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国与周边如何相处,是国际关系的重要命题,折射出大国的世界观、秩序观和价值观。当前我国同周边关系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时期,同时进入周边格局和世界变局深度联动的重要阶段。应深刻理解和把握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的内在逻辑与价值意蕴,增强做好周边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建设和平家园,筑牢地区安全基石;建设安宁家园,推动实现长治久安;建设繁荣家园,携手迈向现代化征程;建设美丽家园,促进可持续发展;建设友好家园,密织民心相通纽带,与周边国家共享机遇、共谋发展。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循序渐进、久久为功的系统工程,既需要中国与周边国家相向而行、精诚合作,共同应对多边安全、经济、生态及文化交流等挑战,也需要中国主动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以务实举措深化周边合作,以人文关怀增进邻里情谊,不断丰富和发展亚洲价值观,彰显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担当与智慧。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 周边国家 周边命运共同体 “五大家园” 中国外交
【中图分类号】 D82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5.16.004
【作者简介】江时学,上海大学特聘教授、拉美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新兴经济体研究会副会长。研究方向为拉美、欧洲、新兴经济体、金砖国家、全球治理、中国外交,主要著作有《拉美发展模式研究》《全球治理中的中国与欧盟:观念、行动与合作领域》《时学时事看世界》等。
中国共有29个周边国家,是世界上周边国家最多的国家。中国人自古就推崇“亲仁善邻,国之宝也”“亲望亲好,邻望邻好”。作为亚洲大家庭的一员和负责任大国,中国高度重视周边外交,始终将周边置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首要位置,致力于促进地区和平稳定与发展繁荣。
在2013年10月召开的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周边国家落地生根”。[1]2025年4月召开的中央周边工作会议提出,以建设和平、安宁、繁荣、美丽、友好“五大家园”为共同愿景,携手周边国家共创美好未来,[2]为推动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指明方向、提供遵循。当前我国同周边关系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时期,同时进入周边格局和世界变局深度联动的重要阶段。我们要深刻理解和把握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的内在逻辑与价值意蕴,增强做好周边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与周边国家共享机遇、共谋发展。
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的内在逻辑与价值意涵
在当今世界格局深刻调整、全球挑战日益复杂的大背景下,周边地区对于中国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周边地区不仅是中国安身立命之所、发展繁荣之基,更是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作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所在。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成为中国外交战略布局中的关键一环,关乎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持续深化与拓展,关乎地区的和平稳定与繁荣发展,更关乎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与完善。
周边命运共同体的构建逻辑。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周边区域始终是中华文明秩序构建的重要场域。在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全球治理体系重构的历史背景下,周边命运共同体的构建逻辑,主要涵盖政治、经贸、安全三个维度。
改善与周边国家的政治关系是首要前提。国际关系中,政治关系是重中之重,是经贸关系和人文交流的前提,唯有政治互信深化,其他领域合作才能稳步推进。当前,我国同周边国家的关系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时期,这与双方政治关系的不断改善不无关系。周边命运共同体作为新时代中国周边外交的战略引领与顶层设计,以合作共赢为核心、共同发展为目标、平等互信为基础,既为深化政治互信指明方向,也有利于打破传统地缘政治壁垒,为区域长治久安与共同繁荣注入新活力,进而凝聚各方共识,搭建起互利共赢、携手共进的坚实桥梁。
