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地方要闻 > 学思践悟 > 正文

异乡扎根 一线成长

傍晚时分,暮色缓缓铺展,站在宿舍阳台看着夕阳照耀下的武义江,余晖洒落江面,眺望对岸楼宇林立的村庄和层峦起伏的绿色山脊,感叹村庄的建设发展。驻村近一年,回望这段扎根奋斗的岁月,我发现自己早已与这片土地血脉相连。

初入乡土:语言关前见真情,方言墙下架心桥。刚到村里时,方言成为横亘在我面前的第一道难关。村民会议上热烈的讨论声像一堵密不透风的墙,我只能从零星听懂的词汇和村民们表情手势中猜测讨论的内容。但每当看到我茫然的眼神,总会有村民放慢语速,用带着土味普通话为我解释,会后,他们也会用带着乡音的普通话为我复述会议内容,用生动的方式把陌生词汇刻进我的记忆中。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语言从来不是隔阂,掺着方言的普通话为我搭起一座桥梁,作为“听不懂话”的外来者,他们总能用最朴实的方式包容我、帮助我。或许,真正的沟通从来不只是语言的传递,而是真心的交融。

落地生根:一杯热茶融冰雪,几番家常变亲人。驻村之初,我总觉得自己像个局外人,徘徊在村庄之外。直到听说“一杯热茶能拉近人与人的距离”,从此,每当村民来咨询办事,我都会捧上氤氲着热气的茶杯,听着村民述说着愁盼,交谈中,总有村干部会在旁边笑着补一句,“这是咱们村新来的选调生小周,这两年都要在我们村里工作了。大家有事可以找他。”茶续三巡,看着茶叶在滚水里舒展,我的驻村工作也就这样渐渐打开。茶叶要经过滚水浸润才能散发芬芳,干群关系也要在日复一日真诚相处中才会慢慢升温。看似微不足道的端茶递水、闲话家常,恰恰是打开心门的钥匙。

历练成长:星光不负赶路人,灯火常照奋斗者。白天的村庄总是静悄悄的——村民们或下地劳作,或外出务工。面对纷繁复杂的基层工作,我们便渐渐养成了“夜访”的习惯。每当暮色四合,村庄渐渐安静下来,我与村干部们便踩着星光,挨家挨户敲门,在院子里、在门堂下、在饭桌旁和村民促膝长谈,听所思所想,聊所忧所盼。一次次“夜访”,不仅啃下一些棘手复杂的“硬骨头”,也解决了农田灌溉、叶家排水等小难题。在一次次暮色中、灯光下与村民的互动中,我逐渐明白,新时代的群众路线,就蕴含在与村民朝夕相处、为民办事的点滴之中。

向下扎根:异乡已成桑梓地,沃土新苗共成长。总有人问我“为什么选择来到武义,可曾后悔?以后会不会离开?”作为异乡人,每听到这些话,我脑中便会浮现一个个画面、一句句亲切交流:刚驻村的第一个周末,一个村民大叔的热情相邀,“小周,没回家啊,晚上来我家吃饭喝茶,把这当自己家”;中秋假期恰逢防汛防台,同事姐姐塞来的冰皮月饼,“小周,来,这是我亲手做的月饼,不甜不腻,你们年轻人肯定喜欢吃”;工作遇到瓶颈时,同事几句恰到好处的点拨:“材料要再接地气些,要多写写乡亲们的实在话”……这些细碎的温暖,像一盏盏指路明灯,照亮了我这个异乡人的驻村岁月。

夕阳下的武义江依旧波光粼粼,而对岸的村庄已在我心中深深扎根。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征程上,我们既是见证者,更是参与者,我愿做一颗扎根沃土的种子,在广袤乡村绽放青春芳华。往后若再有人问起,我会指向那片熟悉的田野,告诉他们,这里有比归途更温暖的方向,这里早已不是异乡,而是我心有所系、情有所归的第二故乡。

(浙江省武义县桐琴镇  周琳鹏)

[责任编辑:钟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