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古木,乃天地之菁华,历史之见证。山西省吕梁市交城县人民检察院在履行公益诉讼职责中,敏锐发现辖区内部分古树名木群落正悄然面临生存危机。2024年,交城县人民检察院对分布于卦山、玄中寺等国家级文保单位及8个乡镇的古树名木247株(含一级古树122株、名木14株)进行实地走访调查,发现部分古树遭到不同程度破坏。为堵住古树名木保护管理漏洞,该院决定以公开听证形式,借助“专业外脑”进行科学评议,以“公益守护人”的担当守护这一独特自然遗产。
厘清权责溯本源,精准监督指迷津
调查中,交城县人民检察院公益诉讼干警跋山涉水,实地走访全县8个乡镇,勘验现场,详录古树病弱之态,深究管理症结;并通过走访座谈、制作调查笔录、调阅文书、使用无人机同步录音录像等手段,针对古树名木受损状况收集固定证据。针对相关部门存在的监管缺位情况,依据《城市绿化条例》《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向相关行政责任单位制发诉前检察建议,要求其依法全面履职,协同构建严密保护网络。
听证“双轨”架桥梁,协同合力守千年
在这场“护绿之战”中,交城县人民检察院秉持“监督不是对立,而是共同守护公益”理念,邀请具有林业专业背景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听证员、卦山管委会负责人、林业专家、“益心为公”志愿者以及林业局和6个乡镇代表参加公开听证。聚焦“乡镇管护责任如何落地”“部门协作机制如何构建”两大核心问题,充分借助专业力量,为案件办理提供有力支撑,对古树名木保护问题进行科学、合理地评估,提升检察办案专业化水平。
现场听证察“树情”,脚步丈量护“绿脉”
交城县人民检察院督促履行古树名木保护职责行政公益诉讼检察现场听证会在卦山举行。交城县人民检察院干警会同卦山管委会人员、“益心为公”志愿者听证员、属地乡镇代表、林业局工作人员,深入古树生长实地,脚踏松软腐殖土,细察树干病虫害侵蚀痕迹,丈量树冠遮荫范围,记录根系周边土壤环境,锚定保护“痛点”。现场听证以“沉浸式”查勘打破书面审查的局限,让乡镇直观感知古树生存的现实威胁,让林业部门直面管护中的疏漏盲区,一株株古树的“健康档案”在实地踏查中逐渐清晰,保护共识在泥土与枝叶的“对话”中悄然萌芽。
听证会议研对策,唇舌交锋凝共识
从林间地头到会议案头,现场查勘的“一手资料”成为会议听证的“核心议题”。听证会上,乡镇代表坦陈基层管护力量薄弱、专业知识欠缺的困境,林业部门详解古树名木养护的技术标准与监管难点,听证员从法律适用、行政履职、协同机制等维度提出意见,长效保护路径在研讨中逐渐明晰。
从“定期巡查建档”到“突发情况应急处置”,从“联动宣传引导”到“管护经费统筹”,促成林业局细化行业指导责任,确立技术标准、提供专业培训、建立古树健康监测台账。听证会上,听证员们现场形成《古树名木保护协同备忘录》,让“权责清单”成为“保护清单”。乡镇划定“一树一责任人”管护网格,林业局开通“古树急救绿色通道”,检察机关同步嵌入监督节点,三方在听证笔录上签下的不仅是名字,更是“护树有我”的责任担当。
随着检察建议的落地,属地乡镇组织村民开展古树保护专题培训,林业局技术人员定期上门进行病虫害防治,检察机关持续跟进监督管护措施落实,千年古柏迎来专业“体检”,焕发新生。听证搭建的不仅是问题解决的平台,更是政府部门“同频共振”的纽带,让行政权力在阳光监督中凝聚成守护生态的“硬核力量”。
枯木逢春展新颜,长效机制固根基
收到检察建议之后,交城县林业局即刻开展专项整治工作,对涉案古树开展“一树一策”精准救护:清除硬化、改良土壤、科学防治、加固支撑,濒危古树重现勃勃生机。属地乡镇依据听证会形成的决议,承担日常巡护、环境维护之责,林业部门强化技术指导、专业支撑之能,专项资金得以落实,常态化保护格局日益清晰。如今,古树名木旁,新立的保护标识牌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树下的村民们茶余饭后多了份“护树经”,这场兼具“泥土气”与“法治味”的听证实践,正以鲜活的样本,为古树名木保护勾勒出“共商、共建、共治”的生动图景,全社会守护“绿色活化石”的意识空前高涨。
交城县人民检察院打破书面审查的局限,以公开听证为“支点”,撬动行政机关协同履职,形成保护合力,既让监督看得见“过程”,更让保护摸得着“成效”;既破解了古树保护的“权责壁垒”,更搭建了“共商共议共治”的公益保护平台,实现了保护效果最大化,守护了不可再生的自然与文化遗产。
近年来,交城县人民检察院以法治方式守护绿色乡愁,督促行政机关提升治理水平,增强公众对古树名木的保护意识和文化认同,逐步形成“专业监管+全民守护”的长效格局,全社会守护“绿色活化石”的意识日益浓厚,终使昔日蒙尘之苍翠,今朝尽显盎然古韵。(交城县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 侯莎莎;交城县人民检察院三部负责人 孙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