深化与周边国家的经贸合作是关键支撑。坚持对外开放、融入经济全球化是中国经济奇迹的重要密码,但现阶段地理距离仍是影响货物贸易的关键因素,周边国家相较欧美非拉具有天然区位优势。瓦尔特·艾萨德(Walter Isard)模型证实,近距离可显著降低国际贸易运输成本。[3]周边国家既是中国工业制成品的重要市场,也是粮食、能源等初级产品的关键供应基地。此外,中国与周边国家在直接投资领域的合作也达到非常高的水平。需明确的是,经贸关系必须以良好政治关系为依托,“政冷经热”或“政热经冷”,都是不可持续的。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正是实现政治与经贸协同发展、惠及双方的长远之策、千秋之业。
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国之大者,安全为要。当前我国周边安全形势十分复杂多变,例如:印度经常在中印边境地区制造事端;日本军国主义阴魂不散,在钓鱼岛问题上挑战中国“红线”;菲律宾在南海问题上践踏国际规则和地区秩序。应对这些风险,最有效的路径便是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通过深化政治互信与利益融合,增强区域凝聚力与向心力,消除误解偏见,为周边和平环境筑牢根基。
周边命运共同体的实践路径。周边地区是中国外交的重要依托,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既是顺应区域一体化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也是破解当前周边合作难题、实现共同发展的关键举措。其实践参与路径需围绕认知、经济、治理三大核心维度展开,通过针对性举措,推动中国与周边国家形成利益相融、责任共担、命运与共的良好格局。
增进周边国家对中国的认知。当前中国国际地位持续提升,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但受语言壁垒、政治经济制度差异,以及西方话语霸权长期塑造的思维定式影响,周边国家对中国的认知仍存在明显不足,误解、误读与误判时有发生,制约了双边政治互信深化与经济合作推进。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周边命运共同体以文明交流互鉴、兼收并蓄、和而不同为价值旨归,致力于增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的过程,本质是中国与周边国家深化文明互鉴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周边国家对中国的正确认知将不断深化,各类认知偏差也将逐步减少。
助力周边国家搭乘中国经济“便车”。中国经济发展势头稳健,如同高速前行的列车,为世界各国尤其是周边国家共享发展红利提供重要契机。周边命运共同体倡导合作共赢,以共同推动地区迈向发展繁荣为目标,其构建过程既是中国与周边国家携手推进共荣、实现经济联动的过程,也是周边国家搭乘中国经济“便车”的关键路径。具体来看,周边国家可通过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破除贸易与投资壁垒,推动区域内资源高效配置;发挥自身优势,在全球价值链中与中国形成互补,构建协同产业链,实现产业升级与创新发展;践行开放、公平、公正、非歧视的国际科技合作原则,秉持“科学无国界”理念,加强与中国在高科技领域的合作等路径和机制,分享中国在该领域的发展成果与合作机遇。
推动周边国家与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用一个声音说话”。全球经济治理是应对各类全球经济问题的核心手段,从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世界贸易组织治理机制革新,到国际货币基金份额改革、“去美元化”进程推进,再到数字经济规则制定与全球价值链、产业链、供应链完善,均需通过有效治理破局。然而,因各国利益诉求存在差异,全球经济治理进展缓慢,时常陷入举步维艰的困境,“治理赤字”问题突出。中国周边国家多为亚洲国家,在全球经济舞台上占据重要地位,具备共同发声的基础与实力。在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中国与周边国家应加强政策沟通与对话,凝聚共识、协同立场,共同为破解全球经济治理困境、消除“治理赤字”提供亚洲方案,提升区域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话语权与影响力。
周边命运共同体的全球意义。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周边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不仅关乎区域发展,更对世界格局演进、人类共同事业推进具有深远影响,其全球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有利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人类前途息息相关,每一个国家都应致力于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和清洁美丽的世界。这一美好愿望难以一蹴而就,世界各国需不懈探求创新路径,而周边命运共同体则可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试验田”和“示范区”。
有利于推动国际力量对比朝更加均衡的方向发展。国家间力量对比始终处于动态调整之中,当这种力量变化达到相对平衡状态并得以长期维持,且各主要力量依据实力对比与战略互动形成相对稳定的结构时,新的国际格局便随之形成。[4]最近几十年,伴随浩浩荡荡的历史潮流与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世界格局力量对比更趋均衡。在此过程中,中国及其周边地区大多数国家的国际地位显著上升。应通过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不断深化政治互信、大力拓展经贸往来、努力增进民心相通。
