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中国周边作为大国战略博弈的关键地区,国家众多、国情差异较为显著,且存在多个长期难以解决的热点问题,维持地区和平稳定面临现实挑战。尽管如此,该地区未爆发大规模和持续性的武装冲突,危机管控总体较为成功。这一局面的形成,与中国作为本地区最重要力量长期保持战略克制并积极推动周边合作密切相关。中国的战略克制有效减轻大国竞争对周边局势的冲击,降低周边国家面临的国际压力,缓解中小国家的战略焦虑并增加其战略回旋空间。同时,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合作夯实地区和平稳定的利益基础,使经济问题安全化的现象未在周边地区大面积蔓延。中国积极践行亲诚惠容周边外交理念,与超过半数的周边国家共建双边命运共同体,并积极推动多个区域性命运共同体建设。中国携手周边国家共建命运共同体的实践,对推动地区和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繁荣发挥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周边合作 周边命运共同体 国际安全 和平稳定
【中图分类号】D82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5.16.006
【作者简介】周方银,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导。研究方向为国际战略、中国外交、亚太国际关系,主要著作有《东亚秩序:观念、制度与战略》、《大国的亚太战略》、《朝贡体制的均衡分析》(论文)等。
当前,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国际局势动荡对中国周边形势演变产生复杂深刻影响,同时,周边地区形势变化呈现一系列新特点,并与世界形势变化产生复杂联动。
周边环境的复杂性与周边安全取得的成就
中国周边是一片广阔和复杂的区域,包括中国在内共有30个国家。2024年,中国周边地区人口数量超过45亿,占全球人口总数的56.2%,在全球16个人口过亿的国家中,有9个位于中国周边地区,分别是印度、中国、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俄罗斯、日本、菲律宾和越南。周边地区国家国情差异较大,这里不仅有日本、新加坡、韩国这样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也有一些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国家;有中国、俄罗斯、印度、日本这样的大国,也有文莱、马尔代夫、不丹等多个人口不足百万的国家。总体而言,中国周边地域广阔、人口众多、文化多样,地区安全形势十分复杂。
中国周边环境的突出特点是,这一地区存在多个长期难以解决的热点问题,包括朝鲜半岛问题、南海问题、印巴问题,等等。这些热点问题大都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由于问题本身的复杂性,在未来较长时期内这些问题仍难以获得根本性解决。不仅如此,周边安全合作还受到外部力量的较大干扰,其中美国的因素最为突出。美国在这一地区拥有包括日本、韩国、菲律宾、泰国在内的多个盟国,在大国竞争背景下,美国不断扩展其盟友和伙伴关系网络,构建了包括印太四国、美日澳、美日韩、美日菲、奥库斯等在内的多个“小多边机制”。此外,为扩大其在安全领域的影响力,美国还不时利用地区热点问题挑动周边国家之间的对立和紧张关系,以此增大相关国家在安全领域对美国的需求,挤压竞争对手的战略空间。
周边是中国实现发展繁荣的重要基础、维护国家安全的重点、运筹外交全局的首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基于周边对中国的高度重要性,在大国竞争的背景下,这一地区也成为美国遏制、围堵中国的重要着力点。2010年以来,美国不断加大对这一地区事务的介入力度,其对外战略资源不断向这一地区集中,这也使中国周边成为大国战略博弈的关键场域。在大国竞争、地区秩序转型的背景下,中国周边地区原有的热点问题相互交织,加之域外国家的介入与挑拨,周边安全形势愈加复杂。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周边热点问题并未引发大规模武装冲突,没有出现像乌克兰危机、中东危机这样热点问题大规模升级,并延宕多年且影响不断外溢的情况。总体而言,本地区国家仍可在国家主权与安全具有高度保障的前提下专注发展经济,这充分彰显了周边国家在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方面取得的显著成就。
