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好“当家人”,配强“领头雁”,不仅能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蓬勃动力,更是夯实党在农村执政基础的关键之举。在权力交接的关键节点,纪律的堤坝必须筑得更牢,监督的利剑必须悬得更高,以铁的纪律为换届工作树起坚不可摧的屏障。
铁纪如磐,筑牢换届“防火墙”。每一次村“两委”换届,都是对基层政治生态的一次严峻考验。若纪律松弛,监督乏力,歪风邪气便会乘虚而入,侵蚀党的执政根基。因此,必须以“零容忍”的态度,严明换届纪律要求,将其作为不可触碰的“高压线”。要织密监督网络,延伸监督触角,充分发挥村务监督委员会“探头”作用,积极畅通信访举报渠道,让拉票贿选、弄虚作假等行为无处遁形。对以身试纪者,必须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通报一起,形成强大震慑。唯有以严明的纪律为换届工作保驾护航,方能确保清风正气真正吹拂乡土,滋养民心。
监督执纪,擦亮选人“探照灯”。选人用人是换届的核心。纪检监察机关必须挺纪在前,将监督贯穿于换届全过程各环节。要严把“入口关”,会同组织、民政、公安等部门,严格审查候选人资格条件,严防“带病提名”的情况发生。要聚焦关键环节精准监督,紧盯选民登记、候选人提名、大会选举等时间节点,采取现场督导、明察暗访、受理举报等多种方式,保障选举工作程序规范、过程透明、结果公正。要前移监督关口,提前介入跟进监督,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发现、及早提醒纠正。尤其要加强对离任村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确保权力“干净”交接,不留隐患。唯有如此,方能让真正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走上服务村民的岗位。
固本清源,涵养乡村“好生态”。换届选举的清风正气,其价值远不止于选出一届好班子,更在于以点带面,持续净化优化乡村政治生态。每一次纪律严明的成功换届,都是对基层民主法治的生动实践,也是对党员群众有效的纪律教育。新班子产生后,纪律要求不能有丝毫松懈。纪检监察机关要督促指导新一届村“两委”班子健全完善村级权力运行监督制约机制,推动村务公开透明,保障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同时,要加强对新任职村干部的廉政教育,引导其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习惯在监督下履职尽责。唯有将换届的“清风”持续转化为日常监督执纪的“长劲”,才能让清风正气真正在乡村扎根生长,使遵规守纪成为基层党员干部的高度自觉。(大理州洱源县纪委监委 杨严璋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