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党员干部的作风形象,既体现在“八小时内”的履职担当,也蕴藏于“八小时外”的点滴实践。唯有以“强思想、践初心、守底线、筑根基”为抓手,写好“八小时外”作风答卷,才能实现作风建设在“八小时内外”全覆盖、不断线。
主动学习蓄能量,自我提升不松劲。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党员干部既要在“八小时内”的履职实践中锤炼本领,也要在“八小时外”见缝插针充电赋能,避免陷入“本领恐慌”。要将勤学自律贯穿始终,利用碎片化时间系统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婉拒“推杯换盏”的人情应酬,投入业务知识的巩固深化;减少不必要的交际应酬,投入业务知识的巩固与拓展;控制娱乐消遣,加强经验方法的总结与提炼,从而以理论坚定筑牢思想根基,以知识更新弥补能力弱项,在面对复杂问题时沉着应对,使作风建设更加扎实。
融入群众“接地气”,彰显价值暖民心。党员干部的权力来源于人民,“八小时外”的生活场景不是孤立的“私人领域”,而是密切联系群众、倾听民意的重要窗口。应在茶余饭后走进社区街巷,从家长里短的闲聊中捕捉民生痛点,积极回应群众诉求;在农闲时间深入村组院坝,为农户讲解惠农政策,助力产业发展,用“接地气、沾泥土”的务实行动,搭建干群之间的“连心桥”,在服务群众中厚植为民情怀,让作风建设更有温度。
净化社交明界限,坚守原则不逾矩。党员干部身处“熟人社会”,“八小时外”的社交圈往往与工作圈交织,人情关系中可能存在廉政风险,甚至成为别有用心者“围猎”的对象。净化社交不是“一拒了之”,而是要具备精准把握界限的智慧。对借“交流”之名提出的违规邀约,要态度鲜明、坚决拒绝;对动机不纯的请托事项,应保持“亲疏有度”的清醒认知;在与企业交往中,恪守“清而有为”的原则,不越纪律底线,以坚定立场防范“隐性风险”,守住政治生命线,使作风建设更有力度。
管好家庭筑防线,涵养家风传正气。家风是党风、政风、社风的微观体现,家庭是作风建设的重要阵地,家风的培育与涵养至关重要。管好家庭不是“单向约束”,而是要形成“全家防腐、共守廉洁”的合力。可利用闲暇时间与家人共同观看廉政教育片,将纪律意识融入日常生活;周末假期带领孩子参加劳动实践,培养自立自强的观念;在重要节点与家人立明“拒收礼品礼金”的规矩,让底线思维成为日常习惯,筑牢家庭廉洁防线,使作风建设更有深度。(段懿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