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风是党的形象,是党群关系的晴雨表。作风问题的表象体现在行为上,根源在于立场,关键在于是否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只有以作风正党风,以党风赢民心,才能在时代考验中永葆政治本色,筑牢党和人民血脉相连的钢铁长城。
以理论清醒锚定人民主体坐标。作风建设的根本在于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要深刻认识“权力民赋”的内涵,始终保持对人民的敬畏之心,清醒把握人民公仆的角色定位,确保权力行使始终服务于人民。要恪守“人民至上”的价值标尺,将群众满意度作为检验工作的根本标准,牢固树立服务意识。要坚持“拜民为师”的实践导向,主动深入基层汲取智慧,使各项决策更好体现人民意愿、回应时代要求。
以自我革命优化为民服务实践。作风建设的成效要体现在服务群众的实际成果上。要持续改进工作方式,着力提升调研实效,推动干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在了解民意、化解矛盾中感知民生温度。要规范权力运行,完善管理制度,促进公共资源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要健全服务机制,畅通民意反映渠道,完善“民呼我为”响应机制,以“事不避难”的担当破解群众急难愁盼。要推动政策制定更加贴近基层实际,促进资源投入更多向民生领域倾斜,完善群众参与评价机制,让发展成果更好惠及人民群众。
以制度铁规密切党群血肉联系。作风建设需要制度保障才能行稳致远。要完善权力运行监督机制,加强对重点领域的监督管理,运用“群众监督+数据预警”等方式提升监督效能。要优化考核评价体系,把群众口碑、基层感受纳入考核指标,引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要坚持风腐同查同治,对“四风”问题深挖背后利益输送,对腐败案件彻查作风根源,通过线索互通、案件联查铲除滋生土壤。纪检监察机关须以钉钉子精神强化制度执行情况监督检查,推动各项制度落实落地,使密切联系群众成为党员干部的自觉行动。(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纪委监委 张可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