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8年浙江嵊州首创“民情日记”,记录民生、见证乡变。对青年干部而言,需深悟践行“民情日记”所蕴含的深入群众、务实担当精神,在扎根基层中找准方向,真正成为群众信赖的“贴心人”。
青年干部当以“民情日记”为范,练就“脚下有泥”的调研之功。“民情日记”最宝贵的特质在于其源于实践、基于实地。青年干部切不可困于文山会海,耽于纸上谈兵,而应主动深入田间地头、工厂车间、街头巷尾,与群众面对面交流,心贴心沟通。当如记“民情日记”般,随身带本记录群众“急难愁盼”,在“走看听问”中摸清实情、感知社情。唯有脚下沾泥,心中才能沉淀真情,决策才能接地气。这种调研既是制定科学政策的前提,更是青年干部破除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有效路径。
青年干部当以“民情日记”为镜,涵养“心中有民”的服务之志。“民情日记”记录的虽是琐事,折射的却是民生大事;书写的是文字,承载的是为民初心。青年干部要从中深刻体悟“群众事无小事”的为民情怀,始终将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对于记录下来的问题,不能“记而了之”,必须‘牢记于心、付诸于行’,以“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推动解决,形成“记录-分析-解决-反馈”的工作闭环。要从“民情日记”中学会换位思考,感同身受群众的冷暖疾苦,把群众的满意度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需、我有所为”,在持续为民排忧解难中践行初心使命。
青年干部当以“民情日记”为梯,提升“治理有方”的实干之能。“民情日记”从一地的实践探索,发展为全国性的治理工具,其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治理创新。青年干部最具活力和创造力,不能满足于当被动的“记录员”,更要争当主动的“分析员”和“创新者”。要善于从海量的民情信息中分析趋势、发现规律、研判风险,将零星分散的诉求转化为系统性的政策建议。要勇于运用数字化等现代技术手段,探索“民情日记”的升级版,实现民情收集、分析、办理、反馈的智能化、高效化,不断提升基层治理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浙江省天台县南屏乡人民政府 徐超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