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海洋种业是现代化海洋牧场全产业链的源头,又被称作海洋牧场的“蓝色芯片”,其创新突破对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浙江万里学院宁海海洋生物种业研究院通过教育、科技、人才的深度融合,以新质生产力为区域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赋能助力,探索出了为共同富裕贡献方案、智慧与力量的“万里模式”。
仲秋的风掠过甬江入海口,带着海水特有的湿润气息,沿着海岸线往前走,就是浙江万里学院宁海海洋生物种业研究院。推开实验室的门,显微镜下跳动着育苗池中的微小生命,基因测序仪闪烁着解析海洋病原体的微光,科研人员的足迹正沿着海岸线延伸向广袤滩涂——这里正以科技为笔,在蔚蓝海洋上书写“蓝色粮仓”的振兴答卷。
作为宁波海洋生物种业研发的重要力量,研究院自成立以来,始终聚焦海水养殖产业痛点,围绕“病害防控、生态保护、品种改良、技术创新”四大方向深耕细作。从破解贝类幼体死亡难题,到守护农业生态安全;从盘活百年牡蛎品牌,到培育缢蛏优质品种;从突破海水蟹养殖瓶颈,到实现养殖尾水循环利用,研究院用一项项硬核成果,让科研论文真正“长”在海洋滩涂上,为我国水产种业高质量发展注入“科技动能”。
如何以科技破解海水养殖“卡脖子”难题?如何让实验室成果转化为渔民增收的“金钥匙”?如何为蓝色粮仓建设筑牢科技屏障?今天,我们走进研究院,解码三项核心科研成果背后的创新故事。
一、以研破题,打响海洋水产病害防控攻坚战
2019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缢蛏幼体死亡事件,让宁波沿海育苗企业陷入焦虑——成片的幼体悄然死亡,眼看即将丰收的希望化为泡影。接到求助后,研究院科研团队第一时间奔赴企业一线,带着样本返回实验室展开紧急攻关。
团队采用“传统细菌学检测+16SrRNA基因测序”的双重技术手段,经过多轮实验分析,最终锁定致病“元凶”——地中海弧菌。这一发现颠覆了此前“弧菌属特异性致病”的传统认知,成为国内外首次证实该菌为贝类幼虫弧菌病主因的突破性成果,为贝类苗种培育点亮了“指路明灯”。
在此基础上,团队进一步研发出地中海弧菌快速检测技术及配套试剂盒,将检测周期大幅缩短,让育苗企业能及时发现病害风险、精准采取防控措施。截至目前,相关成果已发表高水平论文3篇,申请发明专利2项,不仅为贝类产业提供了科学防控方案,更填补了该领域基础研究的空白。
二、以智护蓝,构建生态安全立体防护网
随着全球贸易往来日益频繁,外来物种入侵已成为威胁农业生态安全的重要隐患。作为宁波农业生态保护的“科技哨兵”,研究院鱼类团队主动扛起责任,受宁波市农业农村局委托,启动全市农业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工作。
为确保普查数据精准全面,团队创新构建“清查-踏查-样地详查”三级作战体系:先通过全域清查掌握物种分布大致范围,再以踏查细化区域特征,最后用样地详查锁定关键数据。他们结合宁波地形地貌和农业区域分布特点,科学布设1335个监测点,灵活运用平行线法、三线法、对角线法等多种调查技术,对每个监测点的物种种类、数量、分布范围、发生面积及危害程度进行细致记录。