中国在推动周边地区和平稳定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在国际形势动荡加剧的背景下,相较于其他地区,中国周边地区虽同时存在一系列复杂难解且高度敏感的热点问题,但对热点问题的管控相对比较成功,并未引发大规模武装冲突和高强度对抗,地区总体安全形势保持和平稳定。这一来之不易的和平局面的出现,难以用美国的政策行为加以解释。2010年以来,美国相继推出亚太再平衡战略和印太战略,将中国定位为美国最大的战略竞争对手,并确定了竞赢中国的战略目标。2018年以来,美国针对中国挑起一系列贸易摩擦,在高科技领域对中国进行高强度封锁和围堵,在产业链领域推动所谓“去风险化”和“去中国化”,在军事安全领域持续对中国施压,在中国周边建立一系列小多边机制,试图制造集团对立与阵营对抗,挑动盟国和安全伙伴在热点问题上给中国制造麻烦。美国政府采取的一系列行为推高了大国竞争的烈度,使大国竞争压力持续向周边地区传导,加剧了地区形势的不稳定性。
这一相对和平局面的形成,也难以通过周边国家的行为获得充分有效的解释。无疑,大多数周边国家是爱好和平的,但要在大国竞争的背景下维持地区总体和平、稳定,超出了大多数周边国家的能力范围。此外,周边不少国家是美国的盟友和安全伙伴,他们在安全问题上的立场与美国有一定的一致性,部分国家甚至配合美国在热点问题上对中国进行挑衅或施压,或是试图利用美国来获取机会主义利益。周边热点问题的背后,不仅有美国的存在,也有部分美国盟友和安全伙伴的身影。从周边热点问题的现实发展状况来看,与中国直接关联的南海问题、中印边界问题等热点问题,虽十分复杂难解,但都实现了相对有效的管控。相较而言,印巴问题和泰柬边境问题却引发了一定程度的武装冲突。
在大国战略竞争加剧、世界动荡变革的背景下,中国作为本地区实力最强大国家保持战略克制并积极推动周边合作,对周边地区在同时面临多方面挑战的情况下维持总体和平局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的战略克制有效避免中美对抗的螺旋式上升,降低大国竞争对周边环境的冲击与影响。近年来,美国不断拓展大国竞争领域,推高竞争强度,在安全、经济、高技术、外交、意识形态等领域强化对华竞争,不断在本地区扩大和强化由其主导的对中国具有针对性的盟伴体系,美国的做法显著加剧地区紧张局势。但中国并未采取与美国针锋相对的行动,无意以集团对抗的方式进行大国竞争,且认为“势力范围”之类的想法已经过时。中国坚持“对话而不对抗、包容而不排他”的立场,采取“结伴而不结盟”的政策,积极与周边国家开展多方面合作。在中国的积极努力下,尽管美国持续多年试图挑起地区对抗和冲突,中国周边地区迄今仍总体保持和平稳定,并未形成集团对立、阵营对抗的局面,中美关系虽然历经跌宕起伏,但总体稳定。
中国保持战略克制,增大周边国家在中美之间的回旋空间,使其能够在大国竞争背景下保持策略选择的灵活性。对大多数周边国家而言,同时与中美两个大国保持良好关系而不是在大国之间作出“非此即彼”的选择,总体上是更符合其利益的做法。2010年以来,周边国家普遍采取在大国之间维持平衡,对中美进行战略对冲,“安全上靠美国、经济上靠中国”,与大国在安全问题上保持距离等不同做法,由此可见,大多数周边国家倾向于更好地发展自己,而不是深度卷入大国竞争。美国在贸易、投资、产业链、南海问题等多个议题上施压周边国家选边站队,显著压缩了周边国家的政策空间。相较而言,中国高度尊重周边国家的利益与合理关切,在与周边国家发展关系的过程中保持充分的战略耐心,鼓励周边国家作出符合其利益的自主政策选择。值得注意的是,即使美国不断加强在贸易、产业链领域对中国的围堵,中国依然是大多数周边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2024年,美国在周边地区的主要盟国——日本、韩国、菲律宾、泰国、巴基斯坦的最大贸易伙伴均为中国。这意味着,即使是在安全问题上与美国高度绑定,甚至与中国存在领土领海主权权益争议的国家,依然可以与中国保持紧密的经济合作关系。中国的做法可有效缓解大国竞争压力在周边的传导,使周边国家可以在与大国交往中作出更具多样性和灵活性的选择。
中国的做法缓解中小国家的战略焦虑,避免其在热点问题上出现过激反应,使经济问题安全化现象未在周边大面积蔓延。就周边地区与中国相关的热点问题而言,中国相对于每一个牵涉其中的周边国家都拥有明显的实力优势,但中国没有利用自身实力优势对周边国家使用或威胁使用武力,而是以极大的耐心与周边国家进行沟通与协商。即使部分周边国家做出无理挑衅的举动,中国的反制行为也高度克制,由此避免周边热点问题的激化以及地区紧张局势的显著升级,也提升了周边国家的安全感。澳大利亚是中国周边地区的外围国家,其作为美国在亚太地区的重要盟国,卷入中美战略竞争的程度较深,澳大利亚的心态能够说明一定的问题。近年来,大国竞争日趋激烈,经济合作泛安全化问题突出,而澳大利亚罗伊研究所2025年的民调显示,从2024年到2025年,认为中国是安全威胁的澳大利亚人数占比从53%下降到47%,减少6个百分点,而认为中国是经济机会的澳大利亚人数占比则上升6个百分点,超过认为中国是安全威胁的人数,73%的澳大利亚人认为应该保持或者加强中澳之间的贸易。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民调的数据是在2025年3月3~16日,也就是在美国总统特朗普于4月在国际上发动广泛的关税战之前采集的。此时,大多数澳大利亚人应该没有预料到,即使澳大利亚高度配合美国的国际战略,且在美国对澳大利亚保持贸易顺差的情况下,澳大利亚依然要被美国加征10%的基础关税。
