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原创精品 > 成果首发 > 正文

周边格局与世界变局深度联动的内在逻辑、表现形式和发展趋势

【摘要】周边格局和世界变局深度联动的内在逻辑,在于周边格局的变化激发大国持续的战略关注与大量战略资源投入,并与周边国家形成“合力”,推动周边地区演变为世界新的权力重心。两者深度联动的表现形式有三:周边格局联动大国博弈,既改变周边关系互动模式,也为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贡献亚洲力量;周边格局联动世界经济,周边地区合作进程面临新的挑战,也为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注入新的动力;周边格局联动与人类文明进程,既遭遇西方国家对文明叙事的重构,也为促进文明多样化作出亚洲贡献。周边格局与世界变局深度联动具有阶段性,从当前看,其发展趋势有两种情形:一是域外大国通过介入周边地区事务,延续周边国家依附于西方国家的传统体系;二是周边地区聚焦发展和地区整合,将周边地区塑造为推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文明多样化的积极力量。

【关键词】周边格局 世界变局 财富中心 权力中心 周边外交

【中图分类号】D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5.16.002

【作者简介】韩爱勇,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教授、国家安全研究所所长。研究方向为国际政治思想史、中国对外战略和亚太安全,主要著作有《在权力政治与自由主义之间 冷战后东亚秩序的理论范式研究》、《全球安全倡议与构建周边安全新架构》(论文)、《美国印太海洋联盟的建构及其地缘影响》(论文)等。

2025年4月中央周边工作会议指出,我国同周边关系进入“周边格局和世界变局深度联动的重要阶段”。这一战略判断高度概括了当前中国周边环境的新变化、新特点和新趋势,理解其基本内涵,也就能够理解中国周边外交的目标任务和思路举措。有鉴于此,本文拟对周边格局和世界变局深度联动的内在逻辑、表现形式和发展趋势进行初步探讨。

周边格局和世界变局深度联动的内在逻辑

地区格局不是国际格局在地区层面的直接投射,因为任何一个体系大国都不可能将其全部战略资源投入到某个单一地区。但如果国际体系中的大国出于特定战略原因,对某个地区保持持续的高度关注,并将其大部分的战略资源投入该地区,地区格局和国际格局之间的互动又将呈现什么状态?应该说,此时的地区格局依然不是国际格局在地区层面的投射,但两者之间的“深度联动”已经形成。由此可以判断,周边格局和世界变局深度联动的内在逻辑在于:周边格局的变化激发体系大国持续的战略关注,并投入大量战略资源,与周边国家形成“合力”,推动周边地区演变为世界新的权力重心。具体来说,这个内在逻辑包含以下两个方面。

财富中心东移,周边地区成为世界新的财富中心。世界财富中心的转移并不是一个话题,而是一个事实。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数据证实了这一点:2009年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按购买力平价换算的经济总量超过发达经济体,占全球的份额达到50.6%;同期,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按市场汇率换算的经济总量占全球的份额达31.4%。从经济总量来看,2024年发达经济体按购买力平价换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的份额约为40.17%,而“全球南方”国家所占份额达59.83%。[1]但世界财富中心东移却是一个话题,国际社会对此有着众多讨论,其焦点在于亚洲也就是中国的周边地区,什么时候成为世界财富的中心。早在2011年,亚洲开发银行提出“亚洲世纪”的构想时曾预测,到2030年亚洲将贡献全球约GDP的40%,2050年达到52%。也就是说,2050年亚洲的经济将超过其他区域板块,成为世界财富的中心。现实的发展远远超过预期。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2022年全球购买力平价GDP,中国、印度分列第一与第三,印度尼西亚也进入前十,超过法国、英国、意大利等老牌发达国家。[2]亚洲整体崛起的态势越发明显。到2024年,亚洲经济增长率超过4.5%,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度达60%,亚洲的GDP全球占比已接近55%。[3]同时,亚洲还拥有全世界60%的人口,以及50%的贸易。可以说,亚洲经济实现华丽转身,世界财富新中心的轮廓已经浮现。

回顾亚洲成为世界财富中心的历程,有四个方面的原因尤为重要:一是世界经济发展引擎东移,亚洲国家成为当今世界最具增长潜力和最具经济活力的发展主体。在亚洲崛起过程中,创造经济高增长奇迹的国家比比皆是,日本从1955年(6.4%)到1990年(4.9%),韩国从1963年(9.3%)到1997年(5.9%),新加坡从1965年(7.6%)到1997年(8.3%),中国从1977年(7.6%)到2019年(6.1%),其中任何一个国家的增长周期在其他地区都是很少出现的。同时,印度最近几年的经济增速也是世界大国中最高的。二是亚洲的地区合作进程,即地区生产要素的整合,相较其他地区成效显著。2020年《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落地,世界最大规模的自贸区诞生;同年6月份,新加坡、韩国等国发起的《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则代表当今世界数字贸易合作领域的高标准;2025年5月,中国—东盟自贸区3.0谈判实质性结束,地区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程度进一步提升。从整个地区层面看,亚洲区域内部仍有效的区域贸易协定(RTA)已达到70项,这使得亚洲在区域内部有强大的资源整合配置能力以及产品和服务的供需对接匹配能力。[4]在贸易保护主义和逆全球化思潮盛行的今天,亚洲区域合作不断取得新突破,也证明亚洲经济的活力和潜力。三是亚洲多样化的资源禀赋、梯度化的制造业层级和巨大人口规模的消费市场,都为亚洲国家承接世界产业转移提供其他地区难以企及的基础和条件。四是地区大国发展的接续带动效应。这在20世纪90年表现为日本学者所概括的“雁阵模式”,而进入新世纪以来则集中体现为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克劳斯·施瓦布所概括的“中国效应”。施瓦布认为“中国效应”极为明显,带动亚洲其他新兴市场实现更高的增长率,在发展的高峰时期引领全球经济的“合流”;这种中国效应带来的最重要的结果就是,按照某些衡量标准,国际社会所预言的“亚洲世纪”已经开始。[5]

