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学术前沿 > 正文

“三新”党建与党的人民性实践发展

【摘要】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是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奋斗历程的鲜明底色与力量源泉。新时代,我国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革,“三新”群体作为新的社会群体和人民构成的新形态蓬勃兴起,在激发经济活力与社会多样化发展的同时,也对党的传统组织模式和工作机制提出挑战。将“三新”群体有效纳入党的组织体系、工作体系和联系服务范围,绝非仅仅为扩大党组织覆盖,而是新时代党坚守和践行人民性、巩固执政根基、凝聚复兴伟力的重大举措。其核心价值在于通过党的组织嵌入和工作创新,在“三新”领域有效实现代表人民、组织人民、为人民谋幸福的要求,更充分彰显党的人民性特质。

【关键词】人民性 “三新”党建 社会结构 现实需求

【中图分类号】D26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5.18.004

【作者简介】郭道久,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中国政府发展联合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国政府与政治、政党政治,主要著作有《以社会制约权力:民主的一种解析视角》《“强国家—强社会”:我国社会组织发展的政治分析》等。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党的建设”,[1]将“三新”党建提升至党的战略部署层面。现阶段,在传统单位制党建模式之外,党如何通过对“三新”群体的有效组织与引领,真正实现对其利益代表、力量凝聚与发展推动,从而回应、巩固并发展其人民性特质,成为新时代党的建设亟待回答的核心问题。这一问题的背后,是对稳固党的群众基础、有效发挥党的政治引领作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刻考量。

党的人民性的时代内涵及现实需求

人民的范围和人民利益诉求具有时代性,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产生变化,因此,党的人民性也具有显著的时代特征,需要在实践中随着人民内部组成和利益诉求的变化而不断调整,从而保证党的人民性能够得到充分实现。

人民性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属性。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人民性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属性。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2]这一经典论断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政党人民性的理论基石。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使命,将人民性深深镌刻于自身基因之中。毛泽东同志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3]邓小平同志强调,“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4]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将人民置于治国理政的核心位置,并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党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树牢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5]人民性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根本标志,是其生命力和战斗力的源泉,党始终围绕代表人民、组织人民和为人民谋幸福而奋斗。

人民性内涵的时代拓展。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立场、人民至上,坚持不懈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是一以贯之的。但是,人民的职业构成、人民的具体利益诉求,以及党为人民谋幸福的具体行动是会随着时代变化而改变的,这就是党的人民性内涵的时代变化。

党始终坚持人民立场,但人民的构成是随着时代改变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人民通常指代被压迫、被剥削的阶级阶层,主体为工人和农民,同时包含其他同盟者。新中国成立初期及以后一段时间,人民的范畴有所扩展,知识分子和经过改造后的民族资产阶级等成为人民的一份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成员经历较大的分化重组,人民的范畴更为广泛,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以及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进一步发生深刻变化,“三新”群体规模持续扩大,“人民”的职业结构也发生很大变化。以数字经济、平台经济为代表的新经济组织,具有组织形态高度扁平化、网络化、虚拟化等特点;新社会组织涵盖行业协会商会、基金会、社会服务机构等多种类型,在社会服务、公益慈善、行业自律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新就业群体依托互联网平台和信息技术,以灵活就业为主要特征,数量庞大且增长迅速。这些新兴群体已经成为人民群众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新时代党的人民性要求党不仅代表传统意义上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基本群体,还需要有效覆盖和代表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和新就业群体等新兴社会力量。

党要代表人民利益,而人民的利益诉求也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党需要适时调整实现人民利益的举措。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通过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切实代表和实现广大农民和工人的根本利益,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通过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推进大规模经济建设,为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奠定了制度基础。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顺应人民期盼,破除思想禁锢和体制障碍,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新时代,面对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特别是“三新”群体所体现出来的区别于其他社会群体的利益诉求,党超越传统单位制党建模式的局限,通过组织创新、机制创新和方法创新,将“三新”群体有效纳入党的组织体系、工作体系和联系服务范围,确保党能够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一演进逻辑体现了党的自我革命精神和与时俱进品质,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

党的人民性特质,不仅是一种价值宣示和政治承诺,更具有明确的实践性要求,其要求党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组织机制和政策实践,将党的群众路线切实贯彻到社会的各个层面,特别是那些传统组织体系难以覆盖的新兴领域。新时代,面对社会结构的变化,党需要不断创新组织形态和工作方式,将人民性的原则要求转化为对“三新”群体的政治吸纳、利益代表和价值引领,从而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彰显党的人民性特质。

