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社会 > 正文

河南内乡:党建引领善治理 平安守护惠民生

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坚持党建引领、融合赋能,积极探索基层治理新模式,持续织密平安网络,提升治理效能,让“平安”更加可见、可感、可及。内乡县连续17年荣获全省平安建设先进县称号,被评为“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县”;创新推出的“一保五滤”化解电动车交通事故纠纷工作法,入选全国“枫桥式工作法”。“平安之网”已成为推动县域党的建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织密矛调工作网。以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为抓手,为基层治理聚势赋能。县委政法委认真贯彻《中国共产党政法工作条例》,发挥统筹职能,扎实推进县、乡、村三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规范化建设,筑牢服务群众“主阵地”。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整合平安建设成员单位力量进驻县综治中心,拓宽加强基层矛盾纠纷调解工作网络,改变以往职能部门单打独斗的局面,实现协同作战,让群众化解矛盾纠纷“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地”。县综治中心完善“五调对接”(诉调、检调、警调、访调、仲调),实行“红黄蓝”三级分类处置机制,优化“排查上报、分析研判、交办督办、结案反馈”四步工作流程,加强部门协同,努力把矛盾纠纷化解在源头、消除在萌芽状态。由县委政法委牵头,探索推行“一村一警一法官一调解员”基层治理模式,优化基层调解队伍,创新“事心双解”、律师服务、线上互动等服务方式。政法部门积极探索“警司访+”“法院+”等矛盾纠纷调解模式,依法稳妥化解一批涉及民生、影响发展的积案旧案。全县“一盘棋”推动执法力量下沉与基层治理联动,高效回应社会关切,定分止争,化解社会矛盾风险。

织密治安守护网。以“平安志愿守护行动”为载体,营造全民参与平安建设的良好氛围。坚持警民联防、群防群治,全县建立以党员干部为骨干的平安夜巡队380支,广泛动员村组干部、网格员、保安员、物业管理员、返乡大学生等平安志愿者加入守护行动。同时,鼓励企业、学校、医院等单位建立辖区巡逻队、校园巡逻队、厂区巡逻队,常年开展夜间巡防,守护万家灯火。政法机关启动“警灯闪烁”勤务模式,借助警务专防的机动性,构建“交警特警街巡+车巡(警灯闪烁)+志愿者步巡”的警民联防体系,提高见警率,增强群众安全感。县委政法委主导,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原则,以基层派出所为基本单位,推动各部门、各警种密切配合,紧盯社会面管控、未成年人保护、防范网络诈骗等重点领域,优化勤务模式,形成守护合力,加强重点区域和场所的安全防范,维护良好社会治安秩序,努力实现“发案少、秩序好、社会稳定、群众满意”的目标。

织密智能防范网。以推广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为契机,构建精准感知、纵横贯通、敏捷高效的数字技术智能风险防控体系。县委、县政府加大投入,深化“雪亮工程”应用,打造“内乡县智慧应急大脑”,实现监督管理、监测预警、指挥救援、决策支持的信息化。政法机关构建全场景应用生态,推动警务、司法工作智能化。县法院运用“云上法庭”实现线上线下联动,高效便民化解纠纷,减少群众奔波,提升司法满意度。县检察院建成刑事办案工作区同步录音录像系统,推进认罪认罚案件听取意见同步录音录像工作,拓展县域社会治理新路径。县综治中心推进“智安小区”建设,在城区110个居民小区建成智慧安防小区,实现重点区域全覆盖,提升平安建设信息化水平。

织密基层治理网。以网格化服务为突破口,构建新形势下良法善治的“四梁八柱”,不断织密符合山区县域实际的基层社会治理网络。县委依托基层组织合理划分网格,根据城区和乡镇不同特点因地制宜:城区网格按照“街巷定界、规模适度、无缝覆盖”的原则划分,乡村网格依据“居住习惯、联系紧密、适度合理”的原则设置。县政府推动网格赋能,将行政执法权限和力量向基层延伸,乡镇和县直部门人员、职能、服务下沉至村社;原由组织、公安、卫健、环保、自然资源、城管、林业等部门设立的工作网格统一并入基础网格,建立“乡街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运用系统思维整合平安建设和民生服务资源,凝聚力量,压实责任。县委政法委牵头强化网格动员,县乡综治部门统一界定事权,设定网格工作目标,明确宣传法规、采集信息、治安巡逻、协助管理、扶危救急、调处纠纷等“入格”事项。网格党组织以争创“平安法治星”为抓手,紧盯“人、事、地、物、组织”等治安要素,组织网格员发挥政策宣传员、信息采集员、义务调解员、安全处突员、矛盾化解员作用,提升“管控一张网”的靶向聚力,实现问题苗头早发现、治安要素精准管控、服务民生一步到位。(内乡县委政法委 刘荣才 翟洪涛)

[责任编辑:李玮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