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合作持续发展,使相关各方能够通过持续合作获取稳定的共同利益,强化了地区和平稳定的利益基础。2018年以来,受美国发动贸易战、产业链脱钩与“去风险化”、全球疫情、乌克兰危机、美联储激进加息、国际汇率与大宗商品价格大幅波动等多方面因素的冲击,全球贸易格局出现重要调整,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贸易保持稳定增长的总体态势。2024年,在29个周边国家中,中国是其中22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在剩下7个国家中,中国是斯里兰卡、塔吉克斯坦、东帝汶、尼泊尔、不丹的第二大贸易伙伴,是阿富汗、文莱的第三大贸易伙伴。不仅如此,2025年1~5月中国首次超越俄罗斯,成为塔吉克斯坦的最大贸易伙伴。这既显示出中国与周边国家贸易的强劲发展势头,也说明即使国际环境变乱交织,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关系依然能保持高度的稳定性。一个重要表现是,中国与周边国家在推动自贸区谈判和达成经济合作协议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2019年4月,中巴结束自贸协定第二阶段谈判并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政府关于修订〈自由贸易协定〉的议定书》(以下简称《议定书》),《议定书》生效后,中巴相互实施零关税产品的税目数比例将从此前的35%逐步增加至75%。201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与欧亚经济联盟经贸合作协定》正式生效,旨在进一步减少非关税贸易壁垒,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为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作为中国首个对外建立的自贸区,中国—东盟自贸区在原有基础上持续升级。2022年双方正式启动3.0版谈判,并在2025年5月全面完成谈判。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包含数字经济、绿色经济、供应链互联互通、标准技术法规与合格评定程序、海关程序与贸易便利化、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竞争和消费者保护、中小微企业、经济技术合作等9个新增章节,有利于双方在新形势下推进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将有力促进双方产供链深度融合。
以周边命运共同体建设进一步强化周边合作、促进地区和平稳定
总体而言,过去十余年来的国际形势变化对于推进国际合作并非十分有利。世界局势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导致各国对未来预期不明,难以从长期视野出发对加强国际合作进行持续的前期投入。大国竞争与国家间战略关系的持续调整,加剧国与国之间利益关系的不稳定性,使得国际合作成本收益结构不断变化。动荡不安的外部环境使很多国家领导人的时间视野变短,更倾向于从当前视角考量自身利益,而不愿为维护长期共同利益对自身行为施加必要克制。此外,美国不断在各领域推动大国战略竞争,经济问题泛安全化现象凸显,相互依赖武器化现象在国际上蔓延,破坏了国与国之间的相互信任,致使不利于合作的观念在国际社会更为盛行。
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作为周边地区实力最强大的国家,中国通过自身外交实践在推动周边环境改善、为地区合作提供动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促进周边地区和平、发展,深化地区国家互信和合作作出巨大努力,并产生广泛积极影响,其中,推动周边命运共同体建设是关键路径。中国没有因为大国战略竞争、地缘政治变化、国际形势动荡而改变自身的行为方式与努力方向,而是始终坚定不移地推动周边命运共同体建设,在变乱交织的国际环境中表现出外交理念、政策与行为方式的高度连续性与稳定性。
截至2025年6月,在29个周边国家中,中国与巴基斯坦、老挝、柬埔寨、缅甸、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印度尼西亚、泰国、蒙古国、土库曼斯坦、马来西亚、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越南、马尔代夫、斯里兰卡、文莱等17个国家宣布携手共建双边命运共同体,上述国家数量已超过周边国家总量的一半,其中13个双边命运共同体是在2022年以后宣布构建的。此外,中国还携手相关国家推动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等区域性命运共同体的建设。