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全球南方的国际地位。当前全球南方正积极争取国际事务话语权,但在技术、资金、规则制定等领域仍面临制约。中国周边的发展中国家作为全球南方的重要力量,在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过程中,可通过参与区域基础设施联通项目填补建设短板,借助技术转移与产业合作突破发展瓶颈,依托区域合作平台联合发声,推动国际规则向更契合发展中国家利益的方向调整。这种务实合作不仅能增强周边发展中国家的自身实力,更有利于凝聚全球南方的整体力量,使其在全球治理中的影响力得到实质性提升。
“五大家园”为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注入新动能
尽管周边命运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空间维度不同,分别对应区域与全球、局部与整体,但二者思想基础同源,均承载东方智慧、体现全人类共同价值。人类命运共同体“五个世界”,与周边命运共同体“五大家园”相映生辉、异曲同工。可见,“五大家园”既是周边命运共同体的行动指南,也是应对全球挑战的亚洲方案与深化睦邻友好的情感纽带。
建设和平家园,筑牢地区安全基石。和平家园,是中国与周边国家携手避免战争、远离战火,让各国人民永居和平乐土的美好愿景。实现这一愿景,需重点落实两方面举措。
进一步加强和巩固政治互信。习近平主席深刻指出:“信任是国际关系中最好的黏合剂。”[5]当前,中国与周边国家强化政治互信的任务仍较艰巨,而在多样的互信构建方式中,代表国家意志的元首外交无疑最为关键。尽管各国政治制度、决策机制及外交风格存在差异,但国家元首始终是外交政策的重要决策者,因此应充分发挥元首外交的特殊作用,为政治互信筑牢根基。
妥善管控分歧。各国国情、利益诉求不同,国家安全“红线”亦有差异,国与国交往中出现分歧在所难免。部分分歧不会引发战争或武装冲突;而领土、领海等核心分歧,却可能对和平构成重大挑战。依据危机管理理论,管控分歧的核心宗旨包括以下两方面:一是未雨绸缪防范危机发生,二是危机出现后避免局势恶化。[6]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尤其冷战后)各国管控分歧的实践证明,以下三类应对方式至关重要:其一,推动两国在外交、军事部门乃至国家元首层面,建立高效沟通机制;[7]其二,在双方无法直接对话时,借助第三国传递信息,打通沟通梗阻;[8]其三,精准管控国内民意与舆论导向。在事态向危机演化的过程中,民意与舆论往往是“双刃剑”——一方面能凝聚爱国主义情感,为外交政策提供社会支撑;另一方面,网络空间的不当民意与舆论可能推波助澜,使外交决策陷入被动。因此,需正确引导民意与舆论,使其为和平建设注入更多正能量。
建设安宁家园,推动实现长治久安。安全是一种远离危险、不受威胁的平安状态,分为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若建设和平家园是保障传统安全,建设安宁家园便是守护非传统安全,中国与周边国家可通过四方面举措共建安宁家园。
大力推动全球治理更加公正合理。近几十年全球性问题激增,对中国及周边非传统安全构成威胁,而应对全球问题的核心路径即全球治理。全球治理可细化为安全、经济、气候、卫生、互联网、生态、海洋等领域治理。不同全球问题对非传统安全的威胁程度、各国解决问题的紧迫性各不相同,治理对策亦有差异,需区分轻重缓急,让各国在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框架下各尽所能,最大限度求同存异、聚焦合力。
努力寻求政治高度共识。斯坦利·霍夫曼认为,世界政治是由国家组成的,因此国家利益在世界政治中具有决定性意义。但各国国情、政治经济基础、历史文化及地缘环境迥异,国家利益难以趋同。这种差异虽在理论上可转化为互补优势,现实中却给国际协调合作带来挑战。因此,推动全球治理、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需超越简单利益交换,通过多层次沟通对话凝聚共识。1992年成立的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依托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理事会等议事机制,为深化区域政治共识作出贡献。各国应坚持“言必信、行必果”,将“安危与共、求同存异、对话协商”的亚洲安全模式落到实处,形成可操作、可持续的区域治理方案。
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多边主义既是多国通过国际组织、条约应对全球及区域问题的外交模式,也是以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理念处理国际事务的准则,核心是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均以平等成员身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尊重主权、秉持公平正义。非传统安全威胁多跨越国界,关乎多国乃至全人类福祉,应恪守真正的多边主义原则,旗帜鲜明反对单边主义与“有选择的多边主义”(selective multilateralism)。[9]
发挥区域性合作机制作用。各国加入区域合作机制的核心动机是“同舟共济、抱团取暖”,区域组织能够整合成员国财力、人力与智力,通过首脑会议等机制,在各成员国关心的重大问题上表达立场或采取统一行动。在应对非传统安全问题中,1967年成立的东南亚国家联盟与2001年成立的上海合作组织成效突出:前者通过设立反恐、网络安全、生物安全中心,有效遏制非传统安全威胁;后者秉持“上海精神”,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联合打击“三股势力”、反恐、禁毒、情报共享等领域开展务实合作,为区域安宁提供重要保障。
