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周边格局和世界变局深度联动,无论主动应对还是被动卷入,我国都难免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在此背景下,中国周边大格局呈现出五个重要特征:在政治战略层面,中美正在重塑对抗、竞争与共处的新框架;地缘战略层面,持续推进“大周边战略”建设;安全战略层面,构筑以北部和西部地区为重点的安全屏障;经济战略层面,建设“7+5”布局的区域合作圈;治理战略层面,致力于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国应汲取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坚定不移走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推进大国协调与合作,着力维护周边和平稳定大局;坚持合作共赢,不断深化周边命运共同体建设;保持战略定力,积极应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
【关键词】周边外交 中美关系 “一带一路” 周边命运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D82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5.16.003
【作者简介】石源华,复旦大学特聘教授。研究方向为近现代中国外交史、韩国独立运动及中韩关系史、中国周边外交、朝鲜半岛问题及东北亚国际关系等,主要著作有《新时代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研究新探》《中华民国外交史新著(修订本)》《近代中国周边外交史论》等。
2025年4月,中央周边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系统总结新时代以来我国周边工作的成就和经验,科学分析形势,明确今后一个时期周边工作的目标任务和思路举措,强调聚焦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努力开创周边工作新局面。会议指出,周边是实现发展繁荣的重要基础、维护国家安全的重点、运筹外交全局的首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这一新表述和新定位,是对既有周边形势判断的丰富和发展,进一步强调周边工作的重要性。会议指明当前我国同周边关系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时期,同时也进入周边格局和世界变局深度联动的重要阶段,强调以全球视野审视周边,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推动周边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1]
世界变局的突出表现
世界变局首先表现为当今世界已发生的六大结构性变化。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认为,世界经济结构、财富结构、人口结构、动力结构、治理结构、空间结构发生重大结构性变化,给当今世界带来严峻挑战。面向未来,我们亟须推动一场认知革命,重新审识我们所处的地球、大国关系和国际组织的作用,维护新型全球化的大势,携手应对人类社会面临的挑战和风险。我们应致力于扩大合作,推动“去价值观化”“去泛安全化”“去政治极化”,再次凝聚全球合作共识,推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基于全球秩序、全球规则的新型全球化。合作,是人类唯一的出路。[2]这展示出全球历史发展的一种大趋势,即世界大变动。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周边格局将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面临各种考验与变革。
相对于美国“东西有两洋,南北无强邻”的天然地缘优势,中国周边的地缘政治环境可谓“对手环伺,如履薄冰”。[3]2015年,《中国的军事战略》白皮书指出:“随着世界经济和战略重心加速向亚太地区转移,美国持续推进亚太‘再平衡’战略,强化其地区军事存在的军事同盟体系。日本积极谋求摆脱战后体制,大幅调整军事安全政策,国家发展走向引起地区国家高度关注。个别海上邻国在涉及中国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问题采取挑衅性举动,在非法‘占据’的中方岛礁上加强军事存在。一些外国势力也插手南海事务,个别国家对华保持高度海空侦察,海上方向维权将长期存在,朝鲜半岛和东北亚地区局势存在诸多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地区恐怖主义、分裂主义、极端主义活动猖獗,也对中国周边安全稳定带来不利影响。”[4]
当前,周边格局和世界变局深度联动的突出表现是,美国及北约、日本、澳大利亚、韩国正在形成针对俄罗斯、伊朗和中国的强大战略联盟。无论主动应对或被动卷入,我们都难免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乌克兰危机对中国周边的影响。乌克兰危机因北约东扩,直接威胁俄罗斯国家生存和安全,美俄矛盾激化而起,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美国新全球战略产生重大影响。尽管中国对于乌克兰危机的政策是“以建设性方式和建设性目标主动参与,发挥建设性作用,积极帮助问题的解决,推动事态向建设性方向发展”,[5]成功避免美俄直接对抗和中美“新冷战”的发生,但随之而来的巴以冲突的对抗升级、南海争端,以及朝鲜半岛局势紧张等新动向和新特点,成为中国周边危机四伏的重要原因。
