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实践案例 > 正文

【实践案例】成都“精准有温度”的绩效管理探索

实践案例

年终评优,谁上谁下?干部提拔,依据何在?这些关乎干部队伍活力的关键问题,如今在成都有了新的“解法”。针对过去“平时不算账,年终凭印象”“奖惩不够分明”等痛点,成都市委组织部积极探索,将绩效管理理念深度融入公务员平时考核,成功推荐成都市纪委监委作为中组部第二批试点单位开展相关探索。同时,为拓宽经验总结路径,丰富试点成果和问题建议收集渠道,还在全市范围内选取了2家产业园区、2家县级机关单位、2家街道(乡镇)作为平时考核联系点,指导其运用绩效管理理念,深化平时考核实践,推动试点经验多维度积累和体系化提升。

成都“精准有温度”的绩效管理探索,旨在构建一套贯穿工作全过程的精准评价体系,实现“干与不干、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不一样,让考核真正成为激励干部担当作为、促进组织效能提升的“引擎”。这不仅是一次考核技术的创新,更是一场治理理念的深刻变革。

计划:一张导航图,明确“要干什么、干成什么样”

绩效管理的起点是计划。如果计划不清,考核就无从谈起。

成都市纪委监委紧扣“政治机关”属性,聚焦党中央和省委、市委决策部署,紧扣中央纪委和省纪委、市纪委全会工作安排,年初及时分解到各部门、落实到个人头上。同时,设置动态指标,应对临时、突发任务,确保绩效计划的精准高效。

值得一提的是,成都市纪委监委探索“政治素质评价前置”机制——采取负面量化的方式,将“政治要求”细化为可观察、可评价的具体行为标准,从倾向性苗头性隐蔽性问题中了解干部政治素质和表现。

“从实践一年多来看,每季度都有个别同志因工作拖沓、执行不力、质效不高被扣分,达到了我们抓早抓小的初衷。”成都市纪委常委、市监委委员、市纪委监委机关党委书记顾文辉表示。

各联系点也结合单位实际优化考核指标,如邛崃市司法局依据单位职能职责和主责主业形成“岗位责任书”,将法律援助、社区矫正、人民调解、普法宣传、基层法治建设等任务细化形成考核指标,实现组织目标与个人履职精准对标;温江高新区明确聚焦“优化提质、特色立园,赋能增效、企业满园”,将项目招引作为加分项目,招商线索最终签约落地的经确认可加分。

“绩效管理不仅需要组织人事部门参与,还需要与负责工作考核的办公室等部门联动,形成工作合力,因此,我们探索构建‘目标任务源头管理机制’,加强组织绩效考事与个人绩效考人之间的联动。这样,计划制定过程就成了统一思想、传导压力、明确方向的过程。每个干部都清楚今年要干什么、干成什么样、体现出哪些素质——就像有了一张清晰的‘工作导航图’。”成都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公务员局局长魏冰这样比喻。

执行:动态强督导,让实干者“被看见”、让躺平者“藏不住”

再好的计划,缺乏过程跟踪,也会流于形式。成都有两个关键实招:一是减轻基层负担,将绩效执行与现有工作落实机制深度融合,在督办、工作调度会等相关环节嵌入执行要求,确保干部按时间节点履行职责,高质量落实绩效计划。二是鼓励有条件的单位利用现有办公系统构建绩效管理信息平台,统筹考人与考事,实现基础信息集成、任务分解、过程监控、评价反馈等线上操作和绩效数据的自动化抓取。

都江堰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公务员局局长宋戴全介绍,今年以来,都江堰市委组织部机关深化完善跟踪督办机制,由办公室等职能科室定期汇总党委政府部署任务的完成情况、存在问题,并印发全体干部,跟踪滞后事项整改,推动绩效执行可追溯、全闭环。创新设置“点赞事项及错情通报”,对目标绩效落实、工作失误等“点赞”加分或“错情”减分,成绩亮眼就表扬,出了问题也要“红脸出汗”。今年以来,40余项实干成果得到公开肯定,同时多个错情被记录反馈。

试点中,成都市纪委监委探索工作实绩自主申报,依托绩效管理平台,每名公务员仅需在季度末,紧扣本单位组织绩效指标和岗位职责进行实绩申报,总数不超过5项,要求简明扼要、突出重点,注明任务来源,并进行自我评价。经调查,一般用时不超过15分钟。在这一机制中,赋予委领导和组织部门查看权限,利用绩效管理平台数据储存、查询、筛选等功能,实时掌握公务员履职状态、工作质效。

“干没干事,干得好不好,是不是骨干,原来主要听自己说、听他人讲。有了这项工作机制,对干部画像更加直观、具体、生动,此后的评价、推荐、选用也更有底气。”成都市纪委监委组织部副部长付德表示。

评价:多维扫描,实现全面、准确、可信的考核

从实绩到评价,是关键一跃。成都的探索是:构建“直接领导主导考核+多元主体参与印证+综合研判确定结果”多维评价链条。

推行“谁管理谁评价”,将考核话语权交给最熟悉干部工作实绩的“一线”管理者,全面精准考量干部“显绩”与“潜绩”,最大限度释放基层干部队伍战斗活力。温江高新区工作人员绩效评价中,赋权部门主要负责人评价权重占比40%,高于分管领导、主要领导。