建设繁荣家园,携手迈向现代化征程。经济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物质基础。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类对于财富的追求是无止境的,国家常常需要更多的财富;[10]孔子认为,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中国与周边国家共建的繁荣家园,应是人人安居乐业、共享富裕的福地。中国和周边国家可通过四方面举措建设繁荣家园。
有力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全球化时代,自由贸易是强化国家间经济依存、驱动区域经济增长的核心纽带,但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持续破坏多边贸易体系根基、阻碍全球化进程。为有效反击这一逆流,中国及周边国家需形成合力:一方面,在国际多边场合旗帜鲜明传递反对贸易保护的严正立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另一方面,通过签署新的双边、多边自贸协定,或推动现有协定升级,以更高水平的开放姿态深化区域经贸联动,进一步拓宽本地区市场空间,对冲保护主义带来的负面冲击。
坚定不移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首要合作伙伴是周边国家,首要受益对象也是周边国家。十余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在周边国家生根开花,为经济发展注入活力。未来需进一步强化“绿色”理念,完善陆、海、天、网“四位一体”互联互通,拓展贸易投资空间、助力数字化建设,尽快将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付诸实践。
加强全球价值链合作。全球价值链是产品服务全球分工的价值体系,被世界银行视为生产率增长、创造就业和提高生活水平的强大驱动力,[11]其基础是各国经济互补性。中国与周边国家发展水平、经济结构、资源禀赋不尽相同,在价值链中各展所长。参考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雁阵模式”(flying geese model)对东南亚制造业的贡献,[12]中国可发挥优势打造“龙腾模式”,与周边深化合作、实现共赢。[13]
高质量实施RCEP。历经八年谈判,15国于2020年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 RCEP),该协定于2022年正式生效,已推动15国在产业链供应链多领域形成紧密的合作关系。立足当前合作基础,着眼长远发展需求,成员国需推动“国别关税减让”向“统一关税减让”过渡,加快原产地规则“完全累积”,扩大服务贸易负面清单开放范围,提升投资自由化水平,并争取印度早日加入RCEP。[14]
建设美丽家园,促进可持续发展。地球是人类唯一赖以生存的家园,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生命共同体。“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建设美丽家园,中国和周边国家需从三方面发力。
以生态文明引领经济建设。文明涵盖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其中生态文明的本质要求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及多数周边国家作为发展中国家,虽肩负艰巨的经济发展任务,但绝不能忽视生态文明的重要地位,需妥善处理其与物质文明的关系。生态环境也是生产力,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习近平主席强调:“我们要站在对人类文明负责的高度,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统一,共建繁荣、清洁、美丽的世界。”[15]
强化区域性自然生态环境治理。中国周边国家拥有多样自然生态环境,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丰富资源与潜力。与此同时,域内生物多样性锐减、水土流失、沙漠化蔓延、空气与水资源污染、湿地功能丧失、森林质量下降等问题,严重制约可持续发展。中国及周边国家的生态挑战绝非一国之力能够应对,需在尊重各国主权的前提下,通过加强区域合作与协同治理,构建整合各国利益的区域生态治理机制。
推动科技赋能生态环境保护。高科技在生态环境保护中作用日益凸显,尤其在监测、预警、溯源、治理等环节不可或缺,同时也是绿色能源开发使用的核心支撑。当前,中国多数周边国家缺乏必要的高科技研发能力,这为双方开展技术研发与转移合作提供了契机。通过技术合作,既能助力周边国家提升生态保护能力,也能推动区域绿色发展,为美丽家园建设注入科技动能。
建设友好家园,密织民心相通纽带。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知。国际关系中的“友好”,即国家间相互尊重、以诚相待、求同存异、和睦相处的态度与行为,这正是中国与周边国家共建友好家园的基石。为筑牢友好家园,可从三方面予以推进。
全力推动文明互鉴。国家交往涉及物质层面(如商品贸易、投资)与精神层面(如思想、观念、价值观交流),而精神层面的交流是文明互鉴的核心——思想、观念等构成文明主体。推动中国与周边国家间的文明互鉴,既有利于推动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也有利于增进各国人民相互了解,从而实现增进友谊、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目标。