财富中心地位的确立意义重大,从经济角度看,意味着世界发展的最大机遇就在亚洲,它将进一步吸纳世界范围内的生产要素向亚洲进一步聚集,从而为亚洲的接续发展提供全球范围的资源支撑。从政治角度看,经济作为权力的基础和支撑资源,亚洲成为世界权力中心也将行之不远;特别是在亚洲群体性崛起过程中,中国作为地区力量中心的地位也逐渐形成,这是周边格局近年来最为显著的变化,这也带动一些世界大国的战略调整和对周边地区战略资源的投入。

大国战略汇聚,周边地区从财富中心到权力中心演变。亚洲崛起正在以发展的趋势重塑世界,这是当前国际社会的基本共识。保罗·肯尼迪认为,“亚洲不断增长的综合实力和地区合作表明亚洲崛起势不可挡,欧美即西方世界将随之没落”。[6]在这样的认知基础上,人们越来越关注亚洲权力的变化。马凯硕提出,全球权力东移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亚洲人正在显示出创造一个更为稳定的世界秩序的能力,亚洲将成为未来世界的引领者。[7]换言之,亚洲重塑世界的底层逻辑就是亚洲从财富中心到权力中心的演变。

这个演变过程怎么呈现,值得关注。因为在“命运与共”的当今时代,任何单一地区和任何单一国家很难从根本上决定世界发展的整体态势和趋势。历史的发展终究是多因素“合力”的结果,在国际政治中,这个合力就比较集中地体现为世界大国的共同作用。在亚洲地区,世界大国能够形成一种力量的地区汇聚,本质上源自在亚洲崛起过程中,中国成为地区的力量中心,为应对周边格局的这一结构性变化,它们不得不关注亚洲。周边格局与世界格局的联动由此开启。

经济学家们的研究显示,早在2017年的时候,以中国为核心的亚洲价值链区块已经形成,中国作为地区经济中心的地位已经确立:中国在整个地区的GDP、进出口总量中的占比均已接近50%,中国供给和消费的地区中间品占比已达70%,在最终品的消费和提供中占比为55%左右。[8]到2024年,中国已成为18个周边国家的最大贸易合作伙伴,这表明周边地区依赖中国市场;而在贸易额排名前22位的零部件中,亚洲国家有18种依赖中国,这说明周边地区依赖中国工厂。同时还有两个因素值得关注:一是中国在代表经济发展趋势的数字化和绿色化领域,取得无与伦比的成就,这表明“中国效应”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仍将在周边地区发展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二是截至2025年,中国中等收入人群已超过4亿人,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单一中等收入市场,超大规模市场对于地区发展的带动作用也将越来越明显、越来越经久。

与此同时,中国倡导“大家一起发展才是真发展,可持续发展才是好发展”的发展观,[9]“欢迎大家搭乘中国发展的列车”,[10]积极为周边国家提供发展的公共产品和合作平台。其中聚焦基础设施和互联互通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就是最具代表性的案例。尽管中国和周边国家聚焦的是共同发展,但一些国家却习惯于从“权力政治”的视角审视中国的发展和地区行为。美国认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为域内国家发展提供包括港口在内的大量急需的优质基础设施,这是美国无法供给的。中美在这个领域能力的不对称,会带来影响力格局的不对称转变。美国担心随着地区国家对中国依赖的提高,中国在印度洋上的影响力会快速上升,从而被地区国家接纳为“西方大国的替代者”和“可靠的发展伙伴”。[11]美国学者帕拉格·康纳据此认为,由亚洲主导的世界秩序始于2017年。因为“2017年5月,第一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召开……‘一带一路’倡议是21世纪最重要的外交政策,其重要性和影响力堪比20世纪中叶成立的联合国、世界银行、马歇尔计划这三者的总和”。[12]在持此观点者看来,这意味着中国的地区影响力已经达到空前高度。

在西方国家眼中,周边地区的地缘结构已经发生体系性变化,中国开始成为地区的权力中心。究其原因,西方政治家始终秉持“将国家的上升力量转化为海外影响力”的逻辑,[13]这是西方国家主导国际体系的核心路径,而他们显然将中国的发展对号入座到这一逻辑中。同时,处于快速发展进程中的国家,它的权力禀赋相比主导国而言处于劣势,此时大肆使用和彰显权力,显然有悖常理。更为合理的逻辑是,前者扩展的是影响力而非权力。[14]而中国在现实中的地区行为表现,在它们看来似乎又契合这一逻辑。当中国被视为“地区权力中心”的时候,地缘政治矛盾由此产生。因为在西方国家的霸权护持逻辑中,一个国家要想挑战全球霸权,首先要成为地区的主导国,然后才有可能在全球层面对霸权构成威胁,因此要防止任何一个大国主导某个地区。在这个过程中,作为霸权国的美国的反应最为强烈。美国前国务卿布林肯2022年5月26日在乔治城大学发表的对华政策演讲中指出,“美国的目标不是改变中国的行为,而是塑造中国所处的周边环境。”[15]换言之,就是平衡和遏制中国地区影响力的扩展,以此来削弱中国地区权力中心的影响。

