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周边是实现发展繁荣的重要基础、维护国家安全的重点、运筹外交全局的首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探究周边工作理论和实践创新的内在机理具有现实意义。从周边外交座谈会到中央周边工作会议,我国周边工作的目标、工作理念、价值观以及实践在继承中持续创新。未来,推动周边工作的理论和实践创新需要三管齐下:一是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完善涉外法律法规体系;二是创新融通我国与周边话语理论体系;三是加强能力和队伍建设,打造开展周边工作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关键词】两个大局 周边工作 理论创新 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D82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5.16.005
【作者简介】许利平,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二级研究员,亚太社会文化研究室兼东南亚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世界政治经济学院博导。研究方向为东南亚区域国别、“一带一路”、中国与周边关系、非传统安全,主要著作有《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走向民心相通研究》《中国与周边命运共同体:构建与路径》《当代周边国家的中国观》《当代东南亚伊斯兰:发展与挑战》《从贫民窟到总统府:印尼传奇总统佐科》等。
中国与周边国家山水相连,人文相通,利益相融,命运与共。面临日益复杂的国际形势,周边工作在对外工作全局的地位不断上升。2025年4月8日至9日,中央周边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系统总结新时代以来我国周边工作的成就和经验,科学分析形势,明确今后一个时期周边工作的目标任务和思路举措,强调要聚焦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努力开创周边工作新局面。会议明确提出推进周边工作理论和实践创新。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好、运用好在周边工作中形成的经验,从学理上深刻分析推动周边工作理论和实践创新的内在机理与路径选择,积极推动周边工作理论和实践创新迈上新台阶。
从两个大局思考推动周边工作理论和实践创新的内在机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要胸怀两个大局,一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一个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我们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胸怀两个大局,深刻体现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观、大局观、角色观,是立足国内、放眼世界、促进两个大局相互促进、良性互动的科学判断,也深刻体现推动周边工作理论和实践创新的内在机理。
中华民族创造了5000余年不间断的文明,这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奇迹。在古代,中华民族曾创造出无比辉煌的古代文明,走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前列。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遭受西方列强入侵和压迫,国家的主权和安全遭到彻底侵蚀,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面临历史性的至暗时刻。无数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发出振兴中华的呐喊,并付诸各种行动,但都以失败告终。
中国共产党诞生后,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向世界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按照党中央部署,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分两步走,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现在距离第一步走目标只剩下10年,越是接近目标,任务越艰巨,挑战越严峻。
中央周边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周边是实现发展繁荣的重要基础、维护国家安全的重点、运筹外交全局的首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这充分表明,周边工作与发展和安全紧密相连。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必须统筹发展与安全,推动我国与周边以发展促安全、以安全保发展,倒逼周边工作进行理论和实践创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开辟新局。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推动社会生产力水平指数级增长和生产形态颠覆式变革。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5G、人形机器人、量子计算、纳米技术、生物技术、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发展,全球经济正经历前所未有的新变化,这种新变化正在重塑世界格局。
