意为核心的立体化评价体系。通过积极引入群众、“两代表一委员”、第三方机构等服务对象参与评价,运用满意度问卷、群众意见箱、线上打分平台、线下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广泛收集各方意见,在建议与“异见”中,确保评价声音“全”且“真”。要破除形式主义评价倾向,把问题整改“清仓见底”、惠民政策“落地生根”作为评价的重要标准,通过用好评价结果,推动久拖不决的矛盾纠纷、短板弱项立行立改、真改实改,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切实答好基层党建的“新时代答卷”。(云南省巧家县委组织部 张友礼 陈妍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