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地方聚焦 > 文化生活 > 正文

国家级文旅IP如何激活县域治理新生态?

——以“美丽中国踏歌行·礼乐成安音乐节”为例的理论探析

在文旅融合成为国家战略、乡村振兴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县域作为连接城市与乡村的关键节点,正面临“文化资源开发难、发展动能不足”等治理难题。如何突破地域局限、盘活本土资源、实现短期热度向长期价值的转化,成为县域治理者亟待破解的课题。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网推出的“美丽中国踏歌行”国家级文旅IP,以“山河为幕、文化为魂、音乐为媒”为核心理念,通过“轻综艺+音乐节”的创新形式,构建“艺术创作-场景消费-衍生经济”的完整价值链,为县域治理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河北成安作为该IP落地县域的首个典型样本,以一场持续三天的“礼乐成安音乐节”,凭借多元演出阵容点燃现场氛围,实现了从“千年古县”到“全国文旅焦点”的跨越,其在文化传播、流量转化、群众凝聚三个维度的实践,不仅验证了国家级IP的赋能价值,更为县域治理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理论范式与实操路径。

国家级IP的“破圈力”:破解县域文化传播的“地域桎梏”

县域文化治理的核心困境,在于“资源丰富但传播乏力”——多数县域坐拥千年文脉、非遗技艺与特色产业,却因缺乏全国性传播渠道、专业策划能力,陷入“酒香也怕巷子深”的被动局面。成安的实践证明,国家级文旅IP正是打破这一桎梏的关键变量,其通过“权威性背书+专业化运作+在地化融合”,搭配极具吸引力的演出阵容,让县域文化从“地方记忆”走向“全国视野”。

从IP属性来看,“美丽中国踏歌行”并非普通的流量载体,而是兼具政策高度与实践深度的文旅赋能平台。作为央广网响应国家“文旅融合”“乡村振兴”政策推出的首档文旅音综IP,其自带三大核心优势:一是权威传播矩阵,依托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全媒体资源,能为县域活动提供从预热宣传、现场直播到后续报道的全链路全国性传播,解决县域自主办节“传播范围窄、影响力弱”的短板;二是专业创作体系,IP组建由总台主持人、知名唱作人、文化名人构成的“美丽家乡唱行小组”,深入县域采风,将地方美景、美食、非遗转化为音乐作品,让文化传播有“故事”可讲、有“旋律”可听;三是成熟落地模式,以“轻综艺记录创作过程+线下音乐节引爆热度”的组合形式,搭配多元化演出阵容,既保证文化传播的深度,又具备大众参与的广度,避免县域活动常见的“要么小众冷清、要么泛娱乐化”的尴尬。

此次成安音乐节的演出阵容,精准覆盖不同年龄层观众的喜好:既有郑钧、田震等承载一代人青春记忆的老牌歌手,郑钧一曲《赤裸裸》在现场掀起万人大合唱,田震的经典嗓音则唤醒观众的怀旧情怀;也有张靓颖、大张伟等兼具实力与流量的中生代艺人,张靓颖的海豚音穿透夜空,大张伟的动感舞台带动全场蹦跳,成为现场“气氛担当”;还有黄子韬、黄子弘凡、黄霄云等深受年轻群体喜爱的人气明星,以及南征北战、瓜子乐队等风格鲜明的摇滚组合,多元风格的碰撞让音乐节既能吸引年轻乐迷追星打卡,也能打动中年观众重温青春,为文化传播奠定了庞大的受众基础。

在IP与阵容的双重加持下,成安的文化破圈成效显著。作为“礼乐之乡”,成安从上古蚩尤、治水大禹,到汉代注《礼记》的戴德、戴圣,再到宋代名相寇准,千年文脉从未中断,但此前长期局限于地方认知。“美丽中国踏歌行”落地后,通过两大举措实现文化破圈:一方面,IP团队深入成安采风,将成安鼓吹乐、剪纸、葫芦烙画等非遗元素融入音乐创作,让“礼乐文化”以旋律为载体被更多人感知;另一方面,音乐节现场设置非遗展区,邯郸市级剪纸非遗传承人郭咏梅设计的“音乐节专属剪纸”成为年轻人追捧的潮品,粗布织物的经纬故事借着游客镜头传向全国。更关键的是,央广网的全国性直播让成安音乐节获得超1亿次传播浏览量,无数观众通过屏幕认识了这座“有故事、有文化”的千年古县——这种“国家级IP+多元阵容+地方文化”的深度融合,既保证了文化传播的权威性与专业性,又借助明星影响力扩大了受众范围,真正实现了“让县域文化走出地域局限”的治理目标。

“音旅融合”的“转化力”:构建从“流量狂欢”到“留量沉淀”的治理闭环

县域文旅活动的常见误区,在于将“流量”等同于“成功”——短期涌入的游客、刷屏的话题热度,若不能转化为长期消费、城市口碑,最终只会沦为“一锤子买卖”。“美丽中国踏歌行”的核心价值,在于其超越了“单一音乐节”的范畴,通过“艺术创作-场景消费-衍生经济”的价值链设计,搭配多元演出阵容带来的庞大流量,为县域提供了“流量变留量”的治理方案,而成安的实践则让这一方案落地生根。

