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地方要闻 > 学思践悟 > 正文

基层监督需群众“当家作主”

强化基层监督是持续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关键抓手。群众作为基层监督的“天然探头”,能够深入政策执行末端和社会治理末梢,捕捉到隐蔽性、苗头性的细微问题。只有让群众在基层监督中“当家作主”,让其“想监督、会监督、真监督”,基层政治生态才能更加清明,治理现代化才能落到实处。

破除参与壁垒,让群众“想监督”。群众监督的“第一公里”,往往卡在“不会、不敢、不便”等参与壁垒上。只有打破这些“隐形门”,才能真正激活群众监督效能。要在全社会大力营造重视、支持并参与监督的良好氛围;建立健全群众监督机制,明确监督范围、程序与责任,使群众监督有章可循,确保监督工作规范有序。要加强信息公开,让群众了解政府的工作内容、决策过程、资金使用等情况,保障其知情权,为监督提供信息基础;建立与信访、政务服务等机构的信息互通机制,主动了解群众诉求,梳理和收集问题线索。要畅通监督渠道,除传统方式外,还应建立“线上+线下”立体化举报网络,推行“扫码监督”“方言热线”等操作简便的监督平台,降低使用门槛,让群众轻松实现监督,有效激发群众监督意愿。

提升监督能力,让群众“会监督”。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和多样的监督渠道,部分群众并不清楚自己享有的监督权利与义务,也不知道如何有效监督。因此,增强群众监督能力至关重要。要通过纪法讲座、案例教学等形式,向群众普及法律和监督相关知识,让群众明确监督权利和义务;设立专门监督热线,为群众提供监督政策咨询、流程指导和问题协调服务,帮助解决监督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确保群众监督有渠道、诉求有回应。要建立“观察员”机制,选拔一批政治素质高、责任心强、熟悉基层情况的群众代表,参与村级事务监督、政策决策以及项目推进等,将监督关口从“事后纠错”前移到“事前预防”,并在实践中提升群众的监督能力。

确保监督有效,让群众“真监督”。在群众参与监督过程中,仍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监督者权益保障不足等问题,影响监督实效。因此,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要及时移交相关部门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在一定范围内公开,接受社会监督。要强化结果运用,将群众监督结果作为决策的重要参考,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充分吸收群众的意见建议,确保政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建立监督结果与干部考核、项目安排、评优评先等挂钩机制,并对整改情况开展群众满意度测评。要健全保障体系,强化举报人保护,同时为监督者提供必要的法律援助和心理支持,消除其后顾之忧。让群众切实感受到“举报真管用、说话有人听、问题能解决”,从而确保群众监督取得实效。(云南省大理州宾川县纪委监委 王林玲)

[责任编辑:李玮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