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加强全面质量管理 促进质量强国建设”主题,山西焦煤汾西矿业曙光煤矿开展质量月行动,紧扣煤炭生产全链条,从“人”能力提升与“流程”规范优化双向发力,通过人工精细化管控、全员技能淬炼、全链条标准操作,让“质量第一”理念深度融入煤炭生产每一个环节,为高质量发展写下生动注脚。
以人工严把关,守牢精细管控“质量门”。清晨的曙光煤矿煤质运销中心化验室,早已是一片忙碌景象。化验员冀芳正全神贯注开展煤质检测:先将煤样细致破碎、精准过筛,再用精密天平称量,随后高温灼烧检测灰分——每一步操作均严格对照《煤炭化验操作规范》执行;笔记本上采样时间、煤样编号、检测数据等信息记录密密麻麻;所有检测完成后,还需经过“双人复核”,确认数据无误后方录入台账。“我们必须靠‘眼勤、手准、心细’职业素养保证数据精准。质量月期间,我们将化验流程拆解为8个关键节点,每个节点专门设置‘把关人’,至今未出现数据误差,商品煤合格率始终稳定在100%。”化验室负责人拿着刚填好的检测单,语气自豪。
以全员强技能,凝聚质量标准“共识力”。“采样时必须在煤流断面均匀选取3个点位,绝不能只取表面或底部煤样,否则会导致煤样失去代表性……”在曙光煤矿煤质运销采制样室,采制样工王海滨手持采样工具,向在场职工开展实操培训。质量月期间,该矿打破“纸上谈质量”传统模式,推行“动手学质量”培训机制:针对掘进工重点培训巷道支护标准;针对选煤工深入讲解煤样制备技巧;针对运输工系统规范煤车装载流程。同时,组织职工围绕《煤炭质量标准》《井下工程质量要求》等核心内容开展培训,从“煤质不合格可能引发的安全隐患”到“质量记录规范填写要点”,实现质量知识全覆盖。每项培训均配套“实操考核”,合格方可上岗,真正让“懂质量、守标准”成为全员共识。
以闭环除隐患,织密质量管控“防护网”。在曙光煤矿井下工作面,安全管理部工作人员李宪宏手持检测工具,逐根检查锚杆紧固情况。发现问题后,他第一时间用粉笔在蝶形托盘做好标记,同步记录,出井后把问题记录表拍照上传至“质量隐患整改群”,并迅速联系掘进队落实整改。“质量月期间,我们全面实行‘隐患排查—详细记录—及时整改—复查销号’闭环管理机制。每日组织安全员对井下支护质量、辅助运输等关键环节拉网式检查,发现隐患当场记录;能立即整改的绝不拖延;无法当场整改的,明确责任人、划定整改时限,全程跟踪督办,直至隐患彻底消除。”安全监察大队副队长万明辉介绍,目前已累计排查整改质量隐患29处,整改完成率100%,切实守住质量安全底线。
以台账溯根源,夯实设备运行“保障线”。在设备管理领域,曙光煤矿采用“人工台账”模式,实现设备质量全生命周期溯源。每一台井下设备,均配有专属“维护档案”,档案详细记录设备采购时间、历次检修日期、维护人员信息、故障处理过程及结果。“就拿这台运输机来说,上个月曾出现皮带跑偏问题,我们在档案里清晰记录‘修整滚筒、更换胶皮、加设防跑偏托辊装置’处理方案。每次维护前,工作人员均先查阅档案,精准掌握设备过往问题,使维护更具针对性。”机修队队长郭俊武表示,依托“维护档案”制度,设备故障率同比下降13%,不仅减少设备故障导致的煤质波动,更为生产安全提供坚实保障。
如今,“人人重质量、事事讲标准”的实干氛围在曙光煤矿愈发浓厚。从化验室双人复核,到隐患闭环整改,再到设备维护保养,每一项行动都彰显对“质量”的敬畏之心。质量月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将固化为曙光煤矿长效机制,让“人工精细管控”成为生产常态,持续书写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煤”好答卷。(中共山西汾西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曙光煤矿党委宣传部 任朝臣 黄雪敏 蒋鸿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