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永远没有休止符,必须抓常、抓细、抓长,持续努力、久久为功。”作风建设不是一阵风,不能有过关心态,必须常常抓、环环抓、反复抓,一刻也不能放松,一下也不能松劲,推动作风建设常态长效、全面从严、一严到底。
重在常常抓,在成风化俗上下功夫。作风建设非一朝一夕之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会一劳永逸。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从“打虎拍蝇”到扫黑除恶,从基层减负到家风建设,党中央以“十年磨一剑”的定力,不断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实践证明,抓作风如逆水行舟,一篙不可放缓;似滴水穿石,一滴不可弃滞。任何“歇歇脚”“松口气”的念头,都可能让歪风邪气伺机反弹。党员干部必须坚持严的基调不动摇,以钉钉子精神一锤接着一锤敲,持续拧紧思想“总开关”,扎紧制度“铁笼子”,保持惩治高压态势,推动作风建设融入日常、抓在经常,做到标准不降、要求不松、措施不减,坚决防止问题反弹回潮。
要在环环抓,在为民服务上求实效。“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作风问题往往体现在具体环节、细微之处。“抓细,就是要对干部群众特别是基层群众反映的作风问题一一回应、具体解决。”作风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增进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于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一切努力,最终都要落实到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动事业发展上来。要持续推动作风建设成果转化,引导党员干部将激发出的热情转化为担当作为、服务群众的实际行动,用“绣花”功夫办实事、解难题、促发展,以实效取信于民。让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感受到风气之变带来的实惠与便利,才是作风建设坚实的政绩和深厚的底气。
贵在反复抓,在制度建设上见真章。作风建设绝非一时之功,其成效关键在于“持久”。要克服急功近利的心态,注重建章立制,形成长效机制。制度建设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应善于将实践中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及时固化为制度规范,织密作风建设的制度笼子。同时,要让铁规发力、让禁令生威,坚决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对违反制度、破坏作风的行为“零容忍”,确保制度成为“带电的高压线”。久久为功,还在于持续深化教育引导,筑牢思想防线,让广大党员干部从“不敢”到“不能”、最终走向“不想”。唯有持之以恒、滴水穿石,方能积小胜为大胜,最终让清风正气浩荡长存。(刘世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