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是感知民生的神经末梢,党群服务中心是党联系服务群众的重要阵地。如何让这些物理空间真正转化为凝聚人心的情感纽带和提升效能的治理枢纽?党群服务中心探索的“项目化”运营模式,以其精准、高效、可持续的特性,成为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有效“切口”。
党委统筹“定星盘”,项目化锚定“民生”需求靶心。党群服务中心的生命力,源于对群众需求的深刻洞察。面对基层千头万绪的具体诉求,社区党委发挥“定星盘”作用,带领网格员、党员骨干、楼栋长、社会组织等多方力量,通过深入网格走访、设立民情收集点、运用数字技术分析等手段,将分散的个体诉求汇聚成清晰的民生“需求清单”。在此基础上,精准转化为目标明确、责任到人、可操作、可评估的具体服务项目。无论是“一老一小”的日常关切,还是精神文化生活的“诗与远方”,抑或环境治理的痛点、邻里和谐的堵点,项目化运营都将党的为民宗旨,如春风化雨般融入群众生活的细微之处,确保每个项目都直抵民心,回应群众最迫切的期盼。
资源整合“一盘棋”,项目化激活党群阵地治理动能。项目化运营的精髓,在于打破壁垒、凝聚合力,变“九龙治水”为“协同高效”。党群服务中心以“一盘棋”的全局思维,担当起整合资源的“超级枢纽”角色。通过科学的项目牵引机制,将有限的政府购买服务资金、辖区共建资源、志愿者力量、社工及社会组织等多元要素,进行有机串联、动态匹配和优化配置,联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社区银铃家”项目,依托小区物业中心、沿街商铺打造的“骑士加油站”,发动退休教师组建“四点半课堂”项目。让静态的服务场所蜕变为充满活力的治理“能量场”。这种资源的按需流动、精准投放与循环利用,催生出“1+1>2”的协同效应,为项目落地、高效实施和可持续运行提供澎湃动力,将分散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服务效能。
价值创造“新引擎”,项目化驱动民生福祉共建共享。项目化运营的核心追求,在于创造并共享实实在在的民生价值,持续提升群众生活品质。它不仅是工作方法的创新,更是提升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新引擎”。项目从规划之初就锚定“价值创造”,其成效不仅看投入产出比,更以居民笑容是否灿烂、社区是否和谐为根本标尺。通过季度满意度测评、年度成效评估等科学机制,项目成果得以巩固并迭代升级,推动服务供给从解决“有没有”向追求“好不好”“优不优”迈进。尤为重要的是,项目化运营内嵌“共享”基因,孵化“社区主理人”提高居民自治能力,针对独居老人推出“敲门行动”,为假期无人看管儿童开设托管班,让普惠性服务覆盖全群体。这生动践行了“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理念,推动社区民生福祉实现“水涨船高”的普遍提升。
党群服务中心以项目化运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既是服务民生的“前沿哨”,更是凝聚民心的“强磁场”。当老年食堂的热饭、议事会的共识、技能班的希望温暖寻常日子,这束穿透基层的治理之光,正是民心所向与治理效能交相辉映的生动写照,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注入持久温暖动能。
(浙江省海盐经济开发区〈西塘桥街道〉 沈霞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