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地方要闻 > 学思践悟 > 正文

将赛事“新热力”转化为经济“新活力”

这个夏天,最热的不只是气温,还有赛场。从“苏超”爆火出圈,到“浙超”“浙BA”热力开赛,一项项地方赛事接连登场,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还推动文体旅融合发展,成为撬动消费、提振经济的“金钥匙”。赛事燃起来,城市就热起来;城市热起来,经济就动起来。在时代浪潮中,每个城市都面临着“如何增长经济动能”的灵魂拷问,或许我们能从“苏超”“浙BA”的热浪中,捕捉到一条将赛事“新热力”持续转化为经济“新活力”的新思路,推动赛事经济成为城市经济增长新引擎。

以“赛事+文旅”掀起消费热潮,让“流量”变“留量”。“浙BA”开赛以来,多地顺势而为,主动探索“赛事+文旅”的融合路径,推动观赛行为向消费行为延伸。浙江绍兴嵊州越剧小镇推出“东方神话夜”夜游项目,融入“打铁花”、越剧演唱、千灯之夜等传统文化元素,成功将赛事“流量”转化为夜间经济的“增量”;湖州吴兴区在赛季前率先发放“吃住游大礼包”,实现“一张球票打通城市多个消费场景”,引导游客“看球一小时,消费一整天”;金华则打造“浙BA+市集”场景经济,57场市集活动带动文商旅消费超1600万元,380余家商户共享“赛事红利”。实践充分证明,赛事带来的“人气”只是起点,要想真正转化为“财气”,还要看消费路径是否畅通、消费场景是否丰富。在后续赛程中,各地应进一步因地制宜打造多点联动的文旅消费生态,整合历史街区、美食夜巷、非遗工坊等城市资源,设置球迷快闪、互动集章、文创市集等特色活动,开发赛事纪念品、联名套餐、限定伴手礼等IP化产品,打造“能看球、能逛吃、能打卡、能带走”的完整消费闭环,让“流量热”真正变成“文旅热”。

以“赛事+全民”点燃参与热情,让“看客”变“主角”。如果说“赛事+文旅”强调的是消费广度,“赛事+全民”关注的则是参与深度。过去的体育比赛多是“看的人多、动的人少”,而“苏超”“浙BA”等城市联赛,正通过“城市对抗+街头可及”的方式,把赛场搬进生活半径,让每一个普通人都能成为主角。当年轻人因为赛事打卡社交,当家庭因为比赛安排周末出行,当社区因为赛事组织趣味活动,体育不再只是竞技项目,更成为一种可转化的消费行为。要将这份参与热情转化为经济效应,各地还需要进一步打通参与、体验与消费之间的完整路径。一方面,可以推动运动品牌、功能饮品、体育培训等与赛事绑定推出“观赛+体验+消费”组合套餐,让观众在参与中产生购买欲,在运动后产生即时消费需求;另一方面,要用好数字平台的流量杠杆,打造线上“打卡榜单”“挑战排行”等社交机制,引导群众在参与中积攒积分、兑换权益、复购商品,激活线上传播裂变效应;此外,还可以借助小程序或APP建立“球迷消费地图”,将本地餐饮、文创、商超等消费节点与赛事关联推荐,提供专属折扣和路径指引,让群众从“看比赛”自然走进“逛街区”“刷商圈”。

以“赛事+产业”打造联动矩阵,让“爆红”变“长红”。一场高质量的赛事,不应只停留在热闹与流量,更应成为撬动地方产业升级、带动经济结构优化的“杠杆支点”。从运动装备到功能饮品,从文创开发到平台传播,赛事经济背后是一张横跨制造、科技、传媒的巨大产业图谱。然而,当前不少地方赛事办得热闹,产业却未能配套跟进,热度有余,落地不足,核心在于产业嵌入度低、资源整合不力、路径设计缺位。要想把一场赛事的“高光时刻”转化为一座城市的持久动能,必须在“赛场之外”谋篇布局。可以推动本地运动品牌、健康食品、康养器械与赛事IP深度绑定,打造联名款、定制版等产品,让“地方制造”借势出圈;可以引导智能穿戴设备、动作捕捉、AI裁判等体育科技在实战中试点应用,为科技成果提供对外展示的窗口;更可借赛事流量高峰期,同步举办体育产业投资大会、装备博览会、创意文创展等系列活动,让品牌、资本、项目在一城汇聚,实现“体育搭台、产业唱戏”的高效联动。赛事终会落幕,但产业可以常青。唯有把赛事深度嵌入产业链条,形成从内容供给、科技支持到消费转化的完整闭环,才能让一座城市“因赛而兴、因赛而强”。(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萧江镇人民政府 叶宗场)

[责任编辑:钟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