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的“表情包”,是最质朴的民心密码,也是最公正的政绩标尺。党员干部唯有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把群众的“表情包”作为工作的“风向标”,以民心为镜、以民情为秤,用实干担当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才能真正实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初心使命。
群众的“表情包”从来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政策落地效果最直接的反馈。政策合民心、举措顺民意,群众自然眉开眼笑、真心点赞。党员干部当以“察言观色”的敏锐,时刻聚焦群众的“愁容”,深入调研群众的“怨声”,从群众的表情变化中捕捉治理短板,不回避不遮掩、敢于动真碰硬,花大力气、大功夫将工作“发力点”和群众“不满点”精准对接,将群众的“表情包”转化为工作的“改进单”,把“问题清单”变成“成效清单”,才能让群众“愁容”变“笑颜”。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民意是最好的镜子。有的干部沉下身子听民声、迈开步子解民忧,虽无惊天动地之举,却能让群众露出“满意脸”“幸福脸”。党员干部当摒弃不必要的空谈,主动把办公室“搬”到田间地头、厂矿车间与背街小巷,以“脱鞋下田”的真诚态度与群众倾心交谈,以“真听真看”的实际行动倒逼工作作风转变。面对教育、医疗、住房、养老、就业等民生大事,更要拿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魄力,把更多精力投入到真抓实干、攻坚克难中,竭力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让政绩真正从“纸面”落到“地面”。
倘若对群众的“愁容”视而不见、对“呼声”充耳不闻,政策就会偏离正确方向。党员干部要深刻认识到群众的“笑脸”是对群众工作的最大肯定、最真期盼,要牢固树立群众“身边小事”就是干部“头等大事”的“第一意识”,摒弃“得过且过”“拈轻怕重”“推诿扯皮”等不作为、乱作为思想,把工作落到实处。对群众“皱眉”的痛点问题,要“靶向治疗”;对群众“点赞”的惠民举措,要“迭代升级”;对群众“困惑”的政策盲区,要“及时补课”。唯有真诚回应人民的内心期待,使群众对民生工作的温度可感可知,才能将“人民至上”的庄重承诺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让政绩在持续回应群众期待中不断提升成色,最终实现“群众脸色常带笑,政绩成色自然高”的良性循环。
(唐晓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