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地方要闻 > 基层治理 > 正文

凝聚基层合力 激活发展动能

基层既是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也是创新实践的“第一现场”,肩负着将战略要求转化为具体成效的重任。只有在基层打牢基础,让教育、科技、人才形成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合力,才能为高质量发展积蓄充足动能,在新时代的竞争格局中赢得主动。

夯实教育根基,筑牢发展之基。基层发展的活力,源于人才的持续供给,而教育是培养人才的根本途径。要立足区域实际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缩小城乡和区域之间的差距,使优质教育资源能够覆盖到更多偏远和薄弱地区,让更多孩子在家门口就能接受高质量教育。要把基础学科与地方所需的应用学科结合起来,使教育内容既符合人才成长规律,又契合产业发展需求,确保学生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也能具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能力。教育不仅要关注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价值观的塑造和责任感的培育,引导青年把个人理想与家乡建设、国家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一个地区教育基础扎实,就能不断为科技创新提供智力储备,也能为各类产业输送源源不断的人才,形成发展的长久支撑力。

推动科技引领,拓展发展空间。科技是推动生产方式变革、提升治理水平的重要力量,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驱动。基层要根据本地产业结构和资源条件,精准识别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结合点,聚焦能够形成优势和特色的领域加快突破。要健全产学研对接机制,打通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的通道,让创新成果更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要不断提升基层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把科技融入产业转型、公共服务和基层治理全过程,使发展更加精准高效。科技应用的深度,直接决定了新质生产力形成的速度和质量。基层唯有主动引入先进技术、不断提升自主研发和技术运用能力,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拓展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迈向更高层次。

强化人才驱动,汇聚发展力量。人才是推动基层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资源,是激活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变量。要完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的全链条机制,形成本土人才与外来人才相互支撑、共同发展的格局。要注重培育各类人才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把他们安排到推动发展、服务群众的重点领域和关键岗位上,让能干事、会干事的人有舞台、出成绩。要建立以实绩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摒弃唯学历、唯论文、唯资历的倾向,真正让有能力、有担当的人脱颖而出。要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在政策支持、平台建设、生活保障等方面提供有力支撑,让人才能够安心干事、稳定扎根。人才的活力一旦被充分激发,就会转化为推动产业升级、促进基层发展的不竭动力,形成持续增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杭州市临安区锦城街道党工委 董国梁)

[责任编辑:钟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