在大国战略竞争加剧、国际体系动荡变革、美国在周边大力推动印太战略和一系列“小多边机制”的背景下,周边命运共同体建设能够持续推进并取得多方面重要成果,充分说明其可以克服国际体系与地区形势中的不利因素,彰显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强大生命力,以及其作为推动周边合作的载体与路径所具有的重要价值。在与中国共建双边命运共同体的国家中,泰国、巴基斯坦是美国的盟国,这表明与美国的联盟关系本身并不构成与中国建设双边命运共同体的障碍。土库曼斯坦是联合国承认的永久中立国,中国土库曼斯坦命运共同体是中国与永久中立国建立的第一个双边命运共同体,体现了双边命运共同体着眼互利合作、不针对任何第三方的特点。中越两国在南海问题上存在分歧,而在关于命运共同体建设的联合声明中,双方强调要“更好管控和积极解决海上分歧,维护南海和地区和平稳定”。这使中国越南命运共同体在双边命运共同体建设方面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其充分说明,双边命运共同体建设不仅可以克服国家间的安全矛盾持续推进,还可在管控安全分歧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命运共同体本身是中国与周边国家高水平合作关系的体现,周边地区存在的一系列双边、多边命运共同体,也是推动中国与周边国家合作进一步走向深入的重要载体,并有助于维护和促进周边地区的和平稳定。
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政治、经济、外交、安全等多方面的含义,安全领域的合作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内涵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目标是要最终建立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在这五个世界的排序中,首先是要建立持久和平与普遍安全的世界。当今世界,各国人民命运与共、唇齿相依,没有一个国家能实现脱离世界安全的自身安全,亦无法实现建立在其他国家不安全基础上的安全,这意味着世界各国的安全是紧密相连的。从实践上看,共同维护地区和平稳定是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的基本前提,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周边地区的生根落地也有助于更好地实现地区和平稳定。从性质上看,命运共同体意味着成员之间不是对抗关系,而是合作关系;不是一般的利益合作关系,而是具有守望相助、相互扶持含义的合作关系。在共同体内部,成员间的冲突和矛盾将通过和谈与协商解决,而不是诉诸武力或武力威胁。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推进有助于巩固成员国之间的战略互信,增进战略沟通与协作。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在周边地区的深化、展开意味着,以明确的政策宣示参与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国家,彼此之间一般不会发生武装冲突,其矛盾分歧会通过和平协商的方式加以管控与解决。
周边命运共同体首先是利益共同体,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相关经验表明,周边命运共同体建设在强化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利益合作方面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中国—老挝命运共同体是这方面的一个突出例证。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会见老挝国家主席朱马里时强调:“中老关系不是一般意义的双边关系,而是具有广泛共同利益的命运共同体。”这表明共同利益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中具有突出重要性,不仅如此,中老双方通过构建命运共同体的实践进一步强化共同利益。2019年4月,两党两国最高领导人签署《中国共产党和老挝人民革命党关于构建中老命运共同体行动计划》,确定了不同领域的务实合作项目,主要包括:有序推进中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与老挝“变陆锁国为陆联国”战略的对接;适时将老挝纳入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建设;稳步实施中老铁路项目;推进实施并运营好万象至万荣高速公路项目;推进老挝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及大数据中心建设;培养老挝卫星测控和卫星应用人才;壮大跨境合作和经贸合作区建设;引导和鼓励各自企业到对方国家投资兴业;帮助老挝早日形成一定制造加工业基础;双方尽早就签署老挝97%税目输华产品零关税换文达成一致。