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地方要闻 > 基层治理 > 正文

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民生温度

城市的发展,不仅在高楼林立、道路纵横,更体现在社区街巷的细节中、群众生活的温度里。当前,城市之间的比拼,已从拼速度、拼规模,转向拼品质、拼治理,基层治理作为制度落实的“最后一公里”,正成为衡量城市高质量发展成色的关键变量。

从主城区到城乡接合部,从老旧小区到中心镇区,群众的诉求愈发多元,治理的任务也更复杂。要想把服务做进心坎里,就得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细微的末梢落针。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延吉市建工街道,新增的19家暖“新”服务商户为快递员亮起统一标识,提供歇脚充电与专属折扣;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馨雅如小区,“红色物业”通过透明收费与智慧响应,让物业费收缴率跃升至90%,化解了多年积怨;在福建省福州市福清天宝社区,“老街坊说事室”让堆积杂物的楼道矛盾半小时冰释。基层治理不是简单的条文执行,而是贴着群众生活、嵌入现实肌理的精细服务。这需要治理力量“沉”下去,问题“捞”上来,把民生的“清单”一件件转化为幸福的“账单”。

无论是社区还是乡镇,治理不是孤军作战,更不是政府包办,而是共建共治共享的融合工程。推动条块之间协同运转、部门之间信息互通,才能让治理体系更顺畅,让政策更好落地。上海外冈镇以“我嘉·邻里中心”织密15分钟服务圈,一个空间承载厨艺工坊、议事剧场、田园画廊多重功能,全年5000余场活动吸引87万人次参与;四川富顺县打造“邻家大院”,通过“三张清单”链接双报到党员与社群需求,让退休法官在小区架空层化身剪纸导师,充电桩布局难题在三维图纸前共商破解。这些基层单元通过空间赋能与机制破题,将“我有需求”转化为“我来参与”,让旁观者成为治理合伙人,共同撑起城市运行的坚实底盘。

治理靠人来做,治理的温度也来自人心的温度。无论是推动政务服务进网格、公共资源进小区,还是引导新就业群体融入治理生态,都需要一支响应及时、能力扎实、感情贴近的基层队伍。各地正深化党建引领:四川省富顺县构建“1+3+N”院委会,让退休干部在“民情圆桌会”上分级处置电梯故障到垃圾桶移位等急难事;湖北省武汉市中华路街道的“护巷蜂哥”志愿队,以外卖小哥“流动网格员”身份上报隐患、结对帮扶,将驿站签到转化为社区守护;数字赋能也在加速治理精度,如富顺县“智慧三网”4小时响应诉求,满意度达98.7%。从党组织凝聚共识到新群体反哺社区,从“老大人”坐镇议事到数据跑腿精准破题,人心的温度与技术的效率交织,共同夯实了城市品质最深厚的根基。

(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长山乡政府 张江杰)

[责任编辑:李金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