多维度深化人文交流。国际关系包含经济交往(如投资、贸易)与非经济沟通(如人文交流),狭义的人文交流指文化交流,而其在广义上涵盖文化、教育、体育、旅游、媒体、学术、宗教、科技、医疗等人员往来相关活动,参与者涉及政党、政府、企业,也包括非政府组织与各行业群体,这为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人文互动提供了广阔空间。
妥善化解国家间分歧矛盾。如同人际相处,国际关系中的分歧若处理不当,则会破坏信任、阻碍合作,甚至引发危机、伤害相关国家人民之间的感情和友谊。受现实利益诉求与历史遗留问题影响,中国与部分周边国家、周边国家之间偶有分歧,但此类分歧并非不可调和。构建友好家园需秉持相互尊重原则,以战略耐心化解历史积怨,以务实合作凝聚利益共识,以诚意增进互信与友谊。
综上所述,“五大家园”作为周边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载体,既承载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崇高愿景,彰显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创新,也进一步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成为可操作、可落地的区域实践样本。诚然,“五大家园”建设难以一蹴而就,仍需各国人民持续付出努力。
中国推动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智慧与现实启示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秉持诚实守信的崇高品德,将“言出必行,行出必果”作为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在当代,这一传统美德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成为中国与外部世界交往的行为准则,也是中国为推动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而矢志践行的理念。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关键一步,周边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具有宏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蕴含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是新时代中国周边外交的重大创新。
坚持“亲、诚、惠、容”周边外交理念。理念是思想的火种,是行动的逻辑,也是未来的蓝图。在国家外交政策实践中,理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既影响一国外交风格、塑造国际形象,也关乎国家在国际舞台的定位、左右国与国关系的走向。201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我国周边外交的基本方针,就是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理念。[16]其中,“亲”即坚持睦邻友好、守望相助;“诚”即真诚对待周边国家,争取更多朋友与伙伴;“惠”即本着互惠互利原则开展合作;“容”即倡导包容思想,以更开放的胸襟、更积极的态度促进地区合作。10多年来,“亲、诚、惠、容”理念在外交实践中成效显著,不仅为周边命运共同体的稳步推进发挥定向领航作用,更为其他国家处理国与国关系提供了有益借鉴。
重新定义亚洲价值观。价值观是思想意识的核心,是个人立身之本、社会运行之基、国家治理之要,因而必然是个人、社会或国家判断是非、善恶的根本性标准,也是指导言行的准绳。换言之,不同的价值观对应不同的判断与言行。亚洲价值观的提法久已有之。其核心内涵为:重视集体利益、社会和谐、尊重权威和经济繁荣。由此可见,亚洲价值观与强调所谓个人权利、推崇自由民主的西方价值观存在根本性差异。[17]2025年4月,中央周边工作会议将亚洲价值观定义为“和平、合作、开放、包容”。这一定义既回应了亚洲人民的共同期盼,也蕴含着中华文明“协和万邦”的智慧;既彰显“以和为贵”的中华气度,也凝聚“多元共生”的亚洲共识;既突破意识形态与地缘纷争的局限,也为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指明方向。
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经贸关系。经贸合作是维系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稳定发展的“定海神针”,更是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核心引擎。当前,中国已成为18个周边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规模持续攀升,在能源、农产品、制造业等传统领域的合作基础不断夯实。为进一步深化经贸纽带,中国已同周边25个国家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通过标志性项目如中老铁路、中泰铁路、雅万高铁等,打通区域互联互通的关键节点,有效降低物流成本,提升贸易效率。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中国不仅持之以恒对周边国家各类优质产品开放市场,还积极推进与周边国家的通关便利化合作;同时,中国还不断加大对周边国家基础设施联通的资金投入,通过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等平台,为公路、港口、机场、电力管网等项目提供金融支持,助力周边国家补齐基础建设短板。近年来,随着全球产业结构升级,中国积极与周边国家在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等高科技领域展开深度协作,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开辟新空间。