乌克兰危机对中国周边外交格局具有双重影响。一方面,破坏世界和平,给中国周边环境带来严重破坏;另一方面,迫使美国及其同盟阵营的注意力聚焦俄罗斯。乌克兰危机的持续,意味着美国的全球战略重点仍在欧洲。新一届特朗普政府就任后,企图采取软硬兼施的策略,迫使俄罗斯和乌克兰“停战”,并试图缓和对俄关系,以便将战略重点东移,这是我们需要警惕的重大政治军事动向。
美以在中东地区不断开辟新战场。美国特朗普政府的中东政策,体现出“从失败走向更大的失败”的特点。牛新春认为,在特朗普执政半年时间内,先后对哈马斯、胡塞武装和伊朗采取战争边缘政策,却无一例外遭受失败。反美各方早已看透如今的美国外强中干、实力空虚、正在实行战略收缩及其孤立主义的本质。或通过战术性交易拖住美国,或直接对抗,认定美国没有发动战争的政治决心。实践表明,美国的战争威胁和挑衅已无法让对手屈服。[6]
正是在美国台前幕后支持下,以色列声称正与哈马斯、约旦河西岸反抗力量、黎巴嫩真主党、胡塞武装、伊拉克、叙利亚、伊朗七个国家或政治集团进行战争。美国在支持乌克兰的同时,支持以色列发动中东战争,甚至公然轰炸伊朗核基地,使冲突与战争进一步升级。这一方面影响和破坏世界与中国周边的和平、中国与中东国家的正常交往,以及中国正积极推进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使中东人民遭受酷烈、残忍的战争创伤,对中国周边格局造成消极恶劣影响;另一方面,中东战场牵制美以力量,使其深陷战争泥潭。
美国试图在东亚制造“代理人战争”。美国不断在中国周边地区挑衅和刺激中国和朝鲜,试图挑起朝鲜半岛战争、南海争端,引发另一场或多场“代理人战争”。在中国的多方面努力和成功反制下,美国企图在东亚策划发动“代理人战争”的阴谋并未得逞。
美国多线出击的战略性错误,必然加速以其为首的战略联盟失败和衰落。中国一贯奉行防御性国防政策,坚持积极防御军事战略,中国军队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中国人民珍爱和平,从不搞侵略扩张,但也决不放弃自己的正当权益,坚决反制一切威胁挑战。
中国周边大格局的五大特征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形成一个多危机、大动荡的时代,局部冲突和动荡冲击着既有的国际体系和中国周边环境,国际形势不稳定、不确定、不安全因素日益突出,在此背景下,中国周边大格局呈现出五个重要的特征。
中国周边政治战略大局:中美构建对抗、竞争与共处新框架。处理、建设、维持世界大变局下的中美关系,是维持中国和平稳定发展的关键。中国应认识到,中美间结构性矛盾和战略较量难以避免,不能存侥幸心理。同时,应坚信中国已进入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期,“和平和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没有变,国际社会同舟共济、合作共赢的历史使命没有变”,时间和优势在中国一边,需要努力控制和避免双方内在结构性矛盾的扩张与破裂,以及“新冷战”的发生,努力实现中美在中国周边地区的战略平衡和协调,努力争取中国较长时间的战略机遇期。
习近平主席指出:“校正中美关系这艘大船的航向,需要我们把好舵、定好向,尤其是排除各种干扰甚至破坏,这尤为重要。”在同美国总统特朗普通电话时,习近平主席强调:“美国应当慎重处理台湾问题,避免极少数‘台独’分裂分子把中美两国拖入冲突对抗的危险境地。”[7]对于乌克兰危机和中东战争,中国将继续推行“劝和促谈”的基本方针,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全球和中国周边的建设,维系稳定、和平的世界和周边格局。
中国周边地缘战略大局:建设“大周边战略”。中国周边的地缘战略范畴,正在不断发生变化。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局限于相邻接壤国家或隔海相望邻国,逐步发展为包括美、俄、日、印四个周边大国和东北亚、东南亚、中亚、西亚、南亚、南太平洋等六个周边次区域地区与中国关系密切的所有国家,形成一个“大周边”的新范畴。[8]
中国周边地缘战略范畴的扩展,为“一带一路”框架下的海洋合作奠定了更为广泛的地理与战略基础。中国政府就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海上合作持续提出中国方案。近年来,中国帮助缅甸、巴基斯坦、老挝、泰国、柬埔寨完善建设,开通一条又一条印度洋出海路线;中国国家国际合作开发署和云南省人民政府已连续3年联合相关印度洋国家政府在昆明举行“中国—印度洋地区发展合作论坛”,邀请包括巴基斯坦、缅甸、阿富汗、伊朗等数十个印度洋国家参加,中国倡导建立论坛框架下的蓝色防灾减灾合作机制,得到印度洋地区国家的广泛支持,[9]中俄共建的北冰洋为目标的“冰上丝绸之路”,已在积极推进之中;中国计划珲春深水港建设、图们江出海口的开通,以及中国在符合国际法的日本海自由航行等航线,也正在积极推进之中。上述行动体现出中国推动建立互利共赢的蓝色伙伴关系,铸造可持续发展“蓝色引擎”的决心。
中国周边安全战略大局:构建以北部和西部地区为重点的安全屏障。当前,中国面临的周边关系和安全大局的总体特点是北部相对平静,南部剑拔弩张;西部相对稳定,东部冲突频起。相对而言,北部和西部的安全形势比较平稳,有利于区域合作发展。
俄罗斯是稳定中国和北部周边国家安全合作大局的重要基石。中俄面临的外部挑衅具有同一性,战略目标具有兼容性,战略协作具有互补性,两国关系达到历史最好水平,成为互信度、协作水平、战略价值最高的大国关系。上海合作组织是中国与北部国家合作的重要区域组织,中国积极倡导的“上海精神”对中国与北部周边国家合作具有重要意义;建设中的东北亚经济走廊是中国与北部国家合作的重要平台;中俄蒙经济走廊是中国与北方邻国俄罗斯、蒙古合作的关键路径;中国和中亚五国合作机制是欧亚内陆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先行区域。
