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全面振兴规划深入推进的背景下,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迎来新机遇。其肩负的传承历史文化、推动经济转型、改善民生福祉等重大任务愈发凸显。传统村落是农耕文明的主要物质载体和精神标识,蕴含着厚重的历史积淀、独特的民俗文化和生态智慧。然而,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持续加快,诸多传统村落面临人口外流、建筑破败、环境退化、文化传承断层等严峻挑战,它们独有的景观特色和地方属性逐渐失去活力。传统村落景观再生设计突破了单纯空间改造与建筑修复的局限性,成为融合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社区发展于一体的综合型系统工程。通过科学合理的景观再生规划,唤醒并激活传统村落蕴含的文化、生态与经济价值,既是延续乡村历史文脉、留住乡愁记忆的关键路径,又是践行乡村振兴战略中“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目标的重要支撑。
文化传承与活化策略
传统村落景观蕴含丰富的地域文化内涵,其再生设计要着重发掘并延续地方特色文化要素。一方面,要对村域内的物质文化遗产(如古建筑、街巷格局、公共空间等)开展全面调研并加以系统性保护。借助现代测绘技术构建完整的数字化档案体系,为后续修复和守护工作提供理论支撑。针对严重损毁的古建筑,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运用传统工艺和技术手段进行修缮,最大限度保留古建筑的历史风貌。另一方面,要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传统手工艺、民俗活动、民间传说等非物质文化资源,是传统村落文化的重要载体。可通过建立非遗工坊、策划民俗活动、开发文创产品等方式,将地域文化要素系统性融入景观规划设计体系当中。例如,在乡村公共空间设置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专区,定时举办传统手工艺技艺展演;结合民俗节庆优化景观节点规划,打造富有文化意蕴的主题区域。此外,还可运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村落文化进行数字化展示与传播,进一步增进大众对传统村落的文化认识和情感认同。
生态修复与可持续发展策略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传统村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规划设计阶段,需全面贯彻生态优先理念,实施系统化生态修复策略,逐步恢复区域生态平衡。针对受损水体,可通过河道疏浚、水质净化、构建生态护岸等办法,提升水生态系统结构稳定性与生物多样性水平。在植被恢复过程中,提倡优先选用乡土植物,构建多层次植被群落,营造出自然协调的乡村景观。同时,大力推行绿色低碳设计理念,积极采用环保建材与生态施工工艺,减少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例如,在建筑改造或新建工程中,推广使用夯土、竹材等传统环保材料;整合雨水收集利用、太阳能应用等绿色技术,实现资源高效循环利用。此外,还需建立长效生态守护机制,引导村民主动参与日常生态保护工作,共同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人居环境。
功能更新与产业融合策略
传统村落景观的现代化转型,需兼顾现代生活方式与产业发展逻辑,通过科学规划实现功能优化升级。在保障居民基本生活需求的前提下,可引入文化创意、生态旅游、康养民宿等新兴业态,推动传统村落从单一居住空间向多功能复合空间转型。对于村内闲置房屋与公共设施,可通过改造升级,将其转化为特色民宿、乡村图书馆、艺术创作中心等场所,既盘活闲置资产,又为村落长远发展注入新动能。同时,推动景观资源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以景观改良带动产业升级,以产业发展反哺景观保护。例如,依托传统村落独特的自然生态资源与文化底蕴,规划设计特色乡村旅游路线,打造区域文化旅游品牌;融合现代农业元素,培育农事体验与休闲观光相结合的新业态,吸引游客深度体验田园生活。通过构建产业协同发展长效机制,切实提高农户经济收益,吸引外出人口回流,为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增添持久动力。
社区参与和治理创新策略
传统村落景观的修复与重建,离不开村民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在规划设计环节,需充分尊重村民意愿、契合村民实际需求,搭建多方交流合作平台。通过召开村民大会、开展问卷调查、入户走访等方式,系统收集村民对景观规划方案的意见与建议,让村民真正成为改造工作的主体。同时,推动村民深度参与项目实施过程,通过开展专项培训,提升村民的实操能力与经营管理水平,助力村民在村落发展中获得更多收益。另一方面,需优化社区治理结构,构建政府、企业、居民三方互动的协同治理体系。其中,政府部门负责提供政策引导与财政扶持,企业承担技术支撑与资金供给职责,村民以土地使用权或房屋所有权的形式出资、入股,三方携手推进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工作。通过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各方共赢,确保景观再生工程顺利推进并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
传统村落景观再生设计是一项涵盖文化传承、生态保护、产业转型与社会治理等多个领域的综合系统工程。通过深度挖掘并更新文化内涵、强化生态系统修复与可持续发展、优化空间布局、推动产业融合、构建多元主体协作的社区参与机制与治理模式,能够有效激活传统村落的发展潜能,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和谐共生、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共进。这不仅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为乡村全面振兴规划的深入实施提供有力支撑。展望未来,随着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化与实践经验的持续积累,传统村落景观再生设计将不断探索创新路径、拓展发展模式,推动传统村落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欧东林,广西科技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柴瑞敏,四川国际标榜职业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