这一系列合作的深入推进对促进老挝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使中老利益纽带变得更加紧密。在五年行动计划的推动下,老挝经济快速发展,其经济总量由2013年的119.8亿美元上升到2018年的181.4亿美元,五年增长了51.4%。随着中老铁路的开通以及双方互联互通的不断发展,中老贸易额更是迅猛增长,由2013年的27.3亿美元上升到2023年的71.7亿美元,十年上升了160%,与同期全球贸易波动起伏的态势形成鲜明对照。中国与周边国家建立的一系列双边、多边命运共同体有效促进各相关方在贸易、投资、产业链、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合作,提升互联互通水平,强化经济相互依存,使相互之间的利益关系结构更加稳定。人类命运共同体框架下的经济合作是在新理念指导下的经济合作,有助于避免或减轻经济合作的政治化与泛安全化,以及相互依赖的武器化,使经济合作更好地回归互利共赢的本质。
共同体是一个有机生长在一起的整体,建立在持久共同生活的基础上,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与思想有关的共同记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在于共同体意识,即“我们感”。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所追求的共同体意识,有赖于社会公共领域的公众认同和共情。共情是通过换位思考理解他人思想和感受的过程,使人对他人和群体产生相似的心理状态,并激发强烈的情绪反应。共情能够使人站在他人的立场去思想、体验、表达,进而实现感情共振,在对相似情绪的体悟中达成理解,在不同个体之间建立紧密的情绪性联系。在周边命运共同体建设过程中,民间往来与文化交流始终是一个重要的领域。国际人文交流可通过跨文化认知、心理、情感的互动与沟通,促进不同国家、地区和文明之间的相互理解、尊重、信任,增进彼此间的友好关系,夯实社会民意基础,促进更加开放包容的国际合作。随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传播和在周边生根落地,周边命运共同体建设将超越利益合作,产生精神层面的效果。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为促进旅游观光、探亲访友和商务活动等,2023年12月以来,中国对周边的文莱、韩国、日本实行单方面免签政策,中国与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实行互免签证政策。中国是泰国、新加坡、日本、韩国、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周边国家旅游市场的重要客源国。2024年,有约2000万中国游客前往东南亚国家,其中泰国670万人次,越南373万人次,马来西亚329万人次。中国已连续三年稳居越南、泰国、马来西亚等国第一大客源市场,贡献旅游收入占比超过25%。
在建设周边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中国希望与周边国家在本地区共同建设和平、安宁、繁荣、美丽、友好“五大家园”。2023年9月,第26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发布《中方推进“五大家园”建设进展报告》,列出了中国和东盟共建“五大家园”的47项相关成果。“五大家园”建设将进一步起到维护地区和平稳定,强化本地区国家利益纽带,促进本地区共同发展和民心相通的作用,使本地区国家间的合作范围不断拓展、合作程度不断深化。
中国周边和平稳定对世界和平稳定的积极作用
当前国际形势的突出特点是大国战略竞争加剧,传统安全威胁持续发酵,对国际形势产生更大牵引。乌克兰危机自2022年2月爆发以来延宕至今,美国、欧洲等深度卷入,迄今尚未表现出在短时间内结束冲突的迹象。自2023年10月以来,中东局势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以色列、巴勒斯坦、伊朗、黎巴嫩、也门、美国等国卷入其中,其影响仍在持续外溢。除这两个处于高强度冲突状态的热点问题外,在全球范围内,非传统安全挑战也在同步加剧,气候变化、网络攻击、生物安全、能源安全、粮食安全、海上通道安全等问题凸显。世界各国之间的利益分歧以及在一些领域的纷争态势削弱了各国应对共同威胁的能力。不仅如此,经济问题与安全问题的联动变得更加复杂,经济合作促进安全合作的效能降低,很多经济议题反而被安全化,全球产业链也面临“去风险化”威胁。面对变乱交织的国际形势,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在解决安全问题方面的能力存在明显不足,特别是对卷入冲突国家的行为缺乏约束力。
