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绵延数千载,其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是民族生生不息的根脉与灵魂所在。书法与篆刻,作为这文化遗产中璀璨的双子星,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超越了单纯的技艺范畴,成为承载哲学思想、审美意趣与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传承历史文脉,续写当代华章,不仅是对古老技艺的继承,更是对民族精神与文化自信的彰显与锻造。
深植历史沃土,夯实传承之基。从甲骨卜辞的朴拙神秘、秦篆汉隶的规整大气,到晋唐楷行草的飘逸洒脱,再到明清流派印的纷呈异彩,书法篆刻发展史几乎与中华文明史同步。它们不仅是记录信息的工具,更是历代文人墨客抒发性灵、寄托情怀的艺术形式,浓缩了中华美学精神的精髓,是无可替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好这份宝贵遗产,要重视经典研习与基础训练。通过持之以恒的“手上功夫”磨炼,打下坚实根基,避免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加强理论研究和历史挖掘,整理研究古代书论、印学理论,梳理艺术发展脉络,理解其背后的文化逻辑与美学观念;同时,加强对古代金石碑刻、历史印迹的保护、整理与研究,为实践提供丰厚的学术支撑和养分。要推动系统化教育与活态传承,完善院校专业教育体系,鼓励民间师承、社团传习等多种模式,让老一辈艺术家的精湛技艺和深厚学养得以有效传递,确保传承链条不断,保持艺术的纯正性与高度。
淬炼个人志气,涵养文艺之魂。艺术作品往往是创作者性情、修养、品格乃至精神气象的外化。要真正登堂入室,需注重“养志”与“养气”的双重修炼。要坚持技道并重,超越纯技术局限。创作者应不断提升文化素养,研读经典,浸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作品蕴含文心与书卷气,避免让文艺作品沦为纯粹的工艺雕琢。要锤炼心性,追求人艺合一。在一笔一画的推敲、一刀一石的琢磨中,磨练意志,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同时陶冶情操,提升审美品位,使内在的“气”与外在的“技”相互滋养,实现人格与艺术境界的共同提升。要坚守寂寞,耐得住性子。面对喧嚣与诱惑,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对文艺的虔诚,在持之以恒、沉潜往复中,创作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力作。
推动创新转化,绽放时代之光。传统艺术唯有融入时代、服务时代,才能真正焕发生机。书法篆刻艺术不应是博物馆中的静态陈列,而应成为活跃于当代文化生活中的“活”的艺术。要拓展应用场景,融入现代生活。鼓励将书法篆刻元素应用于建筑设计、公共艺术、视觉传达、数字媒体、文创产品等领域,使其美学价值渗透到日常生活之中,增强公众尤其是年轻群体的接触感与认同感。要拥抱数字技术,创新表达语言。利用数字技术进行藏品展示、虚拟体验、远程教学,降低学习门槛;探索数字艺术、交互装置与书法篆刻的结合,创造新的体验形式,传达艺术的精神内核。要促进国际交流,讲好中国故事。书法篆刻不仅是独具特色的中华文化符号,也是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要通过展览、工作坊、学术交流等形式,将其推向世界,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欣赏,在文明互鉴中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活力与自信姿态。(天津印社理事 杨绪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