社会结构变迁对党的人民性实现的挑战与机遇

“三新”群体规模持续扩大,是新时代我国社会结构变化的显著体现。这一变化与新时代党的人民性的充分实现紧密关联。“三新”党建作为党应对这一变化的重要部署,一方面,要深入分析社会结构变化带来的挑战;另一方面,要努力将这些变化转化为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机遇,实现新时代党建的理论和实践创新。

“三新”群体规模持续扩大给党建工作带来的结构性挑战。“三新”群体规模持续扩大,在激发经济活力与推动社会多样化发展的同时,也对党的传统组织模式和工作机制提出挑战。党要充分体现其人民性,实现对这些组织和群体的有效联结,了解其利益诉求,就需要积极应对以下挑战。

党组织覆盖出现“空白点”和“薄弱区”。传统的党建主要依托党政机关、国有集体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等相对稳定的“单位”建制开展。“三新”组织的出现,特别是新经济组织形态的灵活性和新就业群体的高度流动性,使得一些党员和群众脱离传统“单位”的覆盖范围。个别小微企业、初创企业、平台型企业分支机构以及松散的社会组织、流动的就业群体中,党的组织设置有待完善。有些即使建立党组织,也可能因党员数量少、流动性大、活动难开展而形同虚设。

服务供给与思想引领面临“精准性”和“有效性”难题。与传统单位职工不同,“三新”组织从业人员面临的问题更具时代性和特殊性。比如,新就业群体的职业发展焦虑、城市融入困难;新经济组织员工面临的高强度工作压力、职业倦怠;新社会组织从业者的专业发展支持、资源获取难度较大等。传统的、普惠式的公共服务模式往往难以精准满足他们的特定需求。在思想观念多元、社会群体分化的环境下,如何有效向“三新”群体传播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如何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国家发展大局与个人奋斗的关系,如何在缺乏强组织约束的环境中培养其对党的政治认同,这些都考验着党的思想引领能力和群众工作艺术。

“三新”群体规模持续扩大带来的历史机遇。“三新”群体规模持续扩大,既是新时代党在实现其人民性时面临的新挑战,也是党巩固执政基础、凝聚社会力量的新机遇。面对新群体和新现象,只要党的组织覆盖和利益代表能够充分了解其需求,真正解决现实问题,就能更好地凝聚社会发展和民族复兴的力量。

拓展党的群众基础。“三新”群体规模持续扩大、创新活力不断增强,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将这些新兴群体有效纳入党的组织体系和群众工作视野,能够显著增强党的社会代表性和政治凝聚力。

丰富治国理政的实践载体。“三新”群体不仅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也是社会治理共同体中不可或缺的主体。他们熟悉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具有创新活力和专业优势。通过党建引领,可以充分发挥他们在基层治理、公共服务、行业自律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实现党建效能与社会治理效能双提升。

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新动能。中国式现代化是亿万人民共同奋斗的伟大事业。“三新”群体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重要力量。有效的组织引领和服务保障,能够充分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将其智慧和力量汇聚到国家发展大局中来,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劲的新动能。

新时代社会结构变化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情况,是党能否真正实现人民性、避免脱离群众的关键考验。其要求党必须与时俱进,创新理念、机制和方法,将“三新”群体有效纳入党的组织体系、工作体系和联系服务范围,确保党的人民性特质在社会结构深刻变革的新时代不仅没有弱化,反而得到彰显和加强。

“三新”党建实现党的人民性的实践逻辑

“三新”党建是党主动回应社会结构变迁、实现人民性的关键机制。那么,“三新”党建与党的人民性的关联性是什么,即新时代的“三新”党建如何实现党的人民性。总结而言,二者的逻辑关系主要体现为以下方面。

“三新”党建通过拓展组织覆盖,夯实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党组织在“三新”领域的建立和作用发挥,将党的工作触角有效延伸到传统组织体系难以覆盖的“神经末梢”,使党能够“听到”更广泛的声音,“感知”更真实的诉求,“联系”更庞大的群体,确保党始终植根于最广大人民之中。其使分散的、流动的、非公领域的新兴组织和群体找到归属感。在企业中建立党支部,在楼宇中建立联合党支部,为快递网点发展党员……这些举措确保无论经济社会结构如何变迁,党的组织体系都能与之同步演进,实现“人民在哪里,党的工作就覆盖到哪里”,从而使新时代最广阔领域的人民紧紧地团结在党的周围。

“三新”党建通过加强政治引领,巩固全体人民的思想共识。“三新”领域是各种新思潮交流、交锋的前沿阵地,亟须加强思想引领、政治领导。党建工作可以及时传递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凝聚共识。这既是政治要求,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引。比如,党组织引导民营企业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共同富裕进程;引导新就业群体增强法治观念、传播正能量。这个过程不仅有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是将其整合到民族复兴伟大征程上,强化他们对“党和国家事业建设者”的身份认同。

