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四川省达州市通川区纪委监委工作人员将全区公租房申请人信息与房产、车辆、社保等数据进行交叉比对时,系统自动提示的72条异常线索,不仅揭示出156户违规承租的问题,更勾勒出新时代正风肃纪反腐技术变革的图景。四川省纪委十二届四次全会提出“全面提速深化数字赋能”,强调要实现大数据监督全省“一盘棋”,通川区的实践正是这一部署在基层的深入推进。
破解信息孤岛困局,守护民生保障公平
公租房领域的违规占用问题,曾是民生监督中的难点。在传统监督模式下,住建部门掌握房源信息但缺乏收入核查权限,民政部门拥有低收入数据却不掌握住房分配情况,此类“信息孤岛”导致违规承租现象屡禁不止。通川区纪委监委的应对之策,是构建涵盖15个部门数据贯通和18类动态信息归集的数字档案库,将房产交易、车辆登记、社保缴纳等共230万条数据纳入智能分析模型,使“购置商品房却承租公租房”“收入超标仍享受补贴”等隐蔽问题无所遁形。如在一起违规承租案例中,通过人社数据与公租房档案的碰撞比对,该系统实现自动预警,最终不仅清退违规房源,还对审核环节失职人员予以追责,达到“查处一案、警示一片”的监督实效。
此类监督方式的创新,实质是权力运行透明化的重要进展。通川区在公租房单元门栋张贴“码上举报”和“监督一点通”二维码,与通川区惠民通数据平台实现线上线下联动,群众扫码即可实时查询和举报违规行为,已有45条群众线索经该平台转为核查案件,使监督从纪检监察机关“单打独斗”转变为全民参与的阳光监督。以数据跑路替代人工跑腿,使群众监督接入数字平台,民生领域的基层“微腐败”从而失去滋生土壤。这也契合了省纪委全会提出的“探索嵌入式数字监督”核心要义——让监督触角延伸到权力运行的每个环节,在问题萌芽阶段实现预警与及时纠治。
模型赋能,提升监督精度
在通川区纪委监委信息技术保障室的公租房监督模型界面中,“一户多房、违规转租、收入超标”等预警标签清晰醒目。该智能模型涵盖62项数据指标,把以往需数十人耗时数月完成的人工排查,压缩为系统自动筛查仅需几小时,效率提升数百倍,问题识别准确率也从不足30%提高到90%以上。这一效能跃升,反映出监督理念正由经验判断向数据驱动深刻转变。依托历史违规案例的特征提取,模型可自动识别“同一身份证号登记多套住房”“租金缴纳账户与高收入人群存在关联”等隐蔽违规模式,甚至可预判“即将到期未主动退出”“频繁变更承租人”等潜在风险,实现监督从事后惩处向事前预防的延伸。
数字赋能不仅带来效率提升,更实现监督质效的飞跃。在查处一起违规重复领取补贴案中,通川区纪委监委通过“一卡通”财政数据与人员任职信息交叉分析,迅速锁定“同一人同时领取地质灾害监测补贴和山洪防治补贴”的异常情形。此类“数据比对+线索移交”模式,既规避了“熟人社会”的监督难点,又通过跨部门数据核验确保事实认定的准确性,最终追回违规资金,并推动相关部门完善补贴发放“双公示、双审核”制度。依托大数据实施监督,既提高了监督执纪的精准性与有效性,也助推民生政策更好落地见效。此类精准监督,正是破解监督泛化、问责简单化等难题的关键。
制度固效,以个案查处推动全链条规范长效发展
数字赋能的根本目标,在于以技术革新推动制度完善。通川区纪委监委在查处公租房违规案件后,未局限于个案处理,而是向区住建局制发监察建议书,推动修订完善相关管理办法,建立“申请、审核、分配、退出”全链条管理制度,从制度层面堵塞审核不严、退出不畅等漏洞。这种由个案突破到系统治理的思路,体现了全周期管理的先进理念,通过大数据发现制度短板,再以制度完善巩固监督成效,形成良性循环。
通川区探索的“数据归集-模型构建-线索核查-制度完善”工作流程,为民生领域数字监督提供了可复制的框架。特别是在招投标、政府采购、工程建设等重点领域,通过数据共享破解监督难题的经验,与各地“建立纪检监察工作大数据库”的探索相呼应,共同推动数字监督由单点突破向系统集成迈进。当每一个基层创新都成为全省“一盘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各地成熟的监督模型通过省级平台实现共享,数字赋能才能真正转化为正风肃纪反腐的强大合力。
从清退违规公租房,到全省推进数字赋能行动;从群众扫码参与的“微监督”,到省级统筹的大数据监督体系,四川纪检监察机关正运用数字技术书写全面从严治党的新篇章,推动正风肃纪反腐在精准化、智能化的轨道上持续提质增效,为守护人民群众“安居梦”“幸福梦”筑起更加坚实的数字屏障,使全面从严治党的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四川省达州市通川区纪委监委 吴卓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