从时间维度看,成安精准借力IP的“节点适配性”,将音乐节定在国庆黄金周。此时大学生放假、游子返乡、上班族脱离工作压力,对“沉浸式休闲”需求旺盛,叠加郑钧、张靓颖等明星的吸引力,为活动奠定了充足的观众基础——不少粉丝为近距离接触偶像,提前3小时到场排队,手持明星灯牌、海报为偶像应援,现场的“蓝色雨伞海洋”“荧光棒星河”成为社交媒体刷屏的热门话题,进一步放大了活动热度。

但成安并未止步于“借势流量”,而是通过全链条服务设计,将短期游客转化为“长期客源”:交通上,安排300辆接驳车覆盖“车站-会场-景点”全路线,解决粉丝与游客“出行难”问题;安全上,2600余名安保人员分区域值守,20分钟高效完成散场疏散,消除游客“安全顾虑”;消费上,创新性推出“票根权益”——凭音乐节票根可享18家本地餐馆、12家文创店铺折扣,直接串联起“住宿+餐饮+游览”的消费链条,让游客从“为明星而来”“为音乐而来”变为“为成安而留”。

这种治理设计的本质,是对“文旅价值”的深度挖掘——它不再将游客视为“一次性消费者”,而是通过“体验优化+权益绑定”,构建“短期参与-长期认同”的情感联结。数据显示,成安音乐节吸引14.12万名乐迷,餐饮商户客流量同比增长3倍,更有不少游客在活动后主动将成安列入“周末目的地清单”:退休游客王宁原本只为听田震的歌而来,却因便捷的服务和深厚的文化氛围,计划下次专门探访成安红色文化园;年轻粉丝武佳琪为追黄子韬到场,却被成安剪纸吸引,购买非遗产品的同时,还预约了下次的非遗体验课。正如“美丽中国踏歌行”项目负责人周敬所言,IP的目标是“形成完整价值链”,而成安的实践恰好印证了这一目标的可行性——通过IP赋能与阵容引流,县域不仅获得了短期流量,更沉淀了长期发展的“留量”,实现了“文旅活动-城市口碑-经济增长”的治理闭环。

“全民参与”的“凝聚力”:重塑县域治理的“群众根基”

县域治理的深层目标,是构建“政府-群众-城市”的情感共鸣——若缺乏群众的主动参与,再好的政策、再热的活动,也难以形成可持续的发展动能。“美丽中国踏歌行”在成安的实践,最具价值的突破在于激活了群众的“主人翁意识”,而多元演出阵容带来的热度,更成为点燃群众参与热情的“火种”,让治理从“政府独角戏”变为“全民大合唱”,为县域发展凝聚了最坚实的“人心力量”。

在成安音乐节筹备与落地过程中,群众的参与贯穿始终,且与演出阵容形成巧妙互动:餐馆老板为吸引年轻粉丝,研发“明星同款套餐”,将烧饼皮渣、郎堡套肠等本地美食与张靓颖、黄子韬等明星的名字结合,既接地气又具话题性;民宿经营者细致布置“礼乐主题房间”,在房间内摆放郑钧、田震的经典专辑海报,吸引怀旧群体入住;街头商贩备齐印有明星形象与剪纸元素的文创产品,成为现场“网红打卡点”;更有市民自发组建“志愿向导队”,为外地粉丝指引路线、讲解成安历史,甚至主动分享“追星+逛非遗”的最优路线;当网上出现“现场人多拥挤”的零星负面声音时,成安人以“家乡代言人”的身份耐心解释,主动分享“错峰出行攻略”,维护城市形象。

这种“全民参与”并非偶然,而是IP赋能、阵容引流与县域引导共同作用的结果——“美丽中国踏歌行”的国家级背书与明星阵容的热度,让群众直观看到“家乡被全国关注”,激发了自豪感;县域通过“非遗体验课”“家乡文化宣讲”等配套活动,让群众感受到“自己的行动与家乡发展息息相关”,进而将自豪感转化为参与热情。更深远的影响在于,这种参与重塑了群众与城市的情感联结:在外游子为看音乐节返乡,主动担任志愿者,通过短视频向外界展示家乡变化,让“乡愁”变为“建设家乡的动力”;学校借音乐节开展“本土文化课堂”,让孩子从“追星”延伸到“了解家乡历史”,将“热爱家乡”的种子植入心中;甚至60岁的阿姨跟着郑钧的摇滚旋律合唱,年轻人萌生“毕业后回成安做文创”的想法——这种情感共鸣,让“治理”从抽象的行政任务,变为群众可感知、可参与的具体行动,为成安的长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从成安的实践来看,“美丽中国踏歌行”这一国家级文旅IP的价值,早已超越“举办一场音乐节”的表层意义。它以多元演出阵容为流量入口,以IP为文化传播桥梁,以全链条服务为转化路径,以群众参与为根基,为县域治理提供了全新的方法论:以IP为桥梁,破解文化传播的地域局限;以“音旅融合”为路径,实现流量向留量的转化;以群众参与为核心,凝聚长期发展的人心力量。对于更多县域而言,成安的经验证明:无需照搬大城市模式,只要找准自身文化坐标、善用国家级IP资源、搭配适配的内容阵容、激活群众内生动力,就能以“小成本”撬动“大发展”,走出一条兼具文化特色与治理效能的县域发展新路径。在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的时代浪潮中,这种“IP赋能+阵容引流+群众参与”的县域治理模式,必将成为更多千年古县实现“破圈焕新”的重要选择。

(作者:周志鹏,河北省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专家)

[责任编辑:钟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