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烦县委、县政府以“乡土人才振兴计划”为画笔,勾勒出“文化铸魂、产业赋能、红色传承、健康护航”的四维乡村全面振兴图景,让乡土人才在政策春雨中拔节生长,共同奏响新时代三晋大地上最动人的“金花”交响。
“针”功夫 “绣”出多村锦绣路
娄烦刺绣以其精湛工艺和鲜明特色广传于三晋大地,既装饰百姓生活,更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动力。省级非遗“民间绣活(娄烦刺绣)”代表性传承人尹艾风、尹艾仙姐妹,三十载潜心钻研,以一针一线绣出致富之路。2017年,二人创立“雪梅刺绣工坊”,从零星订单发展到直播热销,事业稳步上升。她们不忘乡邻,自2018年起免费培训本地妇女,开展专业化教学,每期7至10天,每班50人。考核通过后按技艺水平分配订单,实现技能转化收益。截至2025年6月,已培训1000余人,合作绣娘300余人,带动80余户村民户均年增收4000余元,累计创收130余万元,真正实现了“抱着娃、守着家、挣着钱”的愿景,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新动能。
“新”力量 “种”下产业希望苗
静游镇西六度村曾因基础设施落后深陷贫困。李慧峰在外创业多年,毅然于2008年返乡,带领村民成立聚丰养殖专业合作社,注册清泉醋业有限公司,明确“农业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路径。三年内建成大棚38座,种植蔬菜80亩、西红柿26亩,香菇规模达12万棒,年产量110余万斤,另种植两季甜瓜100亩,与北京、太原企业签约,总收入260万元。依托小西红柿特色,带动周边6个村发展庭院经济,推广种植200余亩,免费发放种苗6万余株,为217户提供农资、技术及包销支持,户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李慧峰的示范效应吸引更多青年返乡创业,乡村呈现人才汇聚、产业兴旺的新气象。
“活”字典 “写”就精神传承史
在娄烦地方历史文化传承领域,有一位深耕三十余载的坚守者——李国成。他始终以赤诚之心深耕地方历史文化,为传承红色基因,主动踏上收集史料的“长征”。多年来,出版《娄烦红色记忆》《鲜血染红的娄烦》等10余部、共600万字著作,推动建成高君宇故居纪念馆、米峪镇战斗纪念碑等多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他拜访廖汉生、张宗逊等11位将军征集题词,义务撰写讲解词,进学校、厂矿、机关宣讲党史军史,开展国防与爱国主义教育2000余场,受众30余万人次。李国成以赤诚之心延续红色血脉,在平凡岗位上书写了不凡的人生。
“沉”资源 “筑”牢基层健康网
娄烦县人民医院“家庭病床”团队秉持“患者在哪里,我们就去哪里”的理念,定期下乡入户,通过问诊、听诊、健康宣讲等方式为重点人群提供上门服务。该模式整合县、乡、村三级医疗资源,提升家庭医生病床管理与康复服务水平,增强群众信任感和获得感。近年来,娄烦创新推行“1+N”帮扶模式,即由1名娄烦籍专家带领多名省级专家下沉帮扶。山西省人民医院原肝胆胰外科主任冯变喜受聘县医院名誉院长,组建省医普外、呼吸、泌尿、妇产等24支专家团队,百余名专家开展“组团式帮扶”,输送优质资源到基层。截至2024年底,团队累计诊疗125次,接诊8500人次,实施手术700余台,引进新技术110余项,让群众就近享受省级医疗服务。(中共娄烦县委宣传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