“三新”党建通过回应利益诉求,增强党的社会凝聚力。“三新”党建通过精准把握和有效回应社会多种利益诉求,显著提升认同度和凝聚力。“三新”党建依托数字化手段和实地调研,及时关注不同组织和群体的利益关切,避免传统表达渠道的信息失真,使党组织能够精准把握“三新”群体的痛点与发展堵点;通过构建扁平化、互动式的议事平台,将群众个性化诉求转化为精细化政策选项,实现“需求—反馈—整改”闭环管理,增强政策回应性与适配性。这种高精度的利益表达机制有效防止社会矛盾积累,通过过程民主和结果公正协同发力,使“三新”群体在诉求被切实尊重和解决的过程中,不断加强对党的信任与认同,增强党的社会凝聚力。

“三新”党建通过提升服务温度,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党的人民性,最终要体现在服务人民、造福人民的实际行动中。“三新”党建绝非空泛的政治宣教,而是有着坚实服务内涵的实践机制。党组织是新兴群体利益的表达者和维护者:在企业中,党组织协调劳资关系,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在社会组织中,党组织推动其提供更优质的公共服务;针对新就业群体,党组织积极推动解决社保缴纳、子女入学、劳动保障等急难愁盼问题。通过切实的服务举措,让“三新”领域党员既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又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充分证明党是全体人民的“主心骨”和“贴心人”。

加强“三新”党建的有效途径

面对“三新”群体规模持续扩大以及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带来的挑战,“三新”党建绝非仅仅是为了扩大党组织覆盖,而是新时代党坚守和践行人民性、巩固执政根基、凝聚复兴伟力的重大举措。其核心价值在于通过党的组织嵌入和工作创新,在“三新”领域有效实现代表人民、组织人民、为人民谋幸福的根本要求,更充分彰显党的人民性特质。

筑牢“组织人民”的根基,破解“覆盖难”。“三新”党建的基本要求就是强化组织嵌入,实现对“三新”组织全覆盖。全覆盖虽然不是深层目标,却是“三新”党建的外在形式,是实现联系和组织“三新”群体的现实需要。在这方面,“三新”党建主要从三个方面来筑牢组织人民群众的根基。

创新组织设置模式。“三新”党建应坚持“应建尽建”原则,采取灵活多样的组织设置形式。既可以单独建立党支部,也可以组建联合党支部,还可以根据需要建立流动党员党支部、功能型党支部,甚至根据党员特点建立“云上”党支部,实现“线上组织生活、线下作用发挥”。

健全动态管理机制。根据“三新”领域党员的特点,各地探索新的党员动态管理机制,如建立“三新”组织党建信息数据库,实行动态更新;完善党员组织关系转接流程,特别是针对流动党员,推广使用全国党员管理信息系统,确保“党员流动不流失”;探索党员组织关系一方隶属、参加多重组织生活的有效方式等。

建强骨干队伍。“三新”党建特别要求发挥骨干队伍的特殊作用,包括选优配强“三新”领域党组织书记,注重从管理层、业务骨干、优秀党员中选拔;加强对党组织书记和党务工作者的系统培训,提升其政治素养、党务能力和群众工作本领;探索选派党建工作指导员制度,加强对薄弱党组织的指导帮扶等。

完善“代表人民”的措施,回应“诉求散”。针对“三新”群体利益诉求分散多样化的特点,“三新”党建以党组织建设为基础,以代表和回应其多样化利益诉求为工作重点,主要围绕三个层面开展工作,达到代表人民利益、实现人民诉求的目的。

构建多样化利益诉求收集网络。以党组织为主渠道,强化党支部联系服务党员群众的功能,通过谈心谈话、定期走访、设立意见箱等方式,主动收集党员和群众的意见建议。积极融入治理平台,包括推动“三新”领域党组织负责人或党员代表进入地方各级人大、政协、工商联、行业协会商会等组织,代表所在群体发声;鼓励党员积极参与社区议事协商、业委会等基层治理平台。充分利用数字技术赋能,开发运用党建APP、小程序、线上社区等平台,设置“民情直通车”“诉求反馈”模块,方便党员群众随时随地反映问题。

建立规范化协商反馈机制。发挥党内民主的带动作用,在“三新”领域党组织内部,健全民主议事决策机制,保障党员对涉及自身利益和单位发展重大事项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建立党组织与“三新”组织间的沟通协商机制,推动建立党支部与管理层、决策层的定期沟通协商机制,如党支部书记列席重要会议,就涉及员工权益、企业发展、社会责任等事项进行协商,代表员工提出意见建议。建立诉求分级处理反馈机制,将收集到的诉求分类、分级处理和反馈。属于组织内部能解决的,推动及时解决;需要上级党组织或政府部门协调的,通过组织渠道反映上报,并跟踪反馈结果。