美国战略调整在亚洲地区层面的集中表现是2017年出台的“印太战略”,这意味着美国开始将其大部分的战略资源投入到本地区。在美国的带动下,以法国、德国为首的欧盟,以及英国和加拿大等域外行为体,它们一方面是本地区重要的投资者和贸易伙伴,另一方面也是美国的盟友,在双重身份的驱动下,纷纷出台各自的“印太战略”,[16]介入周边地区事务中来。这也意味着这些域外大国开始前所未有地将其战略资源集中到周边地区。大国战略汇聚带来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周边地区开始成为大国博弈的中心地带。

域外大国的战略目的不言自明,除了防止中国的快速发展,当然也不能放任印度、印尼等地区大国的发展,这是它们近代以来在霸权更替过程中得出的历史经验。但有个结果可能出乎它们的意料,那就是当它们将其战略注意力和战略资源投入到周边地区时,这些新加入的力量资源连同地区已有的力量资源共同形成一个“合力”,正在塑造一个全新的世界权力中心。其区别就在于,它们是客场,而地区国家则位于主场。至此,周边地区经历了财富中心到权力中心的演变。更具体看,世界十个军力最强的国家中的六个,十个最繁忙港口的九个,都在本地区,全球9万多艘商船中的50%在本地区航行,承担着全世界三分之二石油的运输任务。

当大国战略汇聚周边地区,而周边地区也逐渐演变为世界权力中心时,周边地区不再是一个地理概念,而成为一个地缘范畴;塑造周边格局的力量不再仅限于周边国家,域外大国的战略行为同样发挥着作用。此时的周边格局依然不是国际格局在周边地区的直接投射,因为周边地区不是世界,但周边国家和域外大国都是周边格局和世界变局的重要推动力量,而且域外大国的目的在于重塑周边格局朝着对它们有利的方向发展,周边格局与世界变局的深度联动由此产生。

周边格局和世界变局深度联动的表现形式及其影响

习近平主席指出:“历史证明,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明多样化的时代潮流不可阻挡,单边主义和霸权主义不得人心,没有哪个国家愿意退回到封闭的孤岛。”[17]这三个“化”和两个主义高度概括了世界变局的两个截然不同的发展方向,而三个“化”则在本质上指出世界变局的三个维度。与此同时,随着亚洲国家的群体性崛起,周边地区则展现出三个鲜明的属性:一是作为世界新的权力中心,是推动世界多极化的关键力量;二是作为全球经济增长的动力之源,是推动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的关键基础;三是作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主要推动力量,是丰富人类文明“百花园”的关键贡献者。周边格局的三个特征与世界变局的三个维度呈现出高度的一致性,两者深度联动也由此围绕着这三个方面展开。具体看,世界变局构成周边格局变化的外部因素,周边格局则为世界变局演进提供内在动力。

周边格局联动大国博弈,改变周边关系互动模式,也为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贡献亚洲力量。世界多极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它的物质基础在于技术发展和技术扩散所带来的世界财富中心和权力中心的分散化,这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世界变局的一个突出标志。在这个过程中,大国是推动世界多极化发展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球南方群体性崛起,是世界大变局的鲜明标志。”[18]周边国家多是发展中国家,周边地区也是“全球南方”的重点区域,周边国家的群体性崛起在改变国际力量格局的同时,也在推动着世界朝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出于维护既有的霸权格局和利益体系的战略考虑,西方域外大国尤其是美国开始前所未有地将其战略资源投入到周边地区,周边地区就此泛化为大国博弈的核心地带,周边格局与大国博弈就此联动起来。

由此产生的一个结果是,中国周边外交的主要矛盾开始发生转变,演变为中国塑造周边环境的能力和美国塑造包括中国在内的周边环境的能力之间矛盾。主要的行为表现就是,美国加大资源投入争取周边国家对自己的支持和认同。对于周边国家而言,面临着如何在中美两个大国之间保持平衡的两难困境。新加坡资政李显龙就不止一次感慨:“对小国而言,与大国为邻从来不是件容易的事”,“中美关系太重要,我们不想‘选边站’”。随着美国等域外国家在周边的投入和对周边国家的拉拢力度越来越大,周边国家抵御诱惑的难度也在提高。

