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校承担着培养人民健康守护者的重大使命,要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以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紧紧围绕“健康中国”战略,着力构建以内容生态为基石、育人生态为架构、人才生态为源泉、实践生态为支撑的思政教育体系,切实肩负起立德树人、铸魂育医的时代重任。要积极回应国家战略对高层次医学人才的迫切需求,服务医疗卫生事业长远发展,为培养有灵魂、有温度、有本领的医学人才提供思想引领和价值塑造。
打造突出医德特色、融合医学人文的内容生态
医学院校思政教育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紧密结合医学教育规律和医疗卫生行业特点,构建理论性强、医学特色鲜明、育人效果突出的思政内容体系。重点推进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将其核心要义与医学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深度融合,打造一批具有医学特色的“思政金课”“人文优课”和“实践强课”。在理论教学中有机融入生命教育、医德教育,通过案例教学、叙事医学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理念,增强对医学职业的认同感和使命感。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医德文化中的“仁心仁术”“大医精诚”等思想资源,系统梳理红色卫生事业历史上广大医务工作者听党话、跟党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感人事迹,以及新时代伟大抗疫精神所彰显的制度优势、文化自信和职业品格,推动这些宝贵资源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构建协同联动、三全育人的育人生态
医学院校要牢固树立“大思政”理念,坚持系统观念,构建“三全育人”工作格局,形成课程育人有力、文化育人有效、实践育人有魂的综合育人生态。要强化课程思政建设顶层设计和机制保障,制定课程思政教学指南和评价标准,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同频共振。在解剖学、病理学等专业课程中,深入挖掘蕴含的医德规范、伦理抉择等思政元素,将其自然融入教学大纲、教案设计和课堂讲授,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积极整合医疗卫生系统和社会各界资源,建立协同育人机制,邀请最美医生、模范护士等先进典型人物走进校园,开展讲座、工作坊和访谈活动,用他们坚守初心、服务人民、献身医学的鲜活事迹教育引导学生。加强具有医学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通过设立生命科学馆、医学名人塑像,举办医学文化节、医学生宣誓、授袍仪式等活动,营造崇尚医德、敬畏生命、精研医术、无私奉献的浓厚文化氛围,切实增强思政教育的亲和力、感染力和实效性。
培育德艺双馨、专兼结合的人才生态
医学院校党委要切实履行思想政治工作主体责任,抓好教师队伍这一基础工程,建强思政工作骨干力量,营造专兼结合、德艺双馨的优秀人才生态。严格按照“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要求,加强思政课教师、医学专业教师和临床教师队伍建设,完善教师的遴选、培养、培训和激励机制,畅通其职业发展通道。大力推动建立“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鼓励和支持具有丰富临床经验和较高政治素养的临床医生、公共卫生专家参与思政理论教学和实践指导,聘请医疗卫生领域的先进模范、优秀校友担任校外辅导员或德育导师,促进医学教育与思政教育在师资层面的深度交融。建立健全符合医学教育特点的师德师风考核评价体系,将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教师绩效考核、职称评聘、评优奖励的首要标准,突出教书育人实绩,强化医德医风要求,实行师德失范“一票否决”,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争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者和引路人。
构筑服务健康中国、知行合一的实践生态
医学院校思政教育必须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原则,突破校园围墙局限,引导学生从“医学小课堂”走向“社会大课堂”,构建“贴近临床、深入社会、服务人民”的开放式、体验式、服务型实践生态。精心组织学生开展“义诊服务”“慢性病管理”等多样化、常态化的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贴近现实、服务基层的实践中深刻体会国情民情,践行医学生誓言,锤炼服务人民健康的本领。依托附属医院、养老机构等,建设一批主题鲜明、功能完善的医学人文实践基地和医德教育示范基地,开发场景化、沉浸式实践教学项目,如“临终关怀体验”“医患沟通模拟”等,让学生在实践中真切感悟医者责任、体察患者痛苦、锤炼医术医德。鼓励和支持学生围绕“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提升”“人口老龄化应对”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民生关切课题,深入开展社会实践调查和科学研究,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将实践过程转化为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激发学习动力的生动课堂。(桂林医科大学 陶光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