在不断调整变化的国际背景下,世界不同地区的动荡与变革产生了更强的外溢效应,不同地区的形势演化表现出较强的联动特征,一些久拖不决的地区冲突可能对其他地区的形势变化产生比过去更大的影响。在这种结构性变化的态势下,每个国家都会在不同领域受到不同程度的波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独善其身。世界局势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也使社会各界普遍感到不同程度的不安,世界经济论坛2025年发布的全球风险感知调查显示,在对全球900多位学术界、商界、政府、国际组织和民间社会专家的调研中,关于未来两年世界风险,52%的受访者预计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不稳定,全球发生重大灾难的风险适中;31%的受访者则预计会出现动荡不安,全球发生灾难的风险升高;5%的受访者预计全球灾难性风险迫在眉睫;只有1%的受访者认为世界会保持平静。受访者对于未来10年全球前景的预测则更为悲观,45%的受访者预计会出现动荡不安,全球发生灾难的风险升高;17%的受访者预计全球灾难性风险迫在眉睫,没有人认为世界会保持平静。益普索民意调查机构2025年6月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30个国家中,63%的人认为他们的国家正走在错误的道路上,另有63%的人认为今年的经济形势不如去年。
在动荡与变革交织的国际环境下,各国的选择会对世界形势的后续走向产生关键影响。鉴于此,世界各国不能随波逐流、无所作为,更不能推波助澜、从中渔利,否则将导致国际局势动荡加剧,各国面临的外部环境进一步恶化,致使世界陷入难以走出的恶性循环,这样的局面无疑并不符合任何国家的长远利益。各国应携手积极采取行动,扭转或者抑制世界局势的动荡,增进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为人类寻求一个更加光明的未来。
长期以来,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秉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理念,不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幻,始终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的努力为不确定性的世界注入更多确定性,也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凝聚合作的力量。益普索民意调查机构2025年6月发布的民意调查中,虽然在被调查的30个国家中,63%的人认为他们的国家正走在错误的道路上,但不同国家的人民对这个问题的感受存在较大差异。在周边国家中,81%的新加坡人、70%的印度尼西亚人、67%的马来西亚人认为他们的国家走在正确的道路上,这一数据排在30个被调查国家的前三位。这一事实说明,大多数周边国家坚持不在大国之间“选边站队”,积极开展与他国的合作,专注于自身发展的做法,得到本国人民的高度认可和支持。中国以及相关国家在维护区域和平稳定、推动共同发展方面的努力,即使无法在短时间内改变整个国际局势的发展方向与进程,但能够推动部分地区的深入合作,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维护和平、稳定与合作的局面,对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时间推移,这一稳定合作的区域持续扩大,区域内合作程度不断加深,其积极意义将得到进一步彰显,这也是中国积极倡导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的现实意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及中国周边虽然只有30个国家,但在世界上的重要性不可低估。2024年,这一地区人口数量已达全球人口总数的56.2%,区域内国家国土面积总量达四千二百多万平方公里,占世界各国陆地总面积的30.2%,2023年经济总量达35.1万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32.8%。中国及周边地区在人口、国土面积和经济规模等方面占世界总量的比重均达30%以上。如果能够在这样一个广阔的区域实现和平、稳定与繁荣,对于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周边处于十分关键的位置。在观念层面,周边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首倡之地。