域外大国行为的变化、周边国家心态的纠结,在很大程度上促使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模式发生变化。第一,中国周边外交策略需要作出相应调整,除加大周边外交的投入,更要顺势而为,由“争取周边国家的支持”转变为“为周边国家在大国之间保持平衡创造政策空间”。这其实对中国周边外交的包容性提出更高要求。第二,提高中国供给地区公共安全产品的诉求。以前中国的安全供给是内向型的,即约束自己的行为,让中国成为地区和平和稳定的关键力量。当地缘政治博弈日趋紧张时,周边国家更希望看到中国积极有为的一面,也就是当它们面临安全威胁的时候,中国能够提供一定程度安全帮助。第三,管控地区热点问题的模式面临挑战。周边地区结构性的热点问题众多,既敏感脆弱又难以在短时间内有效解决。但中国和周边国家在长期互动中,逐渐探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思路和管控机制,像朝鲜半岛的“双暂停”倡议和“双轨并进”思路、阿富汗邻国协调合作机制等。但当域外国家介入周边事务时,这些热点问题成为它们低成本的切入点和抓手,通过搅动地区局势从中渔利。域外国家已进入周边地区并不断强化地区存在,在这种新情况下,如何构建综合性的、开放性的而又有韧性的热点问题管控模式,就成为一个新问题。第四,中国周边外交的对象由此扩大,需要构建新的周边外交架构。介入到周边地区的域外国家不是中国的地理邻国,但却是中国的地缘邻国。周边外交事实上存在着三对双边关系:中国与周边国家、中国与域外大国以及周边国家与域外大国。因此统筹周边关系需要构建“中强邻”小三边架构,只有将周边国家和域外国家放在统一的框架中去综合考虑,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与此同时,周边联动大国博弈也是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的关键因素。世界多极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实现平等的多极化关键是要坚持大小国家一律平等;实现有序的多极化关键是要各国共同恪守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共同坚持普遍认同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习近平主席强调:“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我们都要携手应对各类安全挑战,为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贡献亚洲力量。”[19]亚洲力量概括起来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亚洲国家的群体性崛起本身就是世界多极化发展的重要体现,它从根本上动摇了长期以来西方国家主导国际体系的基础。第二,平等有序也是周边国家长期以来坚持的行为原则和基本共识。周边国家大多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成立的国家,对国家主权的独立和平等的认知尤为深刻;1955年万隆会议通过的十项原则,现在读来也是对平等有序的生动诠释。第三,周边国家在长期互动过程中形成的处理地区事务的东盟模式、亚洲方式等,其中的精髓要义就包含对平等有序的诉求。第四,作为地区核心力量之一的中国,不仅倡导平等有序的多极化,中国主张的亚洲安全观、亚洲价值观、亚洲安全模式和建设“五大家园”的美好愿景,无一不是对平等有序原则的现实诠释。总而言之,崛起的亚洲不仅在平等有序原则上完成共识建构,而且在行动上也践行这一原则,大多数周边国家在大国博弈中不采取“选边站”的政策立场就是典型的体现。

相反,介入周边事务中的域外大国,要想发挥作用、实现预期,就不能不考虑到周边国家的原则立场,不能不尊重周边国家的行为模式和思维习惯,不能不接受周边国家的利益诉求。这样一来,周边国家的原则要求既是对域外国家的行为约束,在某种程度也是对它们的规则教化,亚洲力量显著增强。

周边格局联动世界经济,周边地区合作进程面临新的挑战,也为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注入新的动力。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全球化不断深化的历史,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全球化步伐有所放缓,直观的表现就是金融危机之前,世界贸易的增长速度高于世界经济的增长速度;金融危机之后,世界贸易的增长速度开始低于世界经济的增长速度。近几年来,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盛行,逆全球化思潮来袭,给全球化带来空前挑战。与此同时,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驱动全球产业链朝着数字化、绿色化、融合化的方向加速调整,也使得区域化、本土化、短链化成为“慢全球化”时代的主要特征。[20]周边地区作为当今世界最具发展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地区,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变化与周边格局的联动尤其密切,其影响也甚为广泛。

周边地区合作进程面临新的挑战。周边地区在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形成了以产业内分工和产品内分工为主,产业间分工依然并存的复合型网络分工体系,从而形成多条价值链相互交织的区域生产网络;以及周边国家提供原材料、中国提供中间产品(部分终端)和日韩供给终端产品的三边贸易结构;特别是中国作为地区经济中心也在逐渐整合地区的生产网络和地区市场。另一方面搭建起RCEP、“10+3”、“10+1”等地区合作架构,形成规范合作进程的东盟模式。现在全球化进入新的阶段,将经济视为权力资源的地缘经济思潮盛行,一些西方国家的资本开始不再直接进入中国市场,而将越南、印尼、马来西亚等国作为投资跳板转移其产业链;同时,美国的贸易战和产业本土化政策更是严重扰乱了周边地区业已初见轮廓的产业分工体系和产业资本的流向。在这种情形之下,既有的地区合作架构如何保持弹性和韧性,不得不作出相应调整的地区产业链又如何重构,面临分割的地区贸易结构如何调整,都将是域内国家需要面对的挑战。概括起来,周边地区合作进程将走向何方、又以何种方式展开,考验着地区国家的智慧。