以中国、印度、巴西、东盟等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的群体性崛起,正在成为重塑世界格局的重要因素。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1990年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GDP占全球的比重为18.7%,到2023年这一比重已上升到41.5%。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在国际经贸和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参与度、话语权和影响力不断增强。而这些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主要集中在亚洲,21世纪亚洲再次成为世界经济的重心。2023年,亚洲拥有全球近60%的人口,45%左右的制造业产值,30%左右的国际贸易量,经济增量占世界经济增量的70%以上,其中中国和印度加起来的经济增量,占世界经济增量的60%以上。
亚洲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体量的迅速扩大,为我国开展周边工作的理论和实践创新提供了重要契机。一方面,周边是运筹外交全局的首要。这就决定周边外交在我国外交全局中的首要地位,其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我国外交的整体布局。因此,提升周边外交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理应成为推动周边工作理论和实践创新的重要一环。另一方面,周边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这就意味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周边开始,并将在周边国家打造更多命运共同体的“实景房”和“样板间”。如今,我国已与17个周边国家就共建命运共同体达成共识,与东盟、中亚、澜湄、上合等建立区域和次区域命运共同体,并先后与柬埔寨、老挝续签落实共建命运共同体行动计划,推动周边命运共同体建设不断走深、走实。
我国也是世界主要大国中周边环境最为复杂的国家。与其他大国不同,我国周边地缘环境复杂,邻国众多,陆地接壤和隔海相望的国家达20余个,既有大国、强国,也有中等强国和新兴经济体,还有不少欠发达的小国,一些国家还属于有核国家。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程度、政治制度和社会稳定性差异较大,个别国家与我国存在历史和现实矛盾,且大多涉及主权、安全、发展等核心利益,因此与这些周边国家交往具有一定的现实复杂性。
在此背景下,需要从两个大局出发,以立体、多元、跨时空视角,审视周边关系,做好周边工作。一方面,以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为依托,保持战略定力,精准谋划布局,增强周边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为推动周边工作理论和实践创新提供不竭动力。另一方面,以亚洲新兴经济体群体性崛起为时代契机,通过周边工作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创新,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营造睦邻友好的周边环境、开放包容的合作环境、稳定有序的安全环境和客观友善的舆论环境。在深刻把握创新机理的基础上,系统梳理新时代以来周边工作的延续性与突破性进展,进一步揭示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发展逻辑。
周边工作理论和实践在继承中创新
从2013年10月召开的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到2025年4月召开的中央周边工作会议,党中央对周边工作认识达到新的战略和理论高度,形成更加体系化、科学化认识,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周边工作理论和实践的继承创新。
周边工作目标决定着周边工作全局的发展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明确提出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进一步强调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中央周边工作会议提出,以建设和平、安宁、繁荣、美丽、友好“五大家园”为共同愿景。共同愿景的提出,既是对周边命运共同体目标的深化和细化,也彰显周边工作目标的继承与创新。
“五大家园”是2021年11月习近平主席在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纪念峰会上的讲话中提出的重要理念,成为中国—东盟关系发展的共同愿景。其既是对过往实践的总结,也是对未来关系的展望。在共建和平家园方面,中国率先与东盟签署《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率先启动与东盟自贸协定的谈判,并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首个承诺与东盟签署《东南亚无核武器区条约》的国家,充分体现出双方共建和平家园的政治决心和行动力。在共建安宁家园方面,中国通过抗疫与复苏合作、中国—东盟公共卫生合作倡议落实、防长战略对话、区域扫雷中心交流、人权对话等,与东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在共建繁荣家园方面,自贸协定3.0谈判、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数字经济、绿色经济、海上合作等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在共建美丽家园方面,双方携手推进可持续发展,在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应对气候变化及推动应急与灾害管理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在共建友好家园方面,双方在教育、青年、体育、旅游、地方等领域合作持续深化,民心更加紧密。
中央周边工作会议将“五大家园”上升为中国与周边关系的共同愿景,使之成为周边工作中可视化、可触摸的目标,生动体现着中国—东盟关系在中国与周边关系的示范与引领作用。