在领土争端和海洋权益争端等问题上保持克制。中国已通过谈判,与12个陆地邻国(朝鲜、俄罗斯、蒙古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尼泊尔、缅甸、老挝、越南)解决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这为中国与这些国家建立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伙伴关系、合作关系或战略互惠关系创造了必要条件,也为建设周边命运共同体奠定基础。中国与印度的边界问题尚未解决,尽管印度不时在两国边境地区制造事端,但中国始终本着最大善意,保持高度克制,努力通过外交渠道与印度沟通,推动恢复两国边境地区的和平与安宁。我国与海上周边国家存在不同程度的海洋权益争端,涉及岛礁主权归属、海洋划界及其他海洋权益问题。长期以来,中国致力于维护南海、东海及周边海域的和平稳定,一贯坚持通过对话谈判处理同邻国的领土和海洋权益争端,提出“主权属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主张,实现了对争端的有效管控。
深化文化交流互鉴。作为大规模、高规格且持续时间较长的文化交流形式,文化年活动在推动文明互鉴与人文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迄今为止,中国已与绝大多数周边国家举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年活动,涵盖非遗展示、艺术展演、学术研讨、影视展播、民俗体验等多个领域。这些活动既系统向周边国家人民宣传和介绍中国的儒家思想、传统戏曲等优秀传统文化,也生动展现当代中国在文学创作、艺术设计等领域的发展成果;同时,还将周边国家的特色文化引入中国。这种双向文化传播,不仅在两国人民之间搭建起一座跨越国界的文化桥梁,更让“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理念深度融入民众认知,有效消解文化隔阂与认知偏差,增进周边国家人民对中国发展道路、价值理念的理解与认同,为构建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周边命运共同体,筑牢了坚实且深厚的人文根基。
结语
推动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既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战略安排,也是应对复杂国际环境、深化区域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路径。建设和平、安宁、繁荣、美丽、友好的“五大家园”,是促进中国与周边国家繁荣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完善全球治理的亚洲方案,对于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从愿景走向实践意义重大。
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是循序渐进、久久为功的过程,需要中国与周边国家相向而行、精诚合作,积极应对多边安全、经济、生态及文化等领域存在的挑战。在此进程中,中国主动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以务实举措深化周边合作,以人文关怀增进邻里情谊,不断丰富和发展亚洲价值观,彰显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担当与智慧。
中央周边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的“五大家园”共同愿景,进一步丰富深化“亲、诚、惠、容”理念的科学内涵,在周边格局与世界变局的深度联动中凸显大国担当,为推动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提供重要支撑,将书写合作共赢的周边外交新篇章。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历史学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18ZDA170)
注释
[1][16]《为我国发展争取良好周边环境 推动我国发展更多惠及周边国家》,《人民日报》,2013年10月26日,第1版。
[2]《中央周边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人民日报》,2025年4月10日第1版。
[3]W. Isard and M. J. Peck, "Location Theory and International and Interregional Trade Theory,"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54, 68(1); W. Isard, "Location Theory and Trade Theory: Short-Run Analysis,"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54, 68(2).