两者的深度联动也为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注入新的动力。逆全球化思潮的盛行本质上在于传统的“中心—边缘”的依附型全球化走到了尽头,一方面富国越来越富,穷国越来越穷,世界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另一方面在富国内部富人越来越富、越来越少,穷人越来越穷、越来越多,国内也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世界呼唤普惠包容的新型全球化,周边格局与世界经济的深度联动则有望为之注入新的动力。首先,周边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以“发展地区主义”和“发展型安全”为代表的地区发展文化。[21]连同亚洲作为世界经济的重要增长极,既为推动世界发展既提供智慧经验,也为实现新型全球化增强内在驱动力。其次,周边国家的发展客观上受惠于自由、开放的世界贸易体系,在地区层面开放型地区主义也是地区合作的主渠道,周边国家对开放主义的坚守,有助于普惠包容经济全球化不偏离前行的轨道。第三,地区国家搭建的合作平台证明普惠包容的全球化是可行的,能够提高相关国家的整体福祉。其中最典型的就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在实践中,“一带一路”倡导一种共建国都能获益的新型全球化,其逻辑是打造一种“节点-网格”的新型全球化,概而言之就是“去依附中心”,通过互联互通将边缘地带打通成为节点,节点之间形成网格,每一个国家都是“自中心”,由此彻底打破“中心—边缘”的依附关系,在新的网格体系中实现公平与普惠。周边地区以发展重塑世界,周边国家同样也将以发展的智慧和经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普惠包容的方向前行。

周边格局联动与人类文明进程,文明叙事被西方国家重构的同时,也为促进文明多样化作出亚洲贡献。实现国家现代化是世界各国的共同心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球南方”国家共同迈向现代化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人类文明进程中史无前例的壮举。[22]周边地区作为“全球南方”的重点区域,周边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作为人类探索现代化文明的一部分,必然要书写人类文明史的新篇章。特别是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周边国家的实践打破了现代化等于西方化的神话,丰富了人类文明的“百花园”,周边格局从而与人类文明进程联动起来。

面对周边国家的文明跃升,一些西方国家却忙于文明叙事的重构,其时代背景有二:一是民粹主义兴起,西方国家治理的弊端浮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西方国家治理大致沿袭了精英治理的模式。但现在一些西方国家内部贫富分化、阶层固化、政治极化的问题越来越严重,财富积累和贫穷积累同步进行,国家发展与社会撕裂同时出现。民众不得已走向街头,宣告精英治理模式的失败。由此导致的结果就是,国际社会和西方国家都在思考,西方文明依然是优越的吗?如果是优越的,为什么会出现如此普遍的自己反对自己的情形?显然,一些西方国家对自己国家治理的信心显著下降。二是所谓“西方自由秩序”瓦解。回顾近几年来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我们就会发现,自由主义秩序的瓦解并非只是因为南方国家的崛起,还在于西方自己反对自己构建起来的自由主义秩序,从而成为自身的修正主义者。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当前一些西方国家盛行的保护主义、单边主义和逆全球化思潮,因为它们觉得自己似乎不是这一秩序的最大受益者。这也说明,西方国家对全球治理的信心显著下降。当西方国家信心下降时,它们寻找的答案却是将问题推出去,重构国际文明叙事。这也是我们在乌克兰危机、南海问题、朝核问题等场域中看到所谓“民主对威权”“民主对专制”诸如此类的论调反复上演的深层原因。其目的依然在于将自己标榜为优越的文明,从而站在道义的制高点上孤立目标国。这种文明叙事的重构虽然难以逆转周边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但却可以重塑西方国家的集体身份,从而以“价值观联盟”的方式共同应对周边国家发展给它们带来的国际压力。也就是说,在西方主导的文明叙事体系下,话语孤立、道德绑架、形象诋毁、乱贴标签等问题,将是周边国家在建设国家现代化的道路上不得不面对的共同挑战。

多样文明是世界的本色。现代化并非只有西方一条道路,现代文明必然是多元多样的。周边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实践已经证明这一点,尤其是中国式现代化更是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探索现代化道路提供全新选择。这是周边格局联动人类文明进程,促进文明多样化发展作出亚洲贡献的第一个体现。多样文明如何实现和谐共生,亚洲经验值得借鉴。冷战后国际政治的一个焦点问题就是,文明的同质性和异质性对于缔造和平,哪一种更加有利。西方学者给出的答案是文明冲突论。实际上,差异并不必然带来矛盾,反而是产生亲和力的基础。亚洲各地区在历史进程中缔造出别具特色的文化体系,并在长期对话、交流和互鉴过程中形成多元共生的文明生态,由此也就跳出文明冲突的理论窠臼,谱写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篇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坚持文明平等、互鉴、对话、包容,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23]这是对文明和谐共生的亚洲经验的时代总结。再次,亚洲的群体性崛起为各种文明交流互鉴创造新的空间与机遇。一方面周边国家依托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博鳌论坛等机制不断深化彼此之间的人文交流和人文合作,实现文明交流互鉴,从而促进文明多样化发展。另一方面亚洲国家的多元文化和文明也为西方国家提供有益借鉴,即便是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中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对于一些西方国家缓解国内矛盾、完善基础民生也是大有裨益的。

周边格局和世界变局深度联动的发展趋势

趋势建立在现状发展的基础上,判断周边格局和世界变局深度联动的发展趋势,需要对这个“重要阶段”进行详细分析。整体看,周边关系进入“周边格局和世界变局深度联动的重要阶段”的战略判断有两层含义:一方面,周边格局和世界变局的联动之前就有,只不过其联动是局部的和松散的,深度和影响有限;另一方面,“深度”意味着两者的联动是全面的和紧密的,且影响是相互的和长远的。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两者的联动即便是深度联动,仍具有阶段性,特别是从相互作用也就是“谁塑造谁”的角度看,更是如此。概言之,可以将这个“重要阶段”再细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世界变局对周边格局的影响(或者说塑造)超过周边格局对世界变局的影响,二是两者的相互影响大致相当,三是周边格局对世界变局的影响超过世界变局对周边格局的影响。就当前而言,两者的联动尚处于第一个阶段。