中央周边工作会议强调,以睦邻、安邻、富邻、亲诚惠容、命运与共为理念方针。周边工作理念和价值观决定着周边工作行为方式,是周边工作的重要规范,对于推动区域合作机制建设、凝聚命运共同体意识、维护地区和平稳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睦邻、安邻、富邻”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周边工作理念的核心,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亲仁善邻”“以和为贵”等思想。“亲诚惠容”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的周边外交理念,是对“和合”文化基因的创新发展,包含着“协和万邦”的天下情怀。而“命运与共”体现着“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和合共生”的哲学智慧与“义利统一”的交往伦理。
中央周边工作会议指出,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的亚洲价值观为基本遵循。这一基本遵循的确立,标志着未来周边工作开展将以亚洲价值观为根本原则,也进一步明晰周边工作的行为规范,展现出中国与周边共建命运共同体的决心和诚意,更是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体现。亚洲价值观根植于亚洲国家相似的历史与文化传统,体现着亚洲国家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照顾彼此舒适度的相处之道。在推进共同现代化的征程中,亚洲国家不断从各自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食粮,对外来文化兼容并蓄,不断推动自主性开放,成就着亚洲群体性崛起的奇迹。
中央周边工作会议提出的周边工作理念方针和基本遵循,既是对以往周边工作实践的总结,也是对现有周边工作理论的提升,充分彰显党中央对开展周边工作的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为今后系统性开展周边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立足推动周边工作实践,中央周边工作会议提出,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为主要平台,以安危与共、求同存异、对话协商的亚洲安全模式为战略支撑。这将进一步推动周边工作在实践中继承与不断创新。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开展周边工作的重要实践平台。从“大写意”到“工笔画”,从理念到行动,共建“一带一路”始于周边,受益也是周边。目前,中国已同25个周边国家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战略对接进一步加强,共商、共建、共享理念进一步落地。中老铁路、雅万高铁、金港高速等旗舰项目开通,不断促进周边国家设施联通,地区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融合,推动地区的联动发展。作为共建“一带一路”重要先行先试项目,中巴经济走廊已带动250多亿美元直接投资,创造了23万个就业岗位,不仅提升了中巴合作的水平,也促进了巴基斯坦的经济社会发展。
当前,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以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为目标,推动中国与周边更高标准合作,更具韧性发展,更有温度交流,东盟和中亚则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两大高地”。一是推动制度型相互开放,促进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相通相容,实现“软联通”。中国与越南正推进友谊关—友谊、浦寨—新清货运专用通道智慧口岸建设,视情在东兴—芒街等符合条件的其他口岸推广,并大力推动跨境二维码互联互通合作。二是推动经济、环境、社会等各领域协调发展,深化中国与周边包容性增长,共同实现“绿色发展”。在中国—中亚合作框架下,双方进一步落实中国—中亚绿色低碳发展行动,深化绿色发展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合作,并正探讨在盐碱地治理开发、节水灌溉等领域开展合作,共同建设旱区农业联合实验室,推动解决咸海生态危机。三是聚焦消除贫困、增加就业、提高保障等民生项目,不断增强周边国家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实现“心联通”。自2016年12月推动实施“中国-东亚减贫示范合作项目”以来,中国通过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等方式,以中国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和“精准扶贫”的工作经验为基础,在柬埔寨、老挝、缅甸等国开展减贫合作,取得良好效果。
亚洲安全模式则是我国应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挑战的中国方案,也是新时代以来周边工作处理安全议题的实践创新。中国与周边国家共同面临气候变化、恐怖主义、极端主义、分裂主义、跨国犯罪等非传统安全威胁,这要求中国与周边国家共同强化安危与共意识,切实采取措施共同应对。同时,周边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国情不同,各自应对安全的解决方案存在一定差异,这要求各方秉持求同存异精神,搁置分歧,聚焦合作。此外,受历史和地缘政治等因素影响,中国与周边国家存在诸如领土主权争端和海洋权益划界等分歧,这需要各方采取对话协商方式,妥善处理彼此争端和分歧,共同维护周边稳定的和平环境。
迄今为止,中国与周边已建立诸多安全合作机制,增进了彼此政治互信。在双边层面,中国与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柬埔寨相继建立外长防长2+2对话机制,与越南建立外交、国防、公安3+3部长对话机制。在次区域层面,在澜湄合作框架下,建立澜湄执法合作中心,开展“平安澜湄”行动,维护澜湄安宁稳定环境。在区域层面,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建立多层级的安全合作机制,并成立反恐怖机构;在中国—中亚合作框架下,建立应急管理合作机制;在中国—东盟合作框架下,建立中国—东盟打击跨国犯罪部长级会议机制。这些多层次安全合作机制的建立,将进一步夯实亚洲安全模式基础,并为推动周边合作在安全领域的实践创新提供更加强劲的动力。