经过持续攻坚,团队最终厘清宁波市农业外来入侵物种清单,共收录327种外来物种,并据此编写《宁波市农业外来生物图鉴》《宁波市农业外来生物分布地图册》两部专业著作。同时,团队还参与浙江省农业外来入侵生物调查结果整理汇编,助力《浙江省农业外来入侵物种普查与重点物种扩散成灾风险评估》《浙江省农业外来入侵物种图册》编制完成。这些成果不仅为后续针对性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更在普及生物安全认知、构建动态监测网络与早期预警系统中发挥关键作用。
三、以技兴渔,激活传统产业升级新动能
在宁波宁海西店镇,有着800年养殖历史的“西店牡蛎”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却长期受困于“依赖自然苗种、成品规格偏小”的发展瓶颈,产业规模难以突破。为唤醒该品牌的活力,研究院牡蛎团队开启品种改良“长征路”。
团队先从种质资源调查入手,系统梳理西店牡蛎的遗传特性与生长规律,再通过杂交选育、基因筛选等技术手段,开展速生优质新种质研发,为后续申报国家审定新品种奠定基础。同时,团队积极引进三倍体牡蛎苗种,并结合本地品种进行自主培育,为养殖户提供多样化选择,助力大规格牡蛎苗种量产。
如今,西店牡蛎养殖已迎来“新生”——通过推广优质苗种与科学养殖技术,当地牡蛎亩产增产10%以上。按西店镇现有1.2万吨牡蛎年产量计算,若技术全面推广,每年可新增产量1200吨,带动产值增加1200万元,让“百年蚝乡”在科技赋能下焕发出年轻活力。
四、以种强渔,“甬乐”缢蛏从实验室走进万家塘
十年光阴,在浙江万里学院林志华研究员领衔的滩涂贝类新品种选育团队的实验室里,是显微镜下无数次的观测记录,是育苗池边反复调试的养殖参数,更是面对一次次实验瓶颈时从未停下的探索脚步。终于,这份坚持结出硕果——缢蛏“甬乐1号”“甬乐2号”成功通过国家水产新品种审定,为我国水产种业振兴注入了强劲的“万里力量”。
提起“甬乐1号”,熟悉它的养殖户都忍不住称赞其“争气”。在相同的养殖环境里,它比普通缢蛏长得更快,生长速度足足提升了44%;更难得的是,它耐低盐的“本领”超强,即便在河口这类低盐水域,也能稳稳扎根生长,一下子把缢蛏的适养范围拓宽了一大片,让更多沿海农户有了新的增收希望。而“甬乐2号”同样是养殖户的“定心丸”,它不仅生长速度比普通缢蛏快41.15%,还特别能“扛”——耐氨氮能力突出,哪怕在高密度养殖池里,或是遇到水质波动较大的情况,也能保持稳定生长,养殖成活率比普通品种高42.23%,大大降低了养殖户的风险顾虑。
如今,“甬乐1号”“甬乐2号”的优质苗种早已走出实验室,沿着海岸线销往福建、辽宁、山东、广东等全国缢蛏养殖主产区。在福建的滩涂上,辽宁的养殖塘里,随处可见它们茁壮成长的身影。养殖企业负责人捧着肥美的“甬乐”缢蛏,农户算着因品种改良多赚的收入,脸上满是认可与欢喜。
这份从实验室走向万家塘的成绩单,不仅让浙江万里学院在水产种业领域的技术引领力愈发凸显,更用实打实的成果,为我国水产种业振兴和渔业高质量发展,交出了一份亮眼的“万里方案”。
五、以新破局,“兰花蟹”点亮海水蟹养殖新赛道
海水蟹养殖圈,曾长期受困于“一蟹独大”的局面——三疣梭子蟹、拟穴青蟹两大品种垄断市场数十年,品种单一的短板让产业发展举步维艰。更让养殖户揪心的是,近年来养殖效益还出现“断崖式”下滑:梭子蟹亩产从过去的100余斤骤降到不足30斤,效益缩水高达七成,养殖面积也跟着萎缩超20%,昔日热闹的养殖塘边,满是养殖户的愁容。
为了帮养殖户走出困境,研究院虾蟹团队一头扎进一线。他们的足迹遍布宁波宁海、象山,台州三门,还有福建霞浦、广东湛江等10多个养殖主产区,与近百位养殖户坐在塘埂上探讨难题、在养殖池边分析症结。终于,团队研发的“兰花蟹” 带来了转机——这种蟹的亩产直接突破120斤,是传统梭子蟹的3到5倍,效益提升1.5倍以上,每亩能多赚2500元,养殖成本却一分没增加。