其中,有四个主要原因:一是虽然2024年亚洲的经济已超过世界经济的一半,接近55%,但这只是经济实力的体现。在国际政治当中,实力不是能力,能力更多的是指实力运用的技能和产生的结果。同时,单指标虽然有意义,但单指标并不能用来衡量一个行为体,特别是不适用于体系大国。二是亚洲国家虽然通过发展提高了自身实力,但国际实践的经验相比西方国家存在严重不足。近代以来,世界出现四个霸权国,都是西方国家,即便美国作为世界霸权国的历史只有八十多年,但其国际经验和国际战略的谋划能力也远非任何一个周边国家可比。三是西方国家是一个集体身份,协同捍卫西方主导的国际体系和价值理念。尽管西方国家彼此之间也矛盾重重,但大多可以通过交易来解决,属于交易型矛盾。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当西方国家面临“全球南方”崛起所带来的压力时,它们内部的协调能力和凝聚力会迅速提高,从而使其集体身份再次得到强化。四是周边地区通过中国而将东北亚、东南亚、南亚、中亚和西亚链接在一起,但内部的整合不够,一致性的区域认知尚未形成,结构性问题长期存在,地区大国间的关系没有完全捋顺,集体行动能力有待提升。由此我们看到,两者联动处于第一个阶段的主要表现就是,美国仅仅通过贸易战就严重扰乱了地区业已初步搭建的产业链布局和贸易结构,且周边国家没有形成有效的集体应对行动。

面对第一个阶段的大致态势,周边格局和世界变局深度联动的发展趋势呈现出两种情形:一方面,域外大国通过深度介入周边地区事务,强化其力量和影响力存在,在将周边地区泛化为大国博弈前沿的同时,延续周边国家依附于西方国家的传统体系。另一方面,周边地区聚焦发展和地区整合,积极参与和完善世界经济规则的制定,在建设美好家园的同时,将周边地区建设成为推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文明多样化的积极力量。

就当前而言,实现第二种发展情形是完全可能的,因为周边地区拥有自己的不对称优势。一是周边地区作为最具发展活力和潜力的地区、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之源,拥有持续发展的地区环境、发展文化和发展基础。在地区环境方面,中国的作用尤为显著,在亲诚惠容周边外交理念指引下,中国周边外交推动形成了中国与周边国家共同发展和共同安全的良好局面;同时,“一带一路”、RCEP、亚洲方式等合作平台、机制和规范的构建,为地区发展提供稳定的合作预期。在发展文化方面,发展主义已成为地区国家的共有知识和共同认知,在此驱动下,地区国家发展意愿尤为强烈,周边地区也成为国际社会认可的最为勤奋的地区。在发展基础方面,周边地区的发展资源尤为丰富和关键:人才方面,据OECD估计,到2030年,中国和印度STEM学位毕业生数量将分别达到美国的9倍和7倍;创新资源方面,韩国、中国、泰国、越南等国家研发支出占GDP比重连续上升,目前全球十大科技创新集群榜上有七个在亚洲,而全球最大的五个科技集群都位于东亚地区;[24]市场方面,中国、印度、越南等国的储蓄率和投资比重在未来5年内均将维持较高水平,且当前全球55%的消费阶层生活在亚洲。[25]独特而丰富的发展基础,造就了周边独特的发展优势。

二是周边地区在数字化、绿色化发展走在世界前列。数字化和绿色化是全球经济未来发展的方向,周边国家在这两个领域取得的进展堪称引领时代潮流。中国的微信、支付宝等平台,印度的UPI支付系统,东盟国家以及中国和部分东盟国家之间的二维码支付网络,彻底颠覆了人们对经济生活的传统认知,并从消费支付领域拓展到金融服务、健康医疗、教育培训、数字基础设施和公共管理等领域,前所未有地激发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这些成果也逐渐被“全球南方”其他地区和欧美地区国家所借鉴。在绿色化发展方面,中国的成就尤为显著。2024年,可再生能源累计装机规模达18.9亿千瓦,风电、太阳能发电累计装机规模突破14亿千瓦,合计约占全口径发电量的18.5%。[26]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1288.8万辆、1286.6万辆,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新车总销售量的40.9%。[27]这些成果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领先的。周边国家在数字化和绿色化发展取得的成就说明,它们的发展道路本质上是一种科技创新驱动的发展,而科技创新的取得又以制度创新为前提,这两种创新类型结合起来所造就的发展模式既不缺乏内部动力,更是难以遏制。这就是周边地区即便是在未来,也依然能够成为世界经济增长动力之源的关键原因。

三是中国因素。客观来说,周边格局之所以和世界变局产生深度联动,最关键的原因还在于中国。亚洲通过发展塑造了世界的趋势,中国通过发展确立了作为周边地区的经济中心和力量中心地位。在争取第二种联动发展趋势的过程中,中国因素至为重要。单从发展的角度看,2024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接近19万亿美元。2010年~2024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率约7.5%,远超同期全球平均增速,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约30%。中国经济总量约为亚洲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一,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约占亚洲整体贡献率的一半。可以说,中国的地区存在和发展态势从根本上决定了第二情形的出现。

