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关键在于“真为民、真办事、真务实”,让农民群众真正得实惠,让农村真正具备现代生活条件,让农业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
“真为民”是根本立场,坚守人民立场,激发农民主体作用。它要求我们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过程中,要深刻认识到农民是乡村的主人,是乡村全面振兴的主体力量,必须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农民权利,激发农民内生动力。坚持“真为民”,在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建立畅通的民意表达机制,确保农民的话语权得到充分尊重,只有让农民真正参与到规划、建设、管理的全过程,才能确保乡村建设符合实际需求,赢得群众支持。还要通过制度设计,让农民共享发展成果,在产业发展、环境改善、治理优化中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只有当农民感受到自己是乡村建设的参与者、受益者,而非旁观者时,乡村全面振兴才能真正获得持续的动力源泉。
“真办事”是实践要求,聚焦重点难点,补齐乡村发展短板。其关键在以实效为导向——紧盯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拿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取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成效。推进“真办事”,打出“组合拳”: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做强乡村发展的“硬支撑”,统筹推进农村道路、供水、能源、通讯等设施建设,逐步消除城乡基础设施差距;聚焦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美丽乡村的“颜值”,扎实开展农村垃圾治理、污水处理与村容村貌提升,建立长效管护机制,让农村实现 “净起来、绿起来、美起来”;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传递宜居生活的“温度”,推动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倾斜,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农民享有更公平、更优质的服务。
“真务实”是方法论,坚持实事求是原则,追求可持续发展。这一原则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实事求是,遵循乡村发展规律,做到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既要积极进取,又要量力而行,确保乡村建设健康有序推进。坚持“真务实”,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发展阶段和地域特色,避免“一刀切”的工作方法。东部沿海地区的乡村与西部偏远山区的乡村,平原地区的乡村与丘陵山区的乡村,其发展路径和建设重点必然有所不同。只有立足本地实际,发挥比较优势,才能走出各具特色的乡村全面振兴之路。如在乡村产业振兴中,立足农业农村资源,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尊重市场规律,注重可持续发展,避免盲目跟风、重复建设,真正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乡村产业体系。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我们要推动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让农民就地能够过上现代文明生活,为共同奔向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美好未来奠定坚实基础。
(浙江省江山市碗窑乡人民政府 李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