评价主体还涵盖同级、下级等多方,按科学权重综合评议——既看任务完成情况,也看工作难度、创新程度和作风表现。双流区黄水镇创新多源评价机制,由科室负责人、村(社区)党委书记对各科室负责人进行评价,充分考评协同配合情况。

破解“唯分数论”“考用两张皮”,成都市纪委监委探索实行“入围择优”机制,在平时考核、年度考核优秀等次评选时,原则上应从绩效得分排名前50%的人员中产生。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实绩公示”环节:平时考核评定为“好”的干部工作实绩会在内网平台公示,“谁评为好、为什么好”一目了然。

“看到别人那么扎实的工作成果,自己哪项工作没做好,心里清清楚楚。”成都市纪委监委一名年轻干部坦言,“这种公示也更让人信服。”

反馈:谈话不是“批评会”,而是“赋能会”

绩效管理的目的之一是促进干部成长、提升组织效能。成都将反馈谈话作为刚性要求,规定每季度考核后,部门负责人应当与每位干部进行一对一面谈。谈话不仅告知考核结果,更重点分析优势与短板、探讨问题根源、协商改进计划。

各联系点高度重视结果反馈和关怀帮助。成都市纪委监委压实各级领导抓班子带队伍的责任,坚持思想动态、工作实绩、能力素质、作风养成“四必谈”,运用“正负正”的谈话方式,既肯定成绩,又分析不足,还找出症结、明确方向。成都国际铁路港经开区管委会不仅通过谈话帮助排名靠后、明显退步、人岗契合度低的干部,还对长期评价较差的干部结对帮带或进行岗位调整。

“绩效反馈不是批评会,而是一次复盘会、赋能会。”成都市委组织部公务员三处负责人谈到,“我们的目的是帮助干部找准努力的方向。对于表现好的,要明确肯定;对存在不足的,要及时予以关心帮助,一起分析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帮助挖掘干部潜能,激发干劲。”

这种“反馈—改进”的良性循环,显著提升了干部对考核的认同感。一位经历过绩效谈话的干部表示:“即使某个季度考核不理想,组织也会帮助个人及时发现问题、继续优化调整,考核不再是‘冷冰冰的排名’,而是有了成长的温度。”

成效与联动:以绩为尺激活力,考用结合树导向

绩效管理在考核中的运用不仅追求精准度,更注重激发人的活力和潜力,其生命线在于考核结果的真实运用。成都通过强化“考用结合”,真正让“优者奖、庸者让”成为常态,实现了“准”与“暖”的平衡。

绩效管理理念的运用带来了多重积极转变:该理念将单位目标与个人责任紧密相连,打破了“各干各的”局面,形成了“人人肩上有担子、个个心中有目标”的协同氛围,显著增强了队伍凝聚力。干部的主动性也明显提升,当考核与晋升、评优真正挂钩,“干好干坏不一样”成了现实,促使干部从“要我干”转向“我要干”,在重点难点任务面前从“等等看”变为“抢着干”,工作质效因此更加扎实。

这些转变,离不开考核结果的多渠道、实质性运用——

干部使用动真格:强化个人考评结果在干部选任、职级晋升、评先评优等方面的运用。成都市纪委监委综合绩效考核情况,20余人得到职务提拔或职级晋升,对多名绩效评价不高、履职欠佳的干部进行了岗位调整或者暂缓晋升职级。

管理培养精准化:温江区委组织部构建“干部科+公务员科”大科室协同工作机制,建立定期会研制度,强化考核结果与干部任用的有机衔接。成都市纪委监委则根据考核反映的能力短板开展“小切口”专业培训,为干部精准赋能。

奖金分配差异化:金牛区西华街道实行年度考核奖“科室间+科室内部”双拉差分配模式,真正体现“实干者得实惠”。

“现在大家普遍感到:只要好好干,组织就能看得见;只要干出成绩,就会有发展机会。”一位多次获评优秀者的话,道出了考核机制改革带来的正向激励效应。

启示:成都实践的样本价值

成都的绩效管理试点带来重要启示:党的领导是根本,把政治标准作为首要原则,贯穿绩效管理全过程;系统设计是关键,围绕“计划—执行—评价—反馈”构建闭环体系,避免碎片化改革;结果运用是生命,将考核结果与干部选育管用紧密结合,真正发挥指挥棒作用;绩效文化培育是灵魂,形成“注重实绩、崇尚实干”的组织文化。

通过实施绩效管理,树立了鲜明导向,激发了干部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在单位内部形成了创先争优、向上向善的良好氛围。成都的实践表明,将绩效管理理念贯穿于公务员考核全过程,与考核工作一体推进,能够成为提升治理效能、激发队伍活力的强大引擎,为完善公务员考核评价机制提供了有益样本。(中共成都市委组织部  包雯  张茂)

[责任编辑:于 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