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事业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考验、付得出时间。人才的培养亦如此,真正的人才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而是要经历长期的学习、打磨和历练,才能脱颖而出、堪当重任。
人才的成长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厚积薄发的过程。有的人少年成名,有的人则要在漫长的积累中慢慢出彩。急于求成、拔苗助长,只会打乱节奏,甚至损伤潜力。干部在培养人才时,要有静水深流的心境,懂得等待,学会呵护。尊重规律,不等于放任不管,而是在关键阶段提供必要引导,在成长关口给予恰当助力。只有承认人才成长的差异性,保持耐心和从容,才能真正避免急躁冒进的浮躁倾向,让各类人才在最适合的节奏中扎根、生长、开花、结果,才能真正迎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繁茂景象。
人才不是温室里养大的,而是在风雨里磨出来的。书本可以提供知识,课堂可以传授方法,但真正能塑造本领的,往往是实践中的真题考场。干部在育才过程中,要有足够的耐心,把舞台搭好,把机会给足,让人才在处理实际问题中学会思考、在解决矛盾困难中提升能力。考验不是一次性的,而是长期的;成长也不是瞬间的,而是日积月累的。所谓“以事磨人”,不仅是要把人才放到任务中去锻炼,更是要允许他们在反复的历练中逐渐成熟。实践是最好的磨刀石,岗位是最大的课堂。干部要善于把急难险重的任务转化为磨炼意志的契机,把日常琐碎的事务当作积累经验的机会,引导人才在一次次实践中沉淀经验、增长智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潜力转化为能力,把热情转化为担当,让人才在长期的锻造中练胆识、长才干,最终成长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
创新的过程,本身就是不断试错的过程。没有宽容失败的胸怀,就不可能有敢闯敢试的氛围。干部要营造宽容失败的环境,鼓励人才探索未知、勇于突破。对敢试敢闯的人,要多一些理解和支持,对暂时受挫的人,要多一些鼓励和帮助。真正的人才培养,不是要求每一次尝试都能成功,而是让他们在失败中汲取经验、积累智慧。只有营造出一种“不怕跌倒、敢于再来”的氛围,人才的创造力才能真正迸发出来。与此同时,还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把探索的过程、失败的经验也纳入考量,让人才敢想、敢试、敢闯,真正形成“宽容失败、鼓励创新”的良好生态。
(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河桥镇党建办 童湄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