2023年,宁海天葵家庭农场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农场主詹天葵有着20年梭子蟹养殖经验,他主动找到虾蟹团队技术专家对接,试养了30亩兰花蟹。经过5个月的科学管理,收获时亩产达到120斤,效益近万元——这远超传统梭子蟹亩产二十余斤的水平。这场“小试大捷”,成了宁波海水蟹养殖转型的标杆,让更多养殖户看到了希望。
不仅如此,团队还通过技术研讨会、养殖培训班,以及线上线下随时答疑的方式,累计培训农民100余人次;为20余家养殖合作社、家庭农场和企业提供技术支撑,还参与了多项乡村共富项目。同时,团队培养出4名研究生、6名企业技术骨干,让研究院和相关企业的苗种繁育、养殖技术团队水平大幅提升,能高效开展兰花蟹及其他海水蟹的人工繁育与养殖生产。
六、以技增效,贝类养殖实现增收与环保双赢
宁波市双壳贝类养殖曾被三大难题牢牢困住:滩涂资源越来越少,苗种成活率上不去,养殖尾水污染还严重。针对传统滩涂中培模式受限、尾水排放污染这两大核心痛点,浙江万里学院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团队没有绕着走——他们坚持问题导向,一次次走进养殖一线,和养殖户聊高温天怎么养、冬天饵料怎么供,精准摸清了养殖户的共性需求。
技术创新成了破局的关键。团队研发出陆基平面流养殖系统,反复试验后确定了缢蛏养殖的最佳参数:底质厚度15厘米,搭配最合适的养殖密度和水流交换率,让苗种培育实现了高密度、可控化,成活率一下子提了上来。更让人惊喜的是,团队还攻克了尾水资源化的“卡脖子”难题,创新出“三步法”技术:先用UV预处理抑制尾水里的杂藻,再精准调控硅、磷、氮的营养盐比例,让牟氏角毛藻能定向生长,最后引入“麦氏交替单胞菌”这种高效促生菌株,不仅显著提高了藻类产量,还解决了冬季低温期饵料不稳定的老问题。这么一套组合拳下来,尾水中的氮磷含量减排50%以上,饵料成本也大幅降低,真正实现了环保与增收“两头赢”。
为了让技术落地生根,团队还构建了“研究院+示范户”的嵌入式服务模式,建起核心示范点和卫星示范点,把“田间课堂”开在养殖塘边,线上也随时解答养殖户的疑问。近五年来,团队培训农技人员和养殖户超900人次,还指导百余名本硕生开展产业导向的研究,让技术不仅能用,还能传下去、研得深。
如今,技术推广的成效已经实实在在显现:陆基中培模式一年能开展3到5批次养殖,亩均效益提升1200元以上,相关养殖场年利润达到70万元。相关成果还获得多项授权专利,发表了高水平论文,更支撑培育出国家级贝类新品种。这套模式技术成熟、路径清晰,特别容易复制,给全国沿海贝类养殖区提供了“减排—资源化—增效”协同发展的好例子,也让高校在服务乡村全面振兴中,走出了一条“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路子。
从实验室里的微观观测,到滩涂上的技术推广;从破解产业痛点的科研攻关,到带动渔民增收的成果转化,浙江万里学院宁海海洋生物种业研究院始终以“科技兴渔”为使命。未来,研究院将持续深化“产学研用”融合,在水产种业创新、海洋生态保护、养殖技术升级等领域持续发力,为构建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蓝色粮仓”贡献更多“万里智慧”,助力我国渔业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坚实的步伐。
(王克、张孝永、罗旋)
编辑:常宇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