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2025“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的采访镜头聚焦江苏,长江奔涌的壮阔、淮河蜿蜒的柔美、太湖潋滟的灵动,便与青春的炽热脉动交织成诗。
作为中国唯一同时拥有大江、大河、大湖、大海的省份,江苏的水脉早已超越地理界限,成为镌刻文明记忆、承载家国理想的精神符号。而这场网络采访活动,恰是将治水兴邦的千年实践,转化为一堂浸润心灵的“流动大思政课”。这里,水不再是静默的自然景观,而是滋养青年奋斗精神的清泉,是点燃爱国情怀的火种,让“把青春写在祖国大地上”的誓言,有了可触摸、可感知的现实温度。
江苏的水,始终流淌着“国之大者”的使命基因。从河海大学《百年河海赋》中“水育万物,利害至上”的深邃箴言,到张謇“治水必先储人才”的远见卓识,百余年治水史将“治水即治邦”的理念融入地域血脉。无论是淮安水利枢纽青年团队攻克“水下长城”技术难关,将洪泽湖防洪标准提升至三百年一遇,还是盐城青年志愿者以科技赋能,让80余载历史的宋公堤在新时代延续守护使命,青年们的每一次突破、每一份坚守,都是对水之品格的最好诠释。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江苏的江河湖海,本身就是生动的思政实践场。在这里,青年们用行动诠释着奋斗的真谛。江都水利枢纽的青年技术团队优化调度方案,守护南水北调“水龙头”的清澈,让“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的哲理,在每一组精准的数据测算中落地;太湖治理一线的年轻科研人员,用VR技术搭建水质预警平台,将实验室里的智慧成果,转化为“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生态答卷;淮河入海水道主体工程中的青年建设者,把青春岁月献给闸站建设,用行动回答了“青春何为”的时代之问。
治水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宏大工程,江苏青年的奋斗故事,正是家国情怀最鲜活的注脚。从1951年苏北灌溉总渠建设者们锹挖肩挑的艰辛,到如今淮河入海水道数字化施工的高效,七十余载治淮史,见证的是治水技术的迭代升级,更是“青春接力报国”的精神传承;从新济洲“江洲映绿”的生态修复,到长江岸线工业遗存的华丽转型,青年们的每一次行动,都是对“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战略的坚定践行。
采访团的镜头让更多年轻人看到,实验室里不灭的每一盏灯光,是对科技强国的执着追求;工地上晒黑的每一张脸庞,都是对青春报国的生动诠释。当青年们在新四军刘老庄连纪念园感悟红色初心,在水利工程现场触摸奋斗温度,个人的理想与国家的需求便在水光潋滟中完成同频共振。
江水汤汤,不舍昼夜;青春灼灼,奋斗不息。2025“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网络主题采访采风活动,也在江苏水脉中寻得了思政教育的密钥。水的坚韧,教会青年直面挑战、勇担使命;水的包容,涵养青年胸怀家国、兼济天下;水的奔腾,激励青年逐梦前行、永不止步。今日青春正在书写的“青春答卷”,必将浸润在江河安澜的画卷里,镌刻在祖国大地的沃土上,让新时代的“水韵华章”,在奋斗的旋律中愈发嘹亮,在时代的浪潮中永续回响。(苏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