同时,中国的作用还体现三个方面:首先是带动作用,也就是克劳斯·施瓦布所概括的“中国效应”。需要注意的是,在中国效应的作用下,周边国家发展道路的性质正发生潜移默化的转变。20世纪大多数亚洲经济体的经贸活动都以美国为核心,仅有个别依赖中国;2006年之后中国取代美国成为亚洲经贸往来中心。当大多数地区国家的发展依赖本地区国家时,说明在整体上周边国家的发展具有内部驱动的特征,这对于抵御外部市场的风险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其次是整合作用。中国是周边地区的经济中心和地理中心,不仅拥有最完善的工业制造业体系和超大规模的市场,也是海陆兼备的国家,这些特质使得中国能够天然地发挥地区整合的作用。一方面中国已参与众多地区机制,可以发挥桥梁作用,开展机制间的对话,将已有机制有机地对接起来。另一方面,搭建更广范围的开放性平台,为促进地区国家间的合作提供公共产品,比如共建“一带一路”。再次是引领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高度重视周边工作,从全球视野审视周边,统筹发展和安全,提出一系列契合地区发展实际、顺应时代潮流的倡议:以建设和平、安宁、繁荣、美丽、友好“五大家园”为共同愿景的周边命运共同体,实现周边国家共同发展、合作共赢的“一带一路”,解决周边地区安全问题的亚洲安全模式,推动周边地区多样文明和谐共生的亚洲价值观,完善全球治理的“真正的多边主义”,等等。这些倡议无不从提高整个地区福祉为出发点,以建设美好的周边世界为最终目的,确保周边国家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引领周边地区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虽然争取第二种发展趋势完全可以预期,但一些挑战特别是来自地区内部的一些问题要审慎应对。一是构建地区的产业链、价值链和供应链;二是塑造地区国家间一致性的区域认同;三是有效管控地区热点问题;四是地区大国间的关系尤其是中印关系、中日关系要稳健且有弹性,能够实现最优的合作策略。以中印关系为例,印方人士对此有着极高的期待,普遍认为“21世纪毫无疑问属于印度和中国”,“中印合作关系决定着‘亚洲世纪’的未来”。印度国家转型委员会特别顾问迪拉杰·纳亚尔认为,“新时期以来,西方自我边缘化和孤立使旧的经济秩序正逐渐瓦解,在‘去全球化’背景下,中印需摒弃对抗和防御思维,积极探索经济一体化的可能性,携手领导实现‘亚洲世纪’”。[28]应该说,这些来自内部的问题肯定会因为世界变局的加速演进而被放大,但同样的,这也促使周边国家从全新的视野和未来的视角审视这些问题,从而为问题的最终解决提供新的路径和实践方案。习近平主席指出:“亚洲好,世界才能好。”[29]这其实也是对第二种发展趋势之所以能够出现的最根本诠释。更进一步看,即便周边格局与世界变局深度联动步入另外两个阶段,其发展趋势也必将遵循同样的逻辑。

结语

亚洲通过发展塑造了世界的趋势,这是周边格局与世界变局深度联动的直观表现。其内在逻辑还在于中国通过发展确立作为周边地区的经济中心和力量中心地位形成大国形象的战略积累[30],周边格局出现结构性变化,激发体系大国大量战略资源的地区投入,与周边地区的国家形成“合力”,促使周边地区演变为世界新的权力重心。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文明多样化是世界变局的三个基本维度;周边格局则呈现出三个鲜明属性——世界新的权力中心、全球经济增长的动力之源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主要推动力量。两者在这三个方面表现出的高度一致性,也使得它们的深度联动主要体现在这里。西方大国前所未有地将其战略资源投入到周边地区,其目的还在于延续周边国家依附于西方国家的传统体系;周边国家聚焦发展和地区整合,则要将周边地区建设成为推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文明多样化的积极力量。就当前而言,这也是周边格局与世界变局深度联动的两种发展趋势。周边地区的不对称优势尤其是中国因素的存在,则构成了地区国家争取第二种发展趋势的坚实保障。

这些研究结论有助于理解周边环境的体系性变化,但更为重要的是,它表明中国周边外交已今非昔比。首先,要以综合的视角来审视周边外交。要区分地理周边和地缘周边、陆地周边和海洋周边、传统周边和周边新疆域,可以说,周边地区已经成为融大国外交、发展中国家外交、传统周边外交、多边外交和全球治理于一体的综合性外交舞台。其次,要以开放的胸襟来审视周边外交。当域外大国深度介入到周边事务时,周边地区的一些结构性问题、地区机制的运行、地区共识的达成等其范围已超出周边地区国家,周边外交的开展就需要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审视这些新的因素。再次,要以未来的视角审视周边外交。作为经济中心和新的权力中心的周边地区,已成为推动世界变局发展趋势的关键动力,因此周边外交不仅服务于当下,更需要着眼于未来。中央周边工作会议指出,周边是运筹外交全局的首要,其丰富内涵也体现在这里。

[本文系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校级课题“中国周边环境新态势与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24YB022]

注释

[1]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 http://www.imf.org/en/Publications/WEO/weo-database/2024/October.