在实践层面,周边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先行区和试验田,中国推动构建的第一个双边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巴基斯坦命运共同体。早在2014年4月,中国与巴基斯坦就表示两国将致力于打造“中巴命运共同体”。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过程来看,总体而言,中国携手相关国家在周边构建的一系列双边命运共同体、区域命运共同体,其合作水平更高、内涵更为充实、方案更为详细具体、成果也更为丰硕。同时,周边命运共同体的类型较为丰富,具有不同特色,可为探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形式、运行模式、合作领域与推进路径积累宝贵经验,提供丰富的案例与样本,并为在其他地区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重要借鉴。
从周边与世界互动的角度来看,周边并不是国际局势变化的被动承受者。一方面,全球范围大国竞争的加剧、武装冲突的爆发、地缘政治竞争的抬头等现象,无疑会对周边形势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另一方面,周边地区的形势变化也会对世界范围的局势演变产生重要牵引作用。首先,周边是中美战略博弈较为激烈的地区,如果这一地区的大国博弈能得到一定程度的管控,则意味着中美在其他地区的战略博弈可以得到更为有效的管理,其对全球局势的冲击也将更为可控。其次,周边地区存在多个热点问题,在大国战略竞争、美国推动地区阵营对立的背景下,如果这一地区的热点问题依然能够得到较为有效的动态管控,意味着中国周边地区不仅不会对其他地区的安全形势产生较大冲击,还可对其他地区的危机管控与争议解决提供重要的经验与借鉴。再次,在全球范围内贸易保护主义上升、排外情绪滋长的情况下,周边地区经贸合作与地区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有助于提升国际社会对强化地区合作的信心,防止逆全球化思潮成为国际思潮中的主流,并减弱其对增进国际社会团结互信的负面影响。
世界格局加速演进、国际体系经历深刻调整的动荡变革期,通过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共同努力,周边可以成为抵御国际形势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的重要阵地,随着时间推移,其积极影响能够不断向其他地区辐射与外溢。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人才项目“国际秩序转型背景下的中国周边外交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2VRC003)
注释
[1]除中国外,周边国家包括东南亚地区的11个国家: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文莱、印度尼西亚和东帝汶;东北亚地区的4个国家:日本、韩国、朝鲜和蒙古国;中亚地区的5个国家: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南亚地区的7个国家: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不丹、孟加拉国、斯里兰卡和马尔代夫;此外还有俄罗斯和阿富汗,共计29个国家。
[2]各国人口数据来自世界银行开放数据库,https://data.worldbank.org。
[3]The White House, ,12 October 2022, https://bidenwhitehouse.archives.gov/wp-content/uploads/2022/10/Biden-Harris-Administrations-National-Security-Strategy-10.2022.pdf.
[4]参见联合国国际贸易中心(International Trade Centre)数据库的数据,https://www.trademap.org。
[5][6]R. Neelam, "," Lowy Institute, June 2025, https://poll.lowyinstitute.org/report/2025/.
[7]根据联合国国际贸易中心数据库的数据整理,https://www.trademap.org。
[8]V. Ismailov, "China Overtakes Russia as Tajikistan's Top Trading Partner for the First Time," , 22 July 2025, https://timesca.com/china-overtakes-russia-as-tajikistans-top-trading-partner-for-the-first-time/.