发挥党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三新”党组织要成为连接个体与组织、群体与政府、社会与市场的桥梁。系统梳理分析收集到的各类诉求,提炼出具有普遍性、代表性的问题,通过党代会代表提案、人大代表议案、政协提案、专题报告等形式,向党和政府反映,推动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完善。

践行“为人民谋幸福”的宗旨,提升“获得感”。“三新”党建通过建组织、搭渠道,让党的温暖真正可感可及。因此,“三新”党建要通过各种举措实现服务深化和价值凝聚,践行党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使命。

聚焦急难愁盼,提供精准服务。生活关爱服务是基础。依托党群服务中心、工会驿站、“司机之家”等阵地,提供饮水、热饭、充电、休息、应急药品等基础服务;探索解决新就业群体在城市融入中的住房、子女教育等难题。权益保障服务是重点和难点。联合工会、人社、司法等部门,为新就业群体提供劳动法律法规咨询、法律援助、劳动争议调解、职业伤害保障指引等服务;推动平台企业完善算法规则,保障劳动者合理报酬和休息时间。成长发展服务是长远考虑。联合教育、人社、工会等部门,提供职业技能培训、职业规划指导、学历提升通道等,助力职业发展;搭建交流展示平台,提升职业认同感和荣誉感。

搭建赋能平台,促进价值实现。党建要能促进企业发展:在非公企业中,推动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设立党员先锋岗、责任区,组织技术攻关、建言献策等活动,发挥党员在创新创业、攻坚克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助力企业健康发展,实现党建工作与企业发展同频共振、互促共赢。引导“三新”群体融入基层治理,如鼓励引导党员和从业人员发挥走街串巷、熟悉社情民意的优势,让其担任“移动网格员”“平安巡查员”“文明宣传员”,参与应急配送、社区服务、平安建设等,在服务社会中实现个人价值,增强社会认同。同时还可以在行业协会商会和社会组织中,发挥党组织引领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倡导诚信经营、规范服务、履行社会责任,推动行业自律和健康发展。

加强思想引领,凝聚政治认同。针对“三新”群体特点,采取微党课、线上学习、情景体验等灵活多样的形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鲜活事例,宣传党的创新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国家发展成就。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选树宣传“三新”领域优秀党员和先进典型,营造崇尚先进、学习先进的良好氛围。密切关注党员群众的思想动态,及时回应社会热点关切,辨析批驳错误思潮,解疑释惑,疏导情绪,引导他们正确看待发展中的问题,坚定对党和国家发展的信心。

结语

“三新”党建是党在新时代背景下践行人民性的重要路径,其不仅是党的组织建设的工作拓展,更是党与社会结构变迁良性互动的机制创新。通过持续深化“三新”党建,党能够更充分地代表、组织和服务最广大人民,不断巩固执政根基、凝聚复兴伟力,团结带领全体人民共同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深刻认识“三新”党建的重大意义,以更大的决心、更实的举措、更优的机制,推动“三新”党建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保障。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黄新宇对本文亦有贡献)

注释

[1]臧秀玲:《探索“三新”组织和群体党建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人民论坛》,2025年第7期。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411页。

[3]《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31页。

[4]《邓小平文选》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57页。

[5]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70页。

责 编∕肖晗题 美 编∕梁丽琛

Party Building of "New Economic Organizations, New Social Organizations and

New Employment Groups" and the Practical Development of the Party's People-Centered Nature

Guo Daojiu

Abstract: The people-centered nature is the defining attribute of a Marxist political party, and serves as the distinct hallmark and source of strength throughout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s century-long journey of struggle. In the new era, great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China's social structure. The "three new" groups (new economic organizations, new social organizations, and new employment groups), as new social groups and a new form of the composition of the people, are flourishing. While bringing economic vitality and social diversity, they also pose severe challenges to the Party's traditional organizational model and work mechanisms. Effectively incorporating the "three new" groups into the Party's organizational system, work system, and scope of contact and service is by no means merely for the sake of expanding the coverage of Party organizations. Rather, it is a major strategic measure for the Party in the new era to adhere to and practice its people-centered nature, consolidate the foundations of its governance, and gather the great strength for national rejuvenation. Its core value lies in effectively realizing the fundamental requirements of representing the people, organizing the people, and striving for the happiness of "three new" groups through the Party's organizational embedding and work innovation, thereby more fully manifesting the Party's people-centered nature.

Keywords: people-centered nature, Party building of "new economic organizations, new social organizations and new employment groups", social structure, realistic demands

[责任编辑:韩拓]
标签: 人民性   三新   党建   社会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