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认真遵照执行,收到了良好效果,然而,当前部分基层干部出现了“自我增负”的新现象,这种“越减越负”的怪圈,实则是形式主义的隐形变异,值得警惕。
纠“留痕为绩”偏差,把准基层减负思想舵。做好基层减负,不能仅在工作量上做“减法”,还得在思想认识上做好“加法”。部分基层干部固守着“台账做得好,无功也有劳”的观念,将“留痕”视为政绩,导致工作重心偏斜,使深入群众、调查研究的时间难以保障。通过学习教育引导基层干部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将精力聚焦于推动政策落实、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上,创造出群众可见可感、实实在在的业绩。让基层干部深刻认识到,减负担绝非减担当、减动力,而是沉下心、躬下身,扛起应尽之责,集中精力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推动基层干部将“对上表现”转为“对下负责”,将“自我增负”转为“为民减负”,以实绩实效解民忧、惠民生、暖民心。
破“重迹轻效”考核,用好基层减负指挥棒。基层干部“自我增负”亦是出于对完成考核指标的现实考量。必须用好考核“指挥棒”,树立“服务即实绩”导向,跳出“台账出政绩”误区,科学设置考核指标,建立注重发展实效的考核评价体系,将考核重点从台账转移到“现场”;强化分类考核,针对不同岗位实现考核内容差异化,避免“一把尺子量到底”;引入大数据等信息化手段,动态监测工作成效,确保考核更加科学、精准、高效。当考核真正回归实效,“留一手”的生存智慧自会变成“拼一把”的担当精神,让“为民服务”的初心,在担当实干中落地生根。
补“执行走样”短板,筑牢基层减负制度堤。“自我增负”现象的背后,折射出政策执行环节存在软肋,部分地方以“隐形督查”“变相考核”等形式弱化减负实效,加剧基层干部的不安全感。破解这一难题,关键在于强化制度执行力度,构建权责清晰、闭环管理的基层减负长效机制;明确分层分级的责任主体,划定“应减之负”与“应尽之责”的界限;强化督查督导,紧盯执行环节开展精准监督,定期评估减负成效,对变相增负的典型案例予以公开通报,形成有力震慑;针对普遍性、顽固性问题,集中开展专项整治,确保减负政策不悬空、不走样。唯有以刚性约束保障执行到位,才能彻底纠治政策执行的“变形走样”,引导基层干部摆脱“留痕避责”的心态,真正把精力投入到为群众谋实事、求实效中去。
(浙江省义乌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楼哲)