[9]《商务部国际司负责人介绍中巴自贸协定第二阶段议定书相关情况》,2019年4月28日,https://m.mofcom.gov.cn/article/ae/sjjd/201904/20190402858362.shtml。
[10]《六国总理共同宣布经贸合作协定生效——“一带一路”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合作迈出坚实一步》,2019年10月29日,https://m.mofcom.gov.cn/article/i/jyjl/e/201910/20191002908338.shtml。
[11]《中国与东盟十国全面完成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谈判》,2025年5月21日,https://mm.mofcom.gov.cn/jmxw/art/2025/art_81c33e8bc7524baabcec4e82425bcd81.html。
[12]根据外交部网站信息整理。本文对于双边命运共同体的确认采用较为严格的标准,一方面要求中方对双边命运共同体有明确的表述,同时要求对象国对双边命运共同体做出积极、明确和公开正式的回应。
[13]《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关于进一步深化和提升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构建具有战略意义的中越命运共同体的联合声明》,2023年12月13日,https://www.mfa.gov.cn/web/gjhdq_676201/gj_676203/yz_676205/1206_677292/1207_677304/202312/t20231213_11201756.shtml。
[14]习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人民日报》,2017年1月20日,第2版。
[15]《习近平同朱马里总书记会谈》,《人民日报》,2013年9月27日,第1版。
[16]《中国共产党和老挝人民革命党关于构建中老命运共同体行动计划(全文)》,2019年5月1日,https://www.gov.cn/xinwen/2019-05/01/content_5388031.htm。
[17]参见世界银行开放数据库,https://data.worldbank.org。
[18]参见联合国国际贸易中心数据库,https://www.trademap.org。
[19]斐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林荣远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页。
[20]吴飞:《共情传播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路径探索》,《新闻与传播研究》,2019年第5期。
[21]欧阳雪梅:《国际人文交流的新动向》,《人民论坛》,2025年第3期。
[22]H. Phong, "Which Southeast Asian country receives highest number of Chinese tourists in 2024?" 9 February 2025, https://e.vnexpress.net/news/travel/visa/which-southeast-asian-country-receives-highest-number-of-chinese-tourists-in-2024-4846506.html。
[23]朱旌:《东南亚旅游业迎来全面升级关键期》,《经济日报》,2025年3月24日,第4版。
[24]《中央周边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2025年4月9日,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504/content_7017717.htm。
[25]《中方推进“五大家园”建设进展报告》,2023年9月6日,https://www.mfa.gov.cn/wjb_673085/zzjg_673183/yzs_673193/dqzz_673197/dnygjlm_673199/zywj_673211/202309/t20230906_11139347.shtml。
[26]World Economic Forum, ","15 January 2025, https://www.weforum.org/publications/global-risks-report-2025/.
[27][28]Ipsos, "" June 2025, https://www.ipsos.com/sites/default/files/ct/news/documents/2025-07/what-worries-the-world-june-2025.pdf.
[29]以上数据根据世界银行数据库计算所得,参见https://data.worldbank.org/。
[30]《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关于深化中巴战略与经济合作的联合声明》,2014年2月19日,https://www.mfa.gov.cn/web/ziliao_674904/1179_674909/201402/t20140219_7947470.shtml。
China's Practical Approach in Safeguarding Peace and Stability in Neighboring Regions and Its Global Significance
Zhou Fangyin
Abstract: Currently, the world has entered a new period of turbulence and transformation. China's periphery, as a key region for major power strategic competition, features numerous countries 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national conditions and multiple long-standing hotspots that are difficult to resolve, facing real challenges in maintaining regional peace and stability. Nevertheless, this region has not experienced large-scale and sustained armed conflicts, and crisis management has been relatively successful. The formation of this situation is closely related to China, as the strongest country in the region, maintaining strategic restraint and actively promoting close cooperative relations with its neighboring countries. China's strategic restraint effectively mitigates the impact of major power competition on the peripheral situation, reduces the international pressure faced by neighboring countries, alleviates the strategic anxieties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countries, and increases their strategic space.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its neighboring countries consolidates the interest foundation for regional peace and stability, preventing the widespread securitization of economic issues in this region. China actively practices the peripheral diplomacy concept of amity, sincerity, mutual benefit, and inclusiveness, building bilateral communities with a shared future with more than half of its neighboring countries, and actively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multiple regional communities with a shared future. The practice of China joining hands with neighboring countries to build communities with a shared future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positive role in promoting regional and global peace, stability,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
Keywords: peripheral cooperation,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with neighboring countries, international security, peace and stabilit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