[2]World Bank, "Gross Domestic Product 2022, PPP," http//:data bank files, world bank, org/public/ddext_download/GDPPPP.pdf.

[3]《日媒:GDP超全球一半,欢迎来到“亚洲世纪”》,2025年7月25日,http://japan.people.com.cn/n1/2025/0725/c35421-40529390.html。

[4]章俊、李沁蔓、吴京:《亚洲产业链的崛起和中国地位的重塑》,《清华金融评论》,2025年第3期。

[5]克劳斯·施瓦布:《亚洲崛起》,《中国经济周刊》,2021年第17期。

[6]P. Kennedy, "Asia's Rise: Rise and Fall," The World Today, 2010, 66(8/9).

[7]马凯硕:《新亚洲半球:势不可挡的权力东移》,刘春波、丁兆国译,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0年,第213页。

[8]相关数据由笔者根据当年亚洲国家经济贸易的相关数据整理所得。

[9]《习近平外交演讲集》第二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年,第280页。

[10]《习近平外交演讲集》第一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年,第171页。

[11]韩爱勇:《美国印太海洋联盟的建构及其地缘影响》,《东南亚研究》,2025年第2期。

[12]帕拉格·康纳:《亚洲世纪:世界即将亚洲化》,丁喜慧、高嘉旋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9年,引言,第1~2页。

[13]法利德·扎卡里亚:《从财富到权力》,门洪华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年,第12页。

[14]韩爱勇:《中国周边地区双重结构性矛盾与印太联盟体系的构建》,《外交评论》,2022年第5期。

[15]The Administration's Approach to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State, https://www.state.gov/the-administrations-approach-to-the-peoples-republic-of-china/.

[16]域外大国及其出台印太战略的时间:美国2017年,法国2018年,德国2020年,英国2021年,欧盟2021年,加拿大2022年。

[17]《习近平会见柬埔寨人民党主席、参议院主席洪森》,《人民日报》,2025年4月18日,第1版。

[18]《习近平出席“金砖+”领导人对话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人民日报》,2024年10月15日,第1版。

[19]《习近平在哈尔滨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开幕式欢迎宴会上的致辞(全文)》,2025年2月7日,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502/content_7002627.htm。

[20]章俊、李沁蔓、吴京:《亚洲产业链的崛起和中国地位的重塑》,《清华金融评论》,2025年第3期。

[21]魏玲:《本土实践与地区秩序:东盟、中国与印太构建》,《南洋问题研究》,2020年第2期;钟飞腾:《发展型安全:中国的一项大战略》,《外交评论》,2013年第6期。

[22]《习近平出席“金砖+”领导人对话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人民日报》,2024年10月15日,第1版。

[23] 《习近平出席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并发表主旨讲话》,《人民日报》,2023年3月16日,第1版。

[24]Soumitra Dutta, Bruno Lanvin, Lorena Rivera León and Sacha Wunsch-Vincent, Global Innovation Index 2024, WIPO, 2024,  p. 19.

[25]章俊、李沁蔓、吴京:《亚洲产业链的崛起和中国地位的重塑》,《清华金融评论》,2025年第3期。

[26]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报告2024年度》,2025年5月28日,第5页。

[27]《国家能源局举行新闻发布会 介绍新型储能发展相关情况》,2025年1月23日,https://www.nea.gov.cn/20250123/3e5379eb74b94d94bcdaf556268ad466/c.html。

[28]迪拉杰·纳亚尔:《中印两国应联手实现“亚洲世纪”?印度智库专家如是说...》,2018年1月28日,https://mp.weixin.qq.com/s/20-a4Qjh6fz-pMq0jngAbg。

[29]《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全文)》,2022年4月21日,https://www.gov.cn/xinwen/2022-04/21/content_5686424.htm。

[30]赵可金:《中国周边外交战略重在立威增信》,《人民论坛》,2014年第19期。

The Internal logic, Manifestations and Development Trends of the Deep Linkage Between the Neighboring Configuration and the World's Changes

Han Aiyong

Abstract: The internal logic of the deep linkage between the neighboring configuration and the world's change lies in that the changes in the neighboring configuration have aroused the sustained strategic concern of the system powers, and invested a lot of strategic resources to form a "joint force" with neighboring countries, which has prompted the neighboring region to evolve into a new power center in the world. There are three manifestations of the deep linkage: The neighboring configuration interlinked with the great power game, has changed the interactive mode of neighboring relations and contributed to the equal and orderly world multipolarization; The neighboring configuration interlinked with the world economy, and the cooperation process in the neighboring region is facing the new challenges, which also injected new impetus into inclusiv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he neighboring configuration interlinked with the process of human civilization, while the narrative of civilization was reconstructed by western countries, it also made Asian contributions to promoting the diversity of civilization. The deep linkage between the neighboring configuration and the world's changes has stages. At present, its development trend has two situations: First, By intervening in the affairs of neighboring regions, the extraterritorial powers continue the traditional system that neighboring countries are attached to western countries. Second, the neighboring countries focus on development and the regional integration, and shaping the neighboring region into a positive force to promote world multipolarization,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diversity of civilizations.

Keywords: neighboring configuration, world's changes, wealth center, power center, neighboring diplomacy

[责任编辑:韩 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