推动周边工作理论和实践创新的重要路径
中央周边工作会议指出,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完善涉外法律法规体系。对外工作体制机制改革旨在建立更加灵活、高效、协同的外事管理体制,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周边工作理论和实践创新的重要路径。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对外工作顶层设计更加科学,制度体系不断完善,统筹两个大局更加有力,形成务实高效的周边工作框架。
进一步强化党领导对外工作的体制机制。一是进一步理顺地方外事工作领导体制机制。明确地方党委对本地区外事工作的主体责任,完善省以下地方党委对外事工作的领导和工作机制。二是稳步推进驻外机构体制机制改革。根据党中央统一部署,落实对外工作体制机制改革,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驻外机构管理体制。三是深化援外体制机制改革,实现全链条管理。强化统筹协调机制,建立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通过全链条管理,做到全周期覆盖、全主体协同、全流程贯通,实现援外工作从碎片化到系统化、从输血式到造血式、从规模导向到效果导向的转变,提升中国国际形象与软实力。
构建周边海外利益保护与风险预警防范体系。周边是我国海外利益保护的重点方向,需构建周边海外利益保护和风险预警防范体系,优化提升驻外外交机构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完善周边领事保护工作体制机制,维护海外中国公民、机构安全和正当权益。特别是完善涉外法治实施体系,提升涉外执法司法效能,推进涉外司法审判体制机制改革,完善涉外民事法律关系中当事人依法约定管辖、选择适用域外法等司法审判制度,提高涉外司法公信力。近年来,跨境电信诈骗案件多发、频发,对我国公民的财产和生命安全造成极大伤害和威胁。我国相关执法部门同缅甸、泰国、柬埔寨等国家的执法合作取得了良好效果,丰富了涉外法治实践。比如,2015年以来,以白所成为首的缅北果敢白家犯罪集团为攫取非法利益,长期以诈养兵、以兵护诈,涉嫌诈骗,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绑架,敲诈勒索,开设赌场,组织他人偷越国(边)境,组织、强迫卖淫以及贩卖、制造毒品等多项罪名,致我国公民6人死亡,涉诈案件3.1万余起,涉诈资金超106亿元,涉赌资金超180亿元,制造并贩卖毒品约11吨。2024年1月30日,依托中缅执法安全合作机制,缅方将白所成、白应苍移交给我国。随后,已有36名涉及白家犯罪集团案件的重要犯罪嫌疑人归案。目前,这些犯罪嫌疑人正式被提起公诉,将面临法律的严惩。
加强重大项目海外风险防控与安保合作。重大项目也是我国海外利益保护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周边国家分布着众多共建“一带一路”旗舰项目,需要全面深入做好风险评估和检测预警,强化综合预警能力,提升应急信息化水平,推动中国海外安保公司与东道国合作模式创新。重大项目往往面临着诸多风险,对这些项目的保护迫在眉睫。2024年10月,缅甸国管委拟与中国合作成立安保公司,由内政部具体负责落实。该安保力量计划采取“安全岛”模式保卫在缅中资项目,直接负责项目所在地及周边区域的安全管控,无需完全依赖缅甸当局提供人力和后勤保障。武器和通信设备将由双方共同管理。一旦这一模式取得成功突破,将为我国与周边国家开展安保合作起到示范作用,进而从根本上破解安保合作的涉外法治实施难题。
完善涉外法律法规体系与规则构建。随着我国同周边国家全方位合作深化,出现了一些需要完善涉外法律法规体系的新领域。应针对跨国贸易、投资、知识产权、数据流动等领域的法律空白或冲突,构建与国际接轨、坚决维护国家权益的规则体系,为对外开放提供法治保障。制定数字经济、跨境电商、数据跨境流动等领域的专项法规,如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针对个别霸权国家采取的单边主义的霸凌行为,我国应充分运用国内法和国际法规则维护国家利益,加强涉外领域立法,完善反制裁、反干涉、反制“长臂管辖”的司法措施,不断提高涉外立法质量和效率。
提升我国涉外法律服务水平与争端解决能力。应采取综合措施,进一步健全国际商事仲裁和调解制度,培育一流的国际仲裁机构、律师事务所。2025年5月底,香港成功设立国际调解院,为我国健全国际商事争端解决机制提供重要平台。这是我国尝试健全国际商事仲裁和调解制度所迈出的关键一步。该调解院除了调解国家之间的争端外,还可以调解私人主体之间的国际商事争议,如企业或个人跨境商贸合同、服务合同、技术许可、股权投资等产生的民商事纠纷。这为我国企业维护海外权益、解决国际商事争议提供了新的平台。同时,应进一步强化我国公民和企业在海外的合规意识,引导其自觉遵守当地各种法律法规,尊重当地风俗习惯,并鼓励其运用法治和规则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开展周边工作、推动我国与周边合作,话语层面的挑战尤为突出。一方面,部分周边国家对我国的发展存在误解与担忧。受西方话语体系长期影响,诸如“中国威胁论”“债务陷阱论”等不实观点时有出现,干扰周边国家对我国政策意图的正确认知。另一方面,我国与周边国家在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话语体系在概念内涵、表达逻辑上有所不同,增加沟通交流的难度,使我国理念与主张在传播中可能出现偏差或受阻。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推动中国话语与周边话语融合,提升我国在周边传播效能,是化解上述挑战的关键路径,也是推动周边工作理论和实践创新的重要抓手。在传播内容上,应注重挖掘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共同利益诉求与价值追求。在经济合作中,强调合作项目对当地就业、产业升级、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积极作用,用实实在在的成果回应“债务陷阱论”。同时,深入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和为贵”“亲仁善邻”等理念与周边国家文化中相似价值观的契合点,提炼具有区域普遍性的价值符号,以文化亲和力增进情感认同。
