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地方聚焦 > 基层治理 > 正文

【基层治理】】当好效率与情怀的“摆渡人”

10月1日起,全国铁路旅客运输领域全面使用电子发票,这场“无纸化”革命不仅是一种票据的电子化,更是公共服务从“物理窗口”转型“数字界面”的缩影。如何以“摆渡人”之姿在效率与情怀的天平上找准平衡点,让数字服务兼具速度、温度、安全,是摆在广大党员干部面前的一道时代考题。

搭建“数字快车”,做技术赋能的“领航员”。当电子发票取代了纸质凭证,当“掌上办事”代替了排队等待,数字化正深刻重塑公共服务形态。然而,少数干部仍困守传统工作的“舒适区”,面对智能办公系统时手足无措,处理电子政务时如履薄冰,这种“技术迟钝”现象,本质上是主动突破的动力不足。智者顺时而谋,广大党员干部应主动破除技术恐惧,在政策引领下探索挖掘数据背后的价值,在交流研讨中掌握数据分析的方法,在基层实践中领悟数据结果应用的场景。更要用好技术优势,搭建“指尖上的服务站”,打通政务服务、生活缴费、民生咨询等领域的数据壁垒,聚焦用户体验优化,增设语音辅助、“一键办理”等贴心功能,让“数字快车”成为便民利民的“直通车”。

深耕“民生土壤”,做需求回应的“及时雨”。数字服务不仅要做流程繁琐、来回奔波的“减法”,更要做服务精准、群众信任的“加法”。技术迭代升级的生命力在于“为人服务”,在电子发票全面普及的当下,仍有不少高龄老人、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陷入“跟不上时代节奏”的困境,这恰恰体现了数字服务与特殊需求之间的“温差”。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把“人民满意”作为出发点,建立常态化联系机制,主动走进群众的生活场景,手把手教步骤、心贴心唠家常、面对面解困惑,掌握共性需求,了解个性需求,用耐心暖民心。同时畅通服务评价反馈机制,线上建立社区微信群,线下设置“民情意见箱”,确保不同群体都能“说得上话”,真正实现“一个都不能少”的民生承诺。

铸就“数据盾牌”,做网络安全的“守护者”。当前,我国互联网普及率达79.7%,网民规模高达11.23亿人,这意味着小到日常缴纳、证件办理,大到供应链采购、数据共享,数字技术早已成为社会运转的“毛细血管”。但便利背后,风险也在悄然滋生,“免费领福利”的弹窗链接可能潜藏着信息泄露的钓鱼陷阱,宣称“高效办公”的小众软件可能在后台偷偷收集个人信息。作为网络安全的“排头兵”,广大党员干部既要树牢安全优先的底线思维,主动把数据安全纳入工作决策的前置考量,以“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时无备”的审慎态度,守住数据安全的“基本盘”;更要锤炼主动防御的实践本领,定期模拟真实风险场景开展“攻防演练”,在以攻促防中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沈家门街道 吴宣蓓)

[责任编辑:李金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