[4]徐步:《携手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国家治理》,2025年第12期。
[5]习近平:《为建设更加美好的地球家园贡献智慧和力量——在中法全球治理论坛闭幕式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9年3月27日,第3版。
[6]著名的“紧急状态管理模式”(PPRR)由四部分组成:预防(Prevention)、准备(Preparedness)、反应(Response)和恢复(Recovery),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避免紧急状态的发生及升级。见Emergency Management Australia, "Australian Emergency Management Glossary," 1998, https://doms.csu.edu.au/csu/file/78a6c5d7-fd8b-ff7e-fff3-2ffb78764ebe/1/resources/manuals/Manual-03.pdf.
[7]1963年6月20日,古巴导弹危机后不久,美国、苏联在日内瓦签署《美苏关于建立直接通信联系的谅解备忘录》。这一被称作“热线”的沟通渠道,为两个超级大国避免误判发挥重要作用。
[8]比如,瑞典曾多次穿梭于美国、朝鲜之间,为两国进行对话提供多种形式帮助,从而缓解了朝鲜半岛紧张局势。
[9]“有选择的多边主义”以多边主义为名,行单边主义之实,拉拢一些所谓“志同道合”的国家,用强权、武力、胁迫等手段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这种貌似多边主义的“伪多边主义”,同样是有害的。
[10]亚里士多德:《政治学》,陈虹秀译,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16年,第23、31页。
[11]The World Bank: "Global Value Chains Participation in Global Value Chains Can Lead to Increased Job Cre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https://www.worldbank.org/en/topic/global-value-chains.
[12]K. Kojima, "The 'Flying Geese' Model of Asian Economic Development: Origin, Theoretical Extensions, and Regional Policy Implications," 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 2000, 11(4).
[13]“龙腾模式”借中国传统文化中“龙”的意象,传递中国持续发展壮大、引领周边国家参与全球价值链的愿景与决心。其以共建繁荣家园为目标,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为核心平台,依托各国比较优势,在一二三产业开展全方位合作。
[14]印度不愿意加入RCEP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经济因素(担心本国的制造业和农业受到冲击)以及地缘政治因素(不愿意与中国开展合作和竞争)等。
[15]《习近平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0年10月1日,第3版。
[17]李光耀在接受美籍印度裔记者法里德·扎卡利亚(Fareed Zakaria)采访时,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对亚洲价值观的看法。这一采访发表于美国《外交事务》(Foreign Affairs)杂志。F. Zakaria. "A Conversation with Lee Kuan Yew," Foreign Affairs, 1994, 73(2).
Building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with Neighboring Countries through the "Five Proposals"
Jiang Shixue
Abstract: How major powers get along with their neighboring countries is a crucial proposition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reflecting a major power's worldview, view of order, and values. Currently, China's relations with its neighboring countries are in the best period since modern times, while also entering a critical stage where the peripheral pattern and the global landscape are deeply interconnected and mutually influential. It is essential to deeply understand and grasp the inherent logic and value implication of building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with neighboring countries, and strengthen the sense of mission and responsibility in doing a good job in neighboring affairs. We should build a peaceful home to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regional security; build a safe and secure home to promote long-term stability; build a prosperous home to join hands with neighboring countries on the journey toward modernization; build a beautiful home to advanc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build an amicable home to strengthen the bonds of people-to-people connectivity, so as to share opportunities and pursue common development with neighboring countries. Building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with neighboring countries is a systematic project that requires gradual progress and sustained efforts. This not only calls for China and its neighboring countries to move in the same direction, conduct sincere cooperation, and jointly address challenges in multilateral security, economy, ecology, and cultural exchanges, but also requires China to proactively play its role as a responsible major power. It should deepen practical cooperation with neighboring countries through concrete measures, enhance friendly ties with neighboring nations through humanistic care, continuously enrich and develop the Asian Values, and demonstrate the responsibility and wisdom of China's major-country diplomacy with distinctive Chinese features in the new era.
Keywords: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neighboring countries,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with neighboring countries, "five proposals", China's diplomac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