在传播方式上,应建立多渠道、立体式传播格局。一是通过官方外交场合,建立传递政策主张的重要窗口。以高层互访、多边会议等形式,准确阐述“五大家园”共同愿景,推动周边命运共同体意识落地生根。二是借助民间交流的力量,开展双向对话交流。多措并举,鼓励文化团体、学术机构、企业等开展广泛的民间交往活动。如举办文化节、学术研讨会、商务洽谈会等,让周边国家民众从不同角度、以更直观的方式了解中国话语内涵。三是通过线上、线下和融合渠道,推动立体传播。以社交媒体、自有平台、内容平台、搜索引擎等为线上渠道,以传统媒体、户外广告、展览会、发布会、人际传播等线下渠道,以线上引流线下体验,线下活动线上直播、互动和智能终端互动屏等形式,构建立体式传播格局。
在传播能力建设上,需要在产品、话语、本土化等方面着力。一是创新产品。通过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媒体品牌,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精准分析周边国家受众特点与信息需求,制作针对性强、形式多样的融媒体产品。二是创新话语表达。鼓励用生动鲜活的故事代替生硬的说教,将中国叙事转化成周边共同叙事,用周边熟悉的“语法”书写中国篇章,增强中国话语在周边地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三是强化本土化战略。提供更多高质量的周边国家本土语言传播内容,打造本土化的传播运营队伍,与当地媒体进行深度本土化合作。
在传播话语上,需融通我国与周边关系的话语理论体系,核心在于创造“可共情的意义空间”。既需坚守中国立场的内在逻辑,更要通过符号再造、机制创新和传播革命,使话语成为区域合作的“润滑剂”而非“边界墙”。这要求超越简单的“中国故事国际表达”,转向更具主体间性的“我们的故事共同书写”。在此过程中,学术界的理论原创、企业的实践叙事、民众的文化自觉需形成合力,构建具有亚洲特色、兼具全球解释力的新型话语范式。
深化中国同周边全方位合作关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推动中国话语与周边话语融合是其中至关重要的基础性工作。通过消除话语隔阂,增进理解互信,凝聚价值共识,中国与周边国家定能在命运共同体的框架下携手共进,共创地区和平、稳定与繁荣的美好未来,为全球治理提供富有成效的区域实践范例。
中央周边工作会议强调,做好周边工作,要“加强能力和队伍建设”。周边工作千头万绪,包罗万象,开展周边工作需要强化各种能力建设。这种能力建设必须与我国实力相匹配,与我国周边工作的战略目标部署相一致。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讲话强调,年轻干部要提高政治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科学决策能力、改革攻坚能力、应急处突能力、群众工作能力、抓落实能力。这一重要论述对于加强周边工作能力建设也具有重要现实指导意义。以此为基础,做好周边工作至少需要加强六种能力,即政治鉴别能力、统筹协调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科学决策能力、风险识别能力、落实执行能力。这些能力建设相互依托与支撑,共同推动周边工作有序、高效地开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建设一支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过硬、纪律严明的对外工作队伍。”这一标准同样适用于从事周边工作的队伍。这意味着开展周边工作队伍建设要在四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在政治上,永葆对党忠诚,为国奉献的赤子心。坚定理想信念,对党、国家、人民绝对忠诚,坚决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二是在业务上,永葆开拓奋进、担当有为的事业心。树立更加宽广的世界眼光,更宏大的战略抱负,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三是在作风上,永葆主动学习、自我革新的进取心。四是在纪律上,永葆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责任心。
加强周边工作队伍建设,关键要提升队伍的科学化、专业化水平。这就需要培养一批精通周边语言、掌握周边国情、区情的区域国别研究的复合型人才。目前,区域国别学已成为一级学科,这对于培养从事周边工作的复合型人才队伍是一个历史性契机。当务之急是建立一套符合中国实际和国家战略需求的区域国别研究的人才队伍评价体系,这套评价体系应坚持德才兼备原则。所谓德,是从事区域国别研究的人才的根和灵魂。周边国家大都为发展中国家,有不少是欠发达国家。开展周边的区域国别研究,不能“嫌贫爱富”,需要拥有胸怀祖国、兼济天下的情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高尚的职业道德和保密意识。所谓才,是指区域国别研究的三类人才,即国别通、区域通和领域通,人才需具备全球视野、战略思维和创新思维。因此,有别于传统学科人才队伍的评价标准,区域国别研究人才队伍评价体系要从交叉学科视角出发,立足周边工作实际,解放区域国别研究生产力,进一步释放区域国别研究的潜力,培养覆盖研究周边的国别通、区域通和领域通,为周边工作的开展搭建复合人才体系。
结语
总之,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不是敲锣打鼓就能轻松完成的,可能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这需要我们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以前瞻性、战略性和创新性思维,推动周边工作理论和实践迈上新的台阶。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周边格局与世界变局处于深刻联动的重要阶段,周边环境的主动塑造也迎来历史性契机。深刻把握周边工作理论和实践创新的动力与契机,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其内在机理,从而积极掌握周边工作理论和实践辩证发展规律,进一步丰富完善周边工作框架,推动周边命运共同体走深、走实。与此同时,推动周边工作理论和实践创新,需要多管齐下、全面推进。既要在理论和实践中继承党的十八大以来周边工作的好思路、好做法,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周边工作理论和实践,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从而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共建‘一带一路’视域下东南亚国家的民族宗教问题研究”和中国社科院登峰战略优势学科“中国周边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分别为:24AZD034、DF2023YS48)
注释
[1]《中央周边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人民日报》,2025年4月10日,第1版。
[2]《习近平总书记江西考察并主持召开座谈会微镜头》,《人民日报》,2019年5月23日,第2版。
[3]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7月2日,第2版。
[4]金轩:《推动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经济日报》,2024年9月23日,第1版。
[5]陈文玲:《世界地缘格局重塑与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性特征》,《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4年第20期。
[6]陈尚文、龚鸣等:《携手周边国家共创美好未来》,《人民日报》,2025年4月11日,第2版。
[7][8][13][14]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习近平外交思想学习纲要》,北京:人民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21年,第27、27、29、28~29页。
[9][11]《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人民日报》,2024年7月22日,第1版。
[10]何春中:《涉诈案件3.1万余起致我国公民6人死亡!公安机关侦破缅北果敢白家犯罪集团专案》,2025年7月11日,https://news.youth.cn/gn/202507/t20250711_16110793.htm。
[12]《年轻干部要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人民日报》,2020年10月11日,第1版。
Promoting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Innovation in Work Related to Neighboring Countries: Internal Mechanisms and Path Choices
Xu Liping
Abstract: The neighboring countries are a vital foundation for achieving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 a key front for safeguarding national security, a priority area in managing overall diplomacy, and a crucial link in promoting the building of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Focusing on the overall strategy for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the profound changes unseen in a century in the world, exploring the internal mechanisms of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innovation in work related to neighboring countries is of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rom the Symposium on Neighboring Diplomacy to the Central Conference on Work Related to Neighboring Countries, the objectives, guiding principles, values, and practices of work related on neighboring countries have been continuously innovated while inheriting the existing achievements. In the future,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innovation of work related on neighboring countries needs a three-pronged approach: first, deepen the reform of systems and mechanisms and improve the legal and regulatory framework concerning foreign affairs; second, innovate and integrate the theoretical discourse system between China and its neighboring countries; third, strengthen capabilities and team building to create a versatile talent pool engaged in work related on neighboring countries.
Keywords: two overall situations, work related on neighboring countries, theoretical innovation, practical pat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