北部和西部也有冲突热点和重点,如阿富汗问题、西北方向的美伊冲突、伊拉克局势、高加索地区争端,西部方向的中印边界对峙、印巴冲突等,也是中国发展与周边国家关系需要妥善处理的重大问题。相较而言,东部和南部的美日韩政治勾结和军事部署威胁、美朝朝鲜半岛问题、中日东海争端和钓鱼岛问题、中菲和中越南海争端等,更为严重地影响中国周边区域安全形势和合作进程,乌克兰危机加剧了这一态势。
中国周边经济战略大局:建设“7+5”布局的区域合作圈。中国已宣布建设的周边经济走廊有六条:中俄蒙经济走廊、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新欧亚大陆桥经济走廊、中巴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国与中南半岛经济走廊。笔者以为应该加上正在拟议和建设中的以中日韩为中心的东北亚经济走廊。这七条经济走廊将构成中国周边区域合作的基本框架。
同时,中国周边5个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值得关注:以“10+1”“10+3”为核心的中国与东盟区域合作机制;以中国和中亚高峰论坛为标志的中国与中亚五国合作机制;以中阿合作论坛升级版为主要内容的中国与中东阿拉伯区域合作机制;以中新、中澳自由贸易区和中国南太平洋岛国合作为内容的中国与南太平洋区域合作机制;以中国北极航线为中心的“冰上丝绸之路”区域合作机制。“7+5”将构成中国周边区域合作和经济发展的大布局。
中国周边治理战略大局: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核心理念,也是发展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大目标。美国以“霸权稳定论”为治理世界的手段和目标,中国则结伴不结盟,以建设各种形式的伙伴关系、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全面战略合作关系,实现以合作共赢为主要特征的命运共同体为治理目标。
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应坚持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周边外交方针,深化同周边国家友好合作,推动实现合作共赢;按照“双轨思路”解决中国与周边国家间的分歧和争论,消除域外大国的挑拨和干扰,避免引起互相间冲突的激化,找到妥善解决的和平之道,从而实现地区的和平稳定;充分利用中国在周边国家发展中的核心力量和中流砥柱作用,通过共建“一带一路”与周边国家真正实现“五通”,进而为命运共同体在全球范围内推广作出榜样与示范;为理解、接受和正确对待“中间国家”实行平衡政策,以包容的态度争取与所有周边国家建立友好关系,以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为指导和标向,与周边国家建设共同发展繁荣的“系统工程”。
中国周边外交应对战略的思考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国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更趋复杂多变,需要在认真总结中国周边外交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加强战略沟通、风险预判和危机管控。
汲取历史经验教训,走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中国与周边的关系进入周边格局和世界变局深度联动的重要阶段,需要中国走出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中国不走苏联曾经走过的美苏冷战的老路,这个大原则决不能动摇。[10]
早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就形成了独特的发展道路,那就是不走苏联与美国军备竞争的老路,另辟新路,摒弃冷战思维,不再参与美苏两个国际体系的对抗,而是在既有国际体系和规则之下,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大力发展综合国力,彻底改变国家面貌。不重复苏联道路的错误,是中国实现和平发展的成功经验。
然而,在中国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后,有国际舆论担心中美可能进入“新冷战”。笔者以为,中国现在更需要设计和制定新的适应世界大变局和中美新状态的发展大战略,走自己的路依然是战略的核心理念。
中国应将做大做好做强自身放在各项工作之首。同时,应该认识到,中国将在既成国际体系和规则之下实现强国目标,多边主义仍是未来周边合作的主要方向。中美竞争和合作关系将成为新常态。有效管控分歧,推动中美关系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大国外交的重要目标。当今国际形势乱象频生,而中国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稳定力量、最可预期的确定因素。面对美国及其同盟国推行的“美国第一”“霸权同盟”“极限施压”“颜色革命”等策略,中国应坚定战略自信,保持战略定力,秉持亲诚惠容理念,全面发展同周边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
推进大国协调和合作,着力维护周边和平稳定大局。中美需要推进新型大国关系建设,但只靠中国一方是难以实现的。近年来,中国不断控制和避免双方内在结构性矛盾的扩张和破裂,扩大双方“兼容共存”的空间,迫使美国从“冷战化危险”制造者困境中走出,实现中美在中国周边地区的战略平衡。未来,应持续协调中美关系,尤其是在中国周边地区共同管控、解决朝核问题以及东海、南海争端等各种危机。恢复东亚政治安全的平衡格局,终将有利于两个大国的长远利益。面对贸易摩擦、科技竞争等,中美应在既成国际体系和规则的大框架下,相向而行,找到公正合理的解决方案。中美关系好起来,周边安全环境才会从根本上得到改善。
中国的大国协调和合作方略还应涵盖中国周边大国:俄罗斯、日本和印度。当前,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中俄关系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并持续稳定、全方位向前发展,树立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表率,并成为当今世界大国和互为最大邻国合作的典范。[11]两国元首经常在各种场合使用“高水平和特殊性”用语,展现进一步深化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坚定信心。
中日关系长期健康稳定发展,能够为深化双方各领域务实合作营造良好氛围,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白如纯认为,当前,中日关系再次站在关键路口,这需要双方同时发力和共同努力,中日关系改善对两国发展是战略机遇,对地区与世界和平也是重大利好。[12]
我们还需要关注和警惕美国对于中印关系的影响,防止印度利用中美关系发展的复杂背景制造事端,干扰中印关系的正常发展。钟飞腾认为,印度需要改变战略思维与谋划,走出“龙象之争”的陷阱,基于共同的利益,实现“龙象共舞”,与中国合作推动南亚地区的发展。[13]
坚持合作共赢,深化与周边“中间国家”的命运共同体建设。笔者2017年提出,在中国周边已出现新的“三个世界”架构:中美各为一极,其间存在许多“中间国家”。[14]尽管日本、新加坡、越南、菲律宾、韩国、印度等,一度利用美国所谓“亚太再平衡战略”和“印太战略”谋取私利,但这些国家的基本立场仍是在中美之间寻求“平衡”,而非进行“非此即彼”的选择。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和政治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中间国家”的存在及其发展趋势将更为明显,成为中国周边新政治安全的基本结构。
争取更多的中间国家,将成为中美博弈的重要内容。近年来,美国历任政府推行分化、挑拨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政策,使中国与日本、菲律宾、越南、印度、韩国的关系面临诸多挑战。比如,美国利用钓鱼岛争端分裂中日关系,利用南海岛礁争端挑动菲律宾、越南等国与中国对抗,利用萨德导弹部署问题搅乱处于发展高峰期的中韩关系,挑唆中印洞朗对峙等。对此,中国应深化同周边国家的关系,破除和瓦解美国对中国和周边国家的分化与分裂政策,争取更多“中间国家”的支持。
合作共赢是中国处理周边国家关系的基本指导思想,积极推动与周边“中间国家”的命运共同体建设,则是中国与周边国家政治安全建设的基本目标。当前,中国已经成为维护东亚政治安全格局的核心力量和中流砥柱,经过多年努力,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出现良好的发展趋势,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将迎来进一步发展。
保持战略定力,积极应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当前,中美关系的动态稳定性面临挑战,美国对华政策呈现显著的波动性与不确定性。无论美国执政党更迭与否,中国宜保持战略耐心与定力,通过冷静观察、审慎研判与稳健应对,以持续性、连贯性的政策框架应对潜在的变化与挑战。
在战略层面,中国需坚定对自身发展道路与制度自信的认知,中美相互依存的经济与战略利益决定双方诉求的对称性与互惠性;在政策操作层面,中国应恪守“底线思维”,明确核心利益与不可妥协的原则性问题,并以清晰、稳定的方式向国际社会传达;在应对策略方面,在保持总体战略稳定的前提下,可灵活回应美方动作,力求掌握战略主动,既不主动升级冲突,亦在必要时果断行动,以最小代价实现有效管控或反制。
从历史与宏观视角出发,中国应树立持久竞争的战略意识,借鉴“持久战”思维以应对中美间结构性矛盾及周边安全复合体中的连锁挑战。在周边领土与海洋权益争议中,应采取差异化策略:在具备条件的议题上审慎推进,而在时机尚未成熟时则保持战略耐心,以长远实力增长换取更有利的解决窗口。
中国周边外交应避免受外部大国挑衅的过度牵引,防止战略资源分散与目标冒进,始终服务于整体国家利益与全球定位。尽管深层次结构性矛盾可能导致摩擦甚至对抗,但通过持续对话、危机管理与规则协调,推动双边关系在动态平衡中向前发展仍具备现实可能性。
注释
[1]《中央周边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人民日报》,2025年4月10日,第1版。
[2]陈文玲:《世界正发生六大结构性变化》,《北京日报》,2024年8月5日,第11版。
[3]何亚非:《中国迈向全球强国面临的重大挑战——在“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战略与前瞻”研讨会上的演讲》,《国际关系研究》,2014年第6期。
[4]《中国的军事战略(全文)》,2015年5月26日,http://military.people.com.cn/n/2015/0526/c52936-27057959.html。
[5]赵华胜:《乌克兰危机背景下的中国政策选择与中俄关系》,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编:《中国国际战略评论》第20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25年,第100页。
[6]牛新春:《特朗普的中东政策:从失败走向更大的失败》,《世界知识》,2025年第13期。
[7]《习近平同美国总统特朗普通电话》,《人民日报》,2025年6月6日,第1版。
[8]石源华等:《新中国周边外交史研究(1949—2019)》,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9年,第1页。
[9]《第三届中国—印度洋地区蓝色经济发展合作论坛在昆明举行》,《人民日报》,2024年12月17日,第3版。
[10]石源华:《中国不是苏联,也不是日本》,《世界知识》,2018年第21期;《再议中国不是苏联》,《世界知识》,2018年第23期;《三议中国不是苏联》,《世界知识》,2019年第1期;《四议中国不是苏联》,《世界知识》,2019年第3期;《五议中国不是苏联》,《世界知识》,2020年第19期。
[11]《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苏联伟大卫国战争胜利和联合国成立80周年之际关于进一步深化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2025年5月9日,https://www.mfa.gov.cn/ziliao_674904/1179_674909/202505/t20250509_11617671.shtml。
[12]白如纯:《中日关系改善恰逢其时》,《当代世界》,2025年第1期。
[13]钟飞腾:《周边地区未来发展大势》,张蕴岭等:《世界大势:把握时代变化脉搏》,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21年,第242页。
[14]石源华:《中国周边已经出现新的“三个世界”架构》,《世界知识》,2017年第15期。
China's Macro-Peripheral Landscape and Strategic Responses Amid Global Transformations
Shi Yuanhua
Abstract: Currently, the peripheral landscape and global transformations are deeply interconnected, whether China responds proactively or is passively involved, it will inevitably be affected to some extent. Against this backdrop, China's macro-peripheral landscape exhibits five key features: at the political-strategic level, China and the U.S. are reshaping a new framework of confrontation, competition, and coexistence; at the geostrategic level, continuous advancement of the "Greater Peripheral Strategy"; at the security-strategic level, efforts to build a security barrier focusing on the northern and western regions; at the economic-strategic level, development of a regional cooperation circle with a "7 + 5" layout; and at the governance-strategic level, commitment to building a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with neighboring countries." On the new journey in the new era, China should learn from historical experiences, unswervingly follow a development path suited to its national conditions, promote major-power coordination and cooperation, strive to maintain overall peace and stability in the periphery, adhere to win-win cooperation, continuously deepen the building of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with neighboring countries", maintain strategic resolve, and proactively respond to the complex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Keywords: peripheral diplomacy